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包拯:得罪无数权贵,26年却能升迁25次,背后靠山是谁?

对于很多80后的小伙伴来说,《包青天》这部电视剧可是在当时的电视荧屏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拯、展昭、公孙先生等角色可谓是深入人心,一个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故事,牵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包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具有知名度的官员了,他在百姓的心目中就代表着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他不畏权势,敢于替百姓伸冤,所以才在民间有“青天”之名。

历史上的包拯的官职是什么呢,他是否真的如民间传说的那样刚正不阿呢?他和朝臣以及皇帝的关系又如何呢?

影视剧中的包拯是开封府尹,实际上他的官职是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给事中,在他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礼部尚书。1027年,28岁的包拯中了进士,被派往江西建昌做知县,他没有接受,理由是离家太远,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远离。他希望朝廷能让他到安徽和州任职,无果,最后他干脆辞职回家照顾父母。几年后,父母亡故,待守孝期满后,他才再次入京。

1037年,38岁的包拯终于步入官场,大器晚成,应该就是形容他了。

1056年,57岁的包拯任职开封府,影视剧中,那些传奇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实际上包大人在开封府仅仅待了不到2年而已。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多的奇案,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民间传说而已了。在历史上,包大人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断案,而是在监察机构任职。

宋朝的监察官员分为两种:御史与谏官,这两种包大人都做过,他任职期间,弹劾的官员可是不少,有监守自盗的太监阎士良,还有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官员张可久等,特别是对弹劾王逵时,他连续7次上奏章,最后一次甚至直接指责皇帝,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皇亲国戚,只要是犯罪,包大人都会上奏章弹劾,因此留下了“包弹”的说法。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就有疑问了,包大人如此铁面无私,肯定得罪了不少人,自古忠臣被小人诬陷诟病之事并不罕见,那么包大人有没有被人打压报复呢?

说到这方面,包大人实际上还是有靠山的,首先这第一个就是朝中的同僚好友,包大人的父亲是进士出身,为官期间也结识了不少朝臣,自然会照应好友之子。包大人在读书时的好友,后来也在朝中任高官,他们也会帮衬包拯。

另外包大人还有一位贵人,他就是仁宗皇帝。仁宗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他性格温和,身为帝王还能约束自己,对待臣子、侍从更是宽厚。他知人善任,所以在他在位时期才能名臣辈出,国家也相对安定,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仁宗去世时,京城内哭声阵阵数日不绝,百姓们自发为皇帝烧纸,就连一些偏远地区也不例外,甚至大辽的皇帝都深感难过,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表示哀悼。

遇到这样的帝王,是包大人的福气,据说包大人有一次在谏言时,激动起来,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脸上,他却能淡然地用衣袖擦干,并未发火。

包拯能青史留名,成为官员的典范,他自身的品行与能力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这两大靠山的支持,让他能在26年中升迁25次,可以说是他们共同成就了“包青天”的美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靠山   奏章   铁面无私   朝臣   礼部   民间传说   权贵   进士   官员   皇帝   大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