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启动 产品优势凸显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各类个人养老金产品争相问世,不断满足我国居民多元化养老投资需求。

继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后, 11月20日,工商银行率先在广州、青岛、合肥、西安、成都五个城市发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

据悉,此次推出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 5年、10年、15年、20年四档。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具备优势。从收益角度讲,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普通5年定期存款;从安全性角度讲,在市场波动频繁的环境下,储蓄型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兼顾养老与普惠特性

根据央行、银保监会7月29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今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业务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

记者从工商银行了解到,11月20日,该行在五个试点城市发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

工商银行方面表示,作为首批试点银行,该行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指导下,推出了兼顾养老和普惠特性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金融需求。

据介绍,此次该行推出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种类型,涵盖5年、10年、15年、20年四个期限,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和期限产品。

工商银行方面表示,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定价高于普通定期存款,且无论客户存入多少金额均享受同样的存款利率,急用钱时还可以提前支取,既是人民群众的“养老安心钱”,也能作为“临时应急钱”。

工商银行方面还表示,该行尤为关注储户办理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的业务体验,努力做好线上、线下全渠道响应。储户存入时,可通过营业网点柜台,持试点地区签发的身份证办理。查询、支取、销户、零存整取续存时,可通过营业网点柜台、智能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签订协议后还可以享受自动续存零存整取资金、自动支取整存零取资金等服务。在重要服务环节,该行均提供短信提醒,让客户无忧、安心的办理特定养老储蓄产品。

对于特定养老储蓄试点的正式启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引导居民长期积累的习惯,推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加速推进。11月18日,银保监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谈及参加人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哪些个人养老金产品时,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参加人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个人养老储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等个人养老金产品。其中,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储蓄存款(包括特定养老储蓄,不包括其他特定目的储蓄),均可纳入购买范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养老主题金融产品货架将愈发完善和成熟,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或将成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方向之一。

收益及安全优势显现

记者了解到,其他试点银行也正在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有序推进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准备工作。

对于面世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受访人士均认为,一方面,在目前市场低利率环境下,与其他银行存款产品和众多长期理财产品相比,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目前具有相当竞争力。另一方面,近期债券市场波动,多款理财产品收益受到影响,过去的“刚兑”更是不复存在。这对于追求稳健且对现金流有要求的投资者而言,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是一个有优势的选择。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特定养老储蓄针对不同年龄客群设置了差异化期限选择,仅限持有试点城市居民身份证、35岁以上的客户购买。其中,50岁以上客户可以购买所有期限产品;45~49岁客户可购买10年、15年、20年期限产品;40~44岁客户可以购买15年及20年以上产品;35岁以上客户则仅可购买20年期限产品。

王一峰进一步分析称,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前5年进行一次结息,5年以后将根据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定价,这有助于降低银行利率风险。在利率长期下行预期下,如果对10年期以上存款定价较高,银行可能面临利率风险。5年后随市场利率重定价安排,有助于缓释利率风险。

同时,王一峰也指出,首发产品利率具有吸引力,但后续高收益是否可以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广州特定养老储蓄所有期限的年利率均为4%,同期四大行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为2.65%。考虑到银行体系资金本身具有‘借短贷长’的特点,长期限的养老储蓄降低了存贷期限错配,却很难借助更长期限设置来增厚收益。”

在王一峰看来,投资者对稳健性较高的银行类产品更为青睐。目前市场上主流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等。根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2022》,银行存款或银行理财是公众进行养老财富储备的主流方式,对其他风险相对较高却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信托等)的配置意向相对有限。即便在通过税收优惠方式激励投资者参与养老金融市场情况下,调查对象仍然更加偏向于银行理财、银行储蓄这类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产品。后续来看,预计投资策略成熟、投资风格稳健且投资收益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将更好地抢占市场份额。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基于我国公众储蓄偏好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等形成补充。其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总结试点经验教训,适时增加试点产品规模,并将试点扩大到其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养老储蓄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参加人   试点   产品   养老金   利率   存款   期限   收益   优势   风险   资金   工商   客户   业务   银行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