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烟台:广仁路老街风情

烟台滨海广场

去了朝阳街之后,又去了烟台还有一条叫广仁路的老街。
那是我去烟台北极星钟表博物馆时的不期而遇。
广仁路位于烟台滨海广场附近,那座博物馆就在这条老街的路口。

广仁路老街入口

较之朝阳街,广仁路的资料似乎更加匮乏,仔细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关于这条老街的历史的文字并不是很多。
有资料说,广仁路是烟台最早的一条路。相比建于1860年的大马路和建于1861年的海岸路、十字街,广仁路早早便在烟台的海滨一带建成,还说了一句很模糊的话——“看着身边的大海与眼前的尘世一同潮起潮落。”

又是一个酷热的中午,阳光让你无法躲避

广仁路的名字是1891年开始启用的。
1891年,驻烟台登莱青道署的道台盛宣怀,创建了胶东最大的慈善机构广仁堂,意为广施仁政。广仁堂在该路段西部购地建广仁堂“寄柩所”后,所处的路才定名为广仁路。“寄柩所”是广仁堂所属10会10所之一,功能是将贫民死者及死于路旁(老烟台称“路倒”)的无主尸体,由广仁堂“备棺会”提供棺材,入殓后寄存在广仁堂“寄柩所”,然后由广仁堂“掩骼会”运到位于毓璜顶西部山区广仁堂义地掩埋。

钟表文化博物馆

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旧址,现为烟台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
生明电灯公司让烟台人最早用上了电灯。1913年,商人张润暄和王子雍,联络政记轮船公司的张本政和天成栈、双盛泰等商号,投资10万银元,创建了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生明”两字取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句中的“生明”两字。1914年5月1日正式发电,从此,烟台人告别了豆油灯、煤油灯,进入用电灯照明的新时代。首批点亮电灯6928盏,由中外商号和居民享用。

养正小学旧址

烟台养正小学旧址。
养正小学是烟台第一所国人创办的新式小学,此处为办公楼。
1900年,广东富商梁浩池,在广仁路创建了养正义学堂,这是清末烟台废私塾、兴学堂的第一所学校,在烟台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1913年改名养正小学。

今天的养正小学大门

养正小学的新校区的正门。
我曾在门前歇息片刻,喝了瓶饮料,没有拍照片,这照片是网上搜的。
上图是养正小学的老校区,现已成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都很“新”,像是重新修复不久

广仁路两侧的建筑,均为二层西式或中西合璧式楼房,外墙面处理非常简洁,檐角有装饰线,英美式提拉窗户,多角外凸式墙体,造型设计独特,这也是烟台城市建筑物由传统风格逐渐向中西结合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至今,许多墙体上还残存着许多中英文字。

哦,烟台原来叫芝罘

这个建筑很有味道,在我家乡重庆路步行街一带,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风格的老建筑。
楼体上的英文字很有意思,Chefoo,是烟台的英文名字,就是汉语的音译——芝罘。
卖弄一小下。
芝罘是烟台的古称之一,烟台还叫过莱州、登州。现在烟台还有一个芝罘区。
芝罘原来是一个岛,后来这个岛成为烟台的名字。“芝”即灵芝,“罘”是屏障的意思。
对于这种中规中矩的解释,我真的不看好,倒是非常喜欢一个导游小姑娘的说法:秦始皇为寻长生不老之药,曾经三次登上芝罘岛,结果三次都是失望而归。折腾了三次的秦始皇,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信心也动摇了,表示不会再来第四次。
于是,世上就出现上面是一个“四”字,下面是一个“不”字“罘”。
别说,这个“罘”字真的挺贴切的。

