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前一秒对自己信心满满,后一秒开始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一会儿告诉自己要好好生活,一会儿又觉得再努力人生也就这样,不如彻底“躺平”?


一次次鼓起勇气,一次次犹豫退缩,被这种反复不定的负面情绪所裹挟,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生活也止步不前。

摆脱犹豫、焦虑、怀疑、完美主义、自我否定的的消极影响。你也可以过深埋心底的理想人生。

《谁说我们不可以》作者杰奎琳·库彭在书里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自我破坏,即我们非常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但我们会不自觉地阻挠自己的计划。


这不仅摧毁着我们的勇气、自信和快乐,也让我们在怀疑中丧失自我。


杰奎琳·库彭是德国经验丰富的心理教练,擅长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


书里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我们停止自我破坏,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倾听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摆脱消极的精神旋涡,塑造全新的自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接纳认可自己,是改变生活的开始


知乎上有个提问:从小不被父母肯定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有个回答说:“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赞美和肯定我,导致我长大后也没有自信。总是害怕自己做错,怕别人嘲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导致自己大学开始就害怕面试,毕业后一直不敢找工作。”


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只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否定和伤害自己。而真正地爱自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积极行动起来,让自己能慢慢摆脱自卑的泥潭。


演员杨紫曾在节目里说自己被人说长得不够漂亮,她也曾因为长相而身陷自卑。


可她没有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当她学会真正认可自己,努力演戏、打磨演技,用心演绎每个角色,渐渐得到观众认可,她也渐渐摆脱自卑的泥潭。


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暗示,比如用“今天我真的很好”、“我知道怎样做才对”、“我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代替“我很无能”“我是个失败者”、“我不够优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信和自我认同。


比别人认可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可。


当我们不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大脑就能形成积极模式,从而彻底改善消极思维。


当我们用积极的观念取代消极的观念,学会自我肯定,认可自己,任何否定都无法伤害到你。


当我们变得自信,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些目标努力,积极争取,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勇敢打破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多可能


有多少人,过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不痛不痒,慢慢颓废而不自知。


又有多少人,过着不满意的生活却始终不愿意做出改变,因为担心付出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就像唐山收费站的那位大姐,因为习惯了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从未想过主动学习新东西。


当时代变化,收费站取消,她只能哭诉自己什么也不会做,却已经为时晚矣。


正如书中所说的:在舒适区里,我们熟悉一切事物,明白如何去做,让我们感到愉快、放松。可一旦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我们就会感到害怕和危险。


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害,我们选择待在舒适区。


可是,一味待在舒适区只会禁锢自己,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区,勇敢突破和成长,才能实现更多可能。


2012年,苏炳添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面对强大的对手——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他下定决心要缩短两人的差距,自己的成绩要从10秒区进入9秒区。


为了突破,他把起跑脚换成左脚。


用他的话说:“改变习惯,就好像重新学习跑步一样。”


改变初期,注定伴随着痛苦和不适。但苏炳添没有惧怕,而是坚持每天练习起跑几百次。


终于在2015年北京世锦赛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9秒99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预期。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会难以走出舒适区、无法竭尽所能、不能获得想要结果,归根结底是因为某种恐惧。


大多时候让我们害怕的并不是危险,而是我们对后果的想象。


当我们克服恐惧,调整好心态,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本身,研究方法,勇敢走出舒适圈,也许会更艰辛,但克服艰辛后才能获得更多可能。



立即行动,

是治疗拖延症的最好方法


你是这样吗?


本来想好了周末去健身,但一到周末就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躺在床上,事后又责怪自己;


本想要参加某项技能考试,但迟迟不愿意开始复习,一拖再拖终于没了结果。


习惯性拖延,始终无法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处于一种又焦虑又摆烂的状态。


作者告诉我们: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因素包括逃避改变、恐惧成功、不想为可能的失败承担责任。严重的拖延症会对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贬低,越是这样,越不想做,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立即行动,才是治疗拖延症的最好方法。


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拖延症经历:告诉自己要读书、写文章,可总是拖延,告诉自己再等会,还有很多时间。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书看的不多,日记更是几天都不去写,文章也没写。


而当他看到小伙伴的生活规划: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朗读一篇文章,手写语录,发短视频,写一篇1500字的公众号文章。


半年后,小伙伴真的在写作领域有所成就,他自愧不如。


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是缺少对未来的畅想和规划,而是缺少足够的、可持续的行动力。有决定、有计划、减少顾虑,放开手脚去行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真正拉开人与人的差距,是持续行动力。不需要急功近利,先有合适的目标,然后一点点积累。在时间复利效应的作用下,会由量变引发质变。


就像巴菲特的人生合伙人、顶级富豪查理芒格曾总结道:正确的思维认知加上持久的行动力,才能过上无往不利的幸福人生。


人生的唯一出路就是行动,犹豫不定,只会让你一事无成。敢于迈出第一步,想好了就去做,坚持下去,终将逐渐接近目标。



摆脱内耗体质,达成自我和解


焦虑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心理体验。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忧虑只会让人手足无措、心情沉重,感到无助和恐惧,还会使你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陷入情绪内耗,会让我们无法轻松享受当下、失去人生的快乐。


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焦虑情绪,摆脱内耗体质,达成自我和解。


电影《日日是好日》里,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典子对未来充满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看着表姐美智子进贸易公司工作、相亲结婚,每一步都踏在“社会时钟”上,而自己还在原地打转,更是焦虑不已。


学习“茶道”让典子明白:我们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只有当下,哪怕只有片刻的静谧。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摆脱焦虑,就要给自己勇气和信心。锻炼自己少做无谓的担心,更多的活在当下,更坚定的相信自己。


把更多精力放在不可控的结果上只是徒劳,与其做无用的焦虑,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行动和解决问题上。


原外经贸部部长龙永图,曾选用过一名秘书。


这位秘书经常和龙永图商讨问题,也常常被骂。


可挨骂后,这位秘书从不放在心上,没过几分钟便消化了负面情绪,又带着新的方案去见龙永图。


不在情绪上做无谓挣扎,而是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这位秘书深得龙永图欣赏。


遇事时管理情绪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事的机会。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焦虑,而是脚踏实地做好眼前能做的,才是摆脱焦虑、努力前行的最好方法。



书里写到:培养精确的认知、清晰的思维、可靠的感觉和有意识的语言表达,以及果断的行动。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与理智,并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行动。


临门一脚的犹豫退缩,无法言喻的微妙恐惧,阻碍前进的重重障碍,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


当我们学会停止自我破坏,走向成熟。


学会自我肯定,而非从外界获取认可;


学会打破舒适区挑战自我,而非犹豫恐惧;


学会立即行动,而非一再拖延;


学会活在当下,而非焦虑内耗,成长与变化就会发生在下一刻。


愿你我都可以告别消极与拖延、恐惧与焦虑,积极塑造生活,变得自信坚定,聚焦当下,努力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内耗   解药   消极   焦虑   恐惧   舒适   自信   情绪   自我   努力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