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疏勒城

探访奇台之九:

“英雄之城”疏勒城

进入江布拉克景区大门,车子顺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著名的疏勒古城遗址就在道路旁边的山坡上,但匆忙驱车前行的人们忙着去看前面的秀丽自然风光,很少有人去看古城遗址。

早就听说这里有汉朝疏勒古城遗址,我当然不会错过拜谒。虽然午后天气炎热,我还是拾级而上。山坡并不是太高,耿恭将军纵马挺立的伟岸塑像立在山坡上的一块巨型花岗岩石上,正对着S型盘山路。站在山坡上,山下绿树掩映中的村镇一览无余。

身着铁甲、手持长矛的将军骑在马背上,目视远方。矫健的骏马纵身腾空,两只前蹄伸向空中,仰头长嘶。黑铁铸就的将军横刀立马,一幅铁骨铮铮的壮士形象,仿佛在向天空呐喊“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在雕像基座底下镶着四块拼接的石板,上面写着“大汉军魂”四个刚劲大字。

以蓝天为背景,我拍了几张耿恭将军的雕像。这时候,他的故事还没有走入我的生活,我只是敬佩两千年前的这位将军,以二百之兵卒迎战两万匈奴,展现了我中华男儿卫国戍边的英勇气概。

因为游客稀少,耿恭将军雕像周边的山坡上长满了荒草。我拨开荒草,在周边仔细查看,看到一块静卧在草丛中的长条石碑,这是奇台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9月在此处立的碑,上面镌刻的是《耿恭将军碑记》:“东汉永平十八年,戊己校尉耿恭屯车师后部金蒲城,匈奴两万军来犯,恭率屯卒数百迎战。后东移疏勒城,匈奴围攻不下,拥绝涧水,士筰马粪汁饮,恭城中凿井十五丈而得水。数月食尽穷困,煮驽食筋革。单于遣使招降,许以封王妻女,恭志不可夺,手刃来使。坚守至次年二月救兵来时城中仅剩二十六人。耿将军孤军苦守孤城的军事奇迹名垂青史。”

疏勒古城即石城子古城,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一村,地处天山山前丘陵地带。石城子古城遗址于1972年首次发现,因城址建在山崖之上,部分地表岩石裸露,当地人称其为“石城子”。石城子古城遗址1999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著名西域学者杨镰,用尽半生精力寻找神秘古城疏勒,并在《生死绿洲---寻找神秘古城疏勒》一文中记录了这些经过。在他的努力下,通过三次实地考察,终于确认了疏勒城的具体位置在半截沟的说法是合理的。杨镰称疏勒城是“新疆仅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完美结合的地方”。可惜杨镰先生于2016年3月31日在新疆考察过程中因车祸不幸离世。

2019年5月,来自考古界的一则消息----新疆奇台县的石城子遗址被确定为东汉“疏勒城”旧址。这一发现被列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疏勒古城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东、南部深涧,涧底有麻沟河向东绕北经黑沟流向新户梁。地形非常险峻,易守难攻。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最长约460米、东西最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约8米至9米、残高达3米。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角楼一座,北墙上有马面2座。西墙外约10米处有护城壕。

古城内西北面还筑有子城一座,即便是城池被攻破,子城还能坚守一些时日。由此可见,只要死守此地,外敌是很难攻下城池的。子城内清理出房屋37间,房屋彼此间有巷道互相连接。屋顶上覆青瓦,椽头饰云纹瓦当。


2014年至2017年,考古专家们对古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从遗址中挖掘出大量汉代文物,其中有精致的汉代瓦当、巨大的铲形瓦,以及筒瓦、灰陶砖、陶碗、陶罐等,钱币为五铢钱。

专家称,石城子遗址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也是新疆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汉代军事要塞。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著名的疏勒城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后汉书•耿弇列传》一节中附《耿恭传》,介绍了耿恭生平,并详细记录了“疏勒城保卫战”经过。

自此,耿恭这个与我相隔了两千多年的热血男儿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了深入了解耿恭的事迹,我查找了大量资料,阅读了原新疆作协主席董立勃撰写的《疏勒城:那年在西域的一场血战》、《绝域孤雄大汉耿恭传》等有关耿恭的著作,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有关新疆历史的系列纪录片《天山走廊》、电影《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等。