你好,芝罘

你好!旧时光。来张做旧的照片,似乎更有味道。烟台,其实挺不错的。

这家饭店的老板很适合搞文艺

“还记得在海边的杨树旁,小院里飘出的鲁菜香吗”
这是一家饭店,名字就叫“杨树下”,看样子并没有开业或者已经歇业。这是我在烟台见到的最文艺也最柔情的广告语。

广仁路的雕塑,也是风情的一部分

广仁路上反映烟台开埠后变化的铜雕。前面那个挺胸鼓肚、西装革履的男子,是当年烟台开埠后,从全国各地来烟台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后面的侍从为主人挑着行李。
烟台开埠之后,如果抛开一些教科书上的丧权辱国之类的正面说法,仅仅从从中西方文化以及经济融合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烟台,在经济与城市建设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发展,造就了当年烟台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繁荣。

原来是话剧团的小楼

这个别致的小洋楼,曾经是烟台话剧团的一部分。

烟台最早的图书馆

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右边的门为青年会图书馆所在地,为烟台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烟台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基督教青年会由英国人乔治·威廉斯创立于伦敦,主张在青年中进行德、智、体教育,并提倡改良主义,1885年传入中国。烟台基督教青年会是1903年由烟台基督教长老会主任长老于志圣发起创办的,先后在朝阳街、海岸路租房办公。
1915年,在广仁路中部路北购地3.5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型制的二层楼房,外墙全用棕色石块砌筑,从此有了固定会址。1930年,在楼东部创办了青年图书馆,11月18日开幕,全国60多家青年会和图书馆发来贺信、贺电。

烈日下在路边摆摊的男子

广仁路上的铜雕。一中式打扮的男子似乎是在路边摆摊经销文玩。
用手摸了摸,那摆放文玩的条案,温度足可以烙熟千层饼。

广州旅烟同乡会旧址

广州旅烟同乡会旧址。
这是近代广东商人在烟台议事、聚会、祭祀、娱乐的场所,建于1917年。

这栋楼的楼顶有三个韩国字,我不认识

广仁路在烟台的定位是时代风情步行街。
我在广仁路走了一遭,却如云里雾里,真的没有体会出它与时代风情有什么联系。
在我的眼里,它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老街,有保存完好、风格各异的老建筑,尚有进一步挖掘的历史文化。
时代风情这四个字,真的很缥缈,很虚无。

漂亮倒是漂亮,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位于广仁路尽头的一座建筑,没有任何文字介绍。
我怀疑这是一幢改造过度的老建筑,右侧的玻璃外墙倒是非常时尚,与广仁路上的其他建筑相比,风格有些不协调。

小楼的正面

这幢小楼挺美的,特别喜欢这种用花石砌筑的外墙,只是缺少了一种年代感。
年代感,我的理解就是经过时间浸润和打磨留下的“包浆”。

好像是一条尚未改造完成的项目

这是与广仁路毗邻的十字街,也是烟台的历史街区。
十字街其实算不上街,说是一条巷倒是比较合适,仅有40米长。进去走了一遭,竟然没有感觉,里面除了经销啤酒的商铺就是一些酒吧,而且建筑都很新,看不出哪个是老的,哪个是新的。

感觉这条街道有点儿新,就把照片用软件做了旧

拍了几张照片,把其中一张做了旧。
然后说了一声:你好,旧时光!
然后贴到这篇日志上,作为结尾。

(去烟台是2017年夏天的事,因为懒散,2018年写成帖子,2022年11月修订)

【修订手记】2017年之前,身体感觉尚好,曾雄心勃勃地想走遍山东的几个大城市,一是青岛,二是烟台,三是济南。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准备去济南的想法戛然而止,变成了泡影。疫情一直持续了三年,我被困了三年,我没有冒着风险出去走走的勇气,而且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期间还病了一场。在修订这些过去写的“看图说话”的时候,我非常怀恋以往的时光,特别期盼疫情消失的那一天。像期待一个老朋友一样,在一个天晴日朗的日子,张开双臂,去拥抱过去曾经拥有的那没有阴霾没有忧郁的日子。即使无望,我依然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老街   烟台   基督教   青年会   朝阳   旧址   电灯   外墙   风情   小学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