一辆烤红薯推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日/夜

笑/泪

生/死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伤痛会不会远离


人生无常 以爱之名

8099999特别策划 ——《云云众生》



常言道: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少路过民航路的市民,经常会在路边看到一位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红薯的摊贩。与其他小贩不同的是,他总是要带着自己年过8旬、失明失聪的老父亲出摊,一父、一子、一辆推车,形成了一道令人难忘的生活图景,也让初冬的春城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趁热,不甜不要钱,想吃就买一个吃。”

街头的吆喝声,听起来有些虚弱,但又让人听而不忘。寻声看去,眼前的一幕令人有些心酸,这一声声的吆喝,出自于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田师傅卖红薯的临时摊点,平时就设在民航路上,而他出摊的时候,总是带着身患残疾的老父亲。为了招揽客源,这条几公里的出摊路,这对父子组合每天都要来回走上很多遍。



田师傅:“有时候十点就出摊的,晚上的时候要到八九点钟才回家。”

记者:“晚上八九点回家,那今天准备了多少红薯啊?”

田师傅:“这些,今天的生意还不知道呢?”



记者:“这位是您父亲,今年高寿啊?”

田师傅:“83岁。”

记者:“现在是就是像视频上讲的,他是属于失聪然后失明。”

田师傅:“嗯,手有点抖,小脑萎缩。”

记者:“那为什么会想到每天都带着他?”

田师傅:“为了生活嘛。”



不久前,一位自媒体人拍下田师傅和父亲一起推车摆摊的画面,并上传短视频平台,感动了很多网友,原本默默无闻的摊贩田师傅,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红”。对于田师傅来说,卖红薯挣钱养家、照顾好自己年迈、体弱的父母,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网络视频截图)


记者:“这个重量应该还是重的啊?”

田师傅:“也不重,他在车上还好。”



记者:“卖了多久了。”

田师傅:“10多年了。”

记者:“自己一个人吗还是有家庭?”

田师傅:“有家庭了。”

记者:“有家庭了?那媳妇孩子怎么办呢?”

田师傅:“在老家(会泽)带着孩子读书,这几年都在昆明,就是过年回去。”



每天,田师傅推着老父亲出摊,来回需要步行6公里。遇到颠簸崎岖的路段,老父亲也会下车搭把手。在熟悉的道路上,车轮走过的每一米,丈量着田师傅辛苦付出的点滴,也见证着田师傅的孝心。



记者:“比如说不用每天,不一定要推着这个去啊,租个那种小摊位就固定的?”

田师傅:“我没能力,整不好,(虽然)方便,生意差嘛,就推着车卖,生意好点就行。”



记者:“那你生意最好的时候能卖多少呢?”

田师傅:“一天两三百,有时候一百多,有时候几十,有时候十多块,就是每天都不一样。”

记者:“天气冷了一点会不会稍微好一点?”

田师傅:“天气好坏也不一定,天气不影响,就是看运气。”



多少次朋友圈里的孝顺,都不及一次回家,而田师傅则把“家”带在身边。善良的人身边总会汇聚温暖,了解到田师傅的境况,沿街的商铺老板对他都格外关照。


商铺老板:“其实他随时从门口过我还给他,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一点红薯,然后我给了他100块钱哦,我看他是我们老乡,其他的经常帮助他一点也没什么,我一点微薄之力,看着挺可怜的。”



商铺老板:“首先我觉得还是很佩服他,真的你看不是说一天两天吧,一年365天甚至几十年他都一直这样,还是不容易的,他是有孝心的。有的时候他妈也一起推出来,大部分时间就推他爸出来,他妈在家里面一个人。”

记者:“平时你们之间会不会有这种交流,或者有时候会帮帮他之类的?”

商铺老板:“有呢,像他一般需要吃米线,要吃些东西,我们都是免费的,不会收他的钱。门口这些地方他随便摆,好多的还是。”



揭开炉子的盖,红薯散发出阵阵香气,挑动着食客们的味蕾。为了能烤出美味的红薯,田师傅每天很早就起床,一边照看老人、一边烧炉子,用勤劳的双手制作出自己专属的“人生味道”。



记者:“这一天,你早上一般几点钟起床?”

田师傅:“哎,8点起,起来笼火,这些都是提前,先放进去,烤两三个小时,才烤软糯,接下来就是带(父亲)煮饭吃,还要喂他。”



记者:“他是有什么基础病吗?”

田师傅:“哎呀,人老了。”

记者:“他失明是什么时候的事?”