耿恭出自名将世家。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耿恭随军出塞,因战功被任命为戊己校尉,率所部屯戍在车师后部的金蒲城(又叫“金满城”,在今吉木萨尔境内)。

当时的西域,东汉有三个支撑点,一个是位于塔里木北缘乌垒的西域都护府(今轮台镇),由时任都护陈睦驻守;一个是柳中城(即今鄯善县鲁克沁镇),由戊己校尉关宠据守;另一个就是耿恭屯驻的金蒲城。这三支力量互为犄角。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派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攻打车师,耿恭派司马领兵三百救援车师,途中遭遇北匈奴大军,结果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匈奴乘胜直指金蒲城。耿恭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五月耿恭放弃了孤立无援的金蒲城,率军退守疏勒城。

疏勒城“傍临深涧,可以倚险固守”,特别是与柳中城驻军更近,可以从车师古道翻越天山到达吐鲁番。它位于匈奴骑兵南下的关键位置(“当匈奴之冲”)。自古以来,疏勒城就是游牧民族南下、东行、西进的必经之地,这正是匈奴与耿恭都不能舍弃疏勒城的理由。

匈奴一次次攻打疏勒城,结果被耿恭一次次打退。恼羞成怒的匈奴将疏勒城死死围困,并将深涧的水源切断,并开出优厚条件逼耿恭投降。失去水源,耿恭不得不在城中挖井,直到十五丈深,也没挖到水源,将士渴乏至极,不得不“笮马粪汁而饮之”。

耿恭重整衣冠,向枯井虔诚跪拜,“为吏士祷”。顷刻间,井中竟然有泉水涌出,士兵们齐呼“万岁”!他们在城上扬水示威,匈奴只得退去。

此时,天山以南的西域都护陈睦在政变中被杀,关宠被困柳中城,不久全军覆没。耿恭和二百余名部下死守着塞外孤城疏勒城,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恰逢汉明帝驾崩,汉章帝继位,东汉朝廷正处于更替动荡之际。是否派兵赴西域救援耿恭及所困将士,引发朝臣激烈争议。

《后汉书》记载:“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一诘问让血气方刚的汉章帝发出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历史强音,也使苦守孤城的耿恭和将士们有了一线生机。

在西域,耿恭仅有的支持来自车师后部王的寡妻,她是远嫁塞外的汉人后裔,因重耿恭为人,一再冒着危险为他提供匈奴的军事动向情报和给养。耿恭在疏勒城坚守了9个月,最困难的时候,曾将生牛皮制成的铠甲与弩弦煮了充饥。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月,耿恭的表兄耿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进驻酒泉,并派将军王蒙出塞,到柳中与交河城实地评估西域形势。未到柳中,王蒙就获悉关宠已经全军覆没,准备退回酒泉,遭到耿恭部下范羌的坚决反对。

头年秋季,耿恭派范羌到敦煌为部队领取冬装。正好王蒙出塞,范羌就随军返回西域。范羌一再请求不要放弃固守疏勒城的耿恭。可是如果前去救援,不但路途遥远,还正逢天寒地冻之时,十分凶险,没有将士愿意前去救援。王蒙决定分兵两千,由范羌率领,前去疏勒城接应耿恭。

当时正值天降大雪,天山北坡雪深丈余,范羌所部放弃辎重,日夜兼程赶往疏勒城。一天半夜,到达疏勒城后面的山涧。城中守军听到有军队逼近,以为匈奴来袭,全城紧急戒备。范羌隔山涧大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立时高呼万岁,城门大开,两支部队拥抱相泣。

第二天,耿恭就率余部26名勇士东归。匈奴一路追杀,到达玉门关时,耿恭所部只剩13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典故。

时人感佩耿恭坚守疏勒,“节过苏武”。中郎将郑重上书:“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后汉书》作者范晔感慨:“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两千多年时光流逝,疏勒古城遗址所在的江布拉克如今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景区内万亩旱田麦浪翻滚,森林密布,山清水秀,风光壮美,游人如织,一派人民安居乐业、富庶祥和的景象。而耿恭血战疏勒城、誓死保卫国家疆土“义重于生”的英雄故事,也将随着疏勒古城遗址永载史册,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疏勒   蒲城   石城   王蒙   西域   新疆   匈奴   遗址   古城   将军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