田师傅:“嗯,43岁。震到了,震瞎了,摔了一跤就看不见,(耳朵)后面这五六年就听不见了。”

记者:“听说你还有个大姐,也是看不见了。”

田师傅:“我大姐看不见10多年了。”



中午和傍晚时分,是田师傅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很多附近的上班族和小区住户都会找他买红薯,时间一长,积累了不少回头客。田师傅带父出摊的故事,也在这一片传开了。



老顾客:“我吃不完,中午也可以吃啊……”

记者:“你也不问问价格?”

老顾客:“不问了吧,我经常这样子。”

田师傅:“是啊,你经常来,这是他们照顾生意,老顾客了,都是老顾客。”

记者:“想问问你,就是为什么会就是坚持,或者说这么长时间一直来买?”

老顾客:“嗯,这个孝心感动了我们,再加上他们这种情况,我们本身也喜欢吃,他们做的也很好,价格也合理就是这样子的。”



老顾客:“我见到我也会买一下,变相支持一下,老人家看着蛮不容易的,好拿两个吧。



挺好的,这个正能量是需要支持一下的,谈不上感动吧,这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但我总觉得靠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工作来赚取自己的报酬,这样挺好,然后老人家也不容易,他没有向别人伸手去要,就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自己的劳动报酬,为他点赞,加油。”



田师傅的故事,打动了不少人,而众人的帮助,则让田师傅内心倍感温暖,大家鼓励,更是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记者:“觉得这些年也不容易是吧,平静一下平静一下,确实一个人要照顾一大家子人,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到你,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情况,是刚才那个大哥给你这些鼓励的话,触动到你了是不是?”

田师傅:“是。”



记者:“其实自食其力不管多么困难,就是还在想着方法去照顾老人,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去挣钱,靠卖红薯这件事情。”

田师傅:“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



生活就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手持烟火以谋生计,

心怀诗意以谋亲情。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为了生活,田师傅默默扛下了所有,为了父母,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尽孝:这辈子,我做你的眼.....



田师傅带着失明、失聪老父亲出摊卖红薯,感动了很多人,而田师傅和残疾父亲的身后,却有着一个负担很重的家庭,除了父亲,他的母亲和大姐都是失明的残疾人。但尽管如此,田大哥依然怀揣着乐观的心态,来积极的拥抱生活,而家人就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记者:“平时都是你做饭,给爷爷奶奶吃吗?”

田师傅:“是的。我早晚回来给他们吃。”



田师傅一家人租住在城中村一栋出租屋里,屋内面积狭小、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每天一早天蒙蒙亮,田师傅就起床为二位老人做饭了。



田师傅:“来,抬着碗。生活上的花销,一天不会低于50块钱,而且还是自己买回来煮了吃。”

记者:“你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多少?”

田师傅:“平均要一两千元。”



一家人吃完了饭,田师傅就开始将红薯装车,准备出摊了。



初冬的暖阳还未露面、晨风带有丝丝的寒意。为了怕父亲生病,田师傅为老人加了棉衣。


“原来的褂子脱了吗?脱了。”



每天一早就出摊,等田师傅归家时,月亮已挂树梢。



回到家的他,又得照顾两个老人洗漱入睡。



记者:“他对你们老两口好呢?”

田师傅的母亲:“好得很,哎,好得很,我的小金宝贝。”



待两个老人入睡后,田师傅才回到自己居住的房间,而这个房间也是堆满红薯的杂物间。



田师傅:“我就睡这里。”

记者:“这全是红薯,你就睡这啊,那太潮湿了。”

田师傅:“没办法。生意不好做,今年可能卖不完。”

记者:“一般一年可以卖完吗?”

田师傅:“卖得完,翻过年也就不剩多少了。”



记者:“你一般几点钟就休息了?”

田师傅:“嗯,10点多钟11点钟就休息了,有时候玩玩手机。”



田师傅的大姐也住在这栋出租屋里,由于也是双目失明,无法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大姐夫和田师傅的肩上,一家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



田师傅的大姐:“我的眼睛出现有13年半了,卖点红薯,互相扶持点,就是我兄弟(田师傅)去拉,他骑着车去,带着他姐夫去拉红薯。现在就等着我的三个孩子成家以后,我就不用那么操劳了。”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头肉,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田师傅也会想起远在会泽老家的老婆、孩子,思念涌上心头。


田师傅:“很少时候(跟媳妇)打电话。”

记者:“咋不联系他们呢?”

田师傅:“哎 他们也忙啊在老家喂猪,种着地,喂小猪过年吃吃。孩子一个9岁,一个12岁。”



记者:“这是你过年回家拍的吗?”

田师傅:“种庄稼的时候拍的,这就是我媳妇。”



在田师傅看来,只要家人们健康平安、过得轻松一些,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田师傅将自己的苦与累深埋心里。甚至是受了伤,也自己一个人扛。


记者:“什么时候摔的?”

田师傅:“好长时间,一两个月了,骑着车的时候。”



记者:“找人看看。”

田师傅:“不用了,谢谢了。”

记者:“你这个拖着不好啊。”

田师傅:“已经好多了。”

记者:“不能只看表面,到时候感染就不好了,我们找人免费帮你看看。”

田师傅:“哎呀,不用了。”



田师傅作为家中“顶梁柱”,用双手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田师傅一旦病倒,将无法照顾老迈、残疾的父母。为此,记者联系了云南中德骨科医院的医生。



记者:“我给您看一下他的那个照片吧。他就是用这种,这个小瓶子上药,倒到一个小碗里面给自己上药。然后我给您看一下他的脚跟脚踝。”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应该是迁延不愈这个伤口,这个伤口看起来应该有几个月了吧,最少有一个月以上,从我们专业角度,这个应该是个不愈创面,这种应该还是要清创,清创就是把这些坏的、这些感染这些东西清掉,清掉了之后其实处理起来也快。”



得知田师傅的境况后,骨科医院的医生主动上门,为田师傅处理伤口。



记者:“这位是云南骨科医院的苏主任,然后就是过来帮你看一下那个脚,问你几次你也不愿意去医院。”

田师傅:“谢谢。”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今天来给你们看一下,给你看一下好吧,你坐着,晚饭吃了没,这个伤口有多长时间了。”

田师傅:“嗯,一个多月,现在会痒了。”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痒是好事情,痒说明这个伤口在长了。我们老百姓说的伤口痒就要长, 但是就怕它痛,不痛吗?”



田师傅:“不痛不痛。”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你使劲的时候会不会痛,你每天推那么重的车。”

田师傅:“不痛。”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基本上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说,骨外露没有,但是现在这个肉芽已经开始老化了,能长出皮是最好的。”



苏医生现场为田师傅的伤口做了清创,同时加了田师傅的微信,方便田师傅随时线上问诊。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我给你拿了一瓶这个碘伏,万一你其他哪里伤口,你可以留着备用,到时候用棉签擦一擦,希望你快点好起来,不能只用盐巴,还有有的时候,万一这个伤口不好,到时候你就贴上去。



你平时用不用微信,我一会儿给你加个微信,万一你就是说你这个伤口的问题,你可以拍个照片,你就发给我,我可以帮你看看。”



田师傅:“谢谢谢谢。”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来都来了这个,我就表达一下我一点,你所做的事情,那绝对是大爱,你要照顾你姐姐还有父母,你卖红薯的,照顾他们。”

田师傅:“不用了,谢谢。”



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这期间,苏医生每天都在关注着田师傅伤情的变化。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这个大概是11月5日左右的情况,那个时候伤口还是不小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每天都有微信聊天,还有视频,通过用药,慢慢地伤口就会好一些。



这是昨天中午的,伤口好多了,结痂了,而且也没有脓血渗出来,但这个仅仅是照片上,具体的我们还要看看他的伤口,有没有红肿热痛,有没有发烧。”



为了能帮助田师傅尽快摆脱伤痛的困扰,苏医生踏着夜色再次上门,为田师傅复诊。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我今天看看你的伤口怎么样?”

田师傅:“谢谢你的关照了,昨天我打个电话给你,请你赶紧过来看看。”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因为我觉得你的孝心,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了。”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我看看你的伤口,这都结痂了 。挺好的,局部也不烫了,稍微红一点,不烫说明发炎没那么严重,就是那个药你要接着用,药还有吗?”



田师傅:“有有。”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修复显微外科 苏国柱 医生:“我看你快收口了,挺好的,好很多了,再过一段时间,就长出来了。”

田师傅:“谢谢你们的关照。”




人生无常 以爱之名

8099999特别策划

云云众生



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其实,憨厚的田师傅对于“孝顺”的理解质朴简单:温柔以待、尽心赡养,就像父母对我们小时候一样。


愿时光能缓、亲情不散,好人一生平安。




8099999记者报道


编辑:黄潇云

编审:李菁

终审:唐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会泽   孝心   云南   骨科   红薯   推车   大姐   外科   师傅   伤口   生意   老人   父母   医生   记者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