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记忆中的团场露天影院

文/杨建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画花香两岸……”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我的祖国》自然会想到70年代在团场露天影院看电影的场景,《上甘岭》《卖花姑娘》以及百看不厌的《地道战》带我们进入那魂牵梦萦的艰苦年代。

我的家在新疆农二师25团,那是个濒临博斯腾湖的小团场,近4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垦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塞外江南,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团场翻天覆地的新篇章。70年代末团场并不富裕,全团工人走农业集体经济职工发工资,人们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让人们的业余生活过得有意义。团场修建了当时最好的露天影院,添置了能放宽荧幕的放影机,当时我们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清晰的电影,感觉真爽。

那时没有电视,每到团场晚上放好电影,就会在商场的大黑板上提前写上海报,周围公社的村民也会成群结队,步行20—30公里到团场看电影,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那时看一场电影大人一角钱,小孩子才5分钱。团场的一个老革命的儿子哑巴负责收票。别看他不会说话,可对待工作绝不马虎,不会让一个蹭票的家伙漏网。

那时我们小孩子没有娱乐活动,只是每天盼着天早点黑,拿着自家的凳子到影院提前去占位置,遇到好电影去晚的人只有买站票,看电影成为团场工人最期盼的娱乐活动。放正式影片之前都会有《新闻简报》人们可以边看简报边了解国家大事。当时看电影在我们这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的又搂又抱”,通过看电影我们了解了外边的世界,和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朝鲜的一部《卖花姑娘》让我头一次听到团场的影院里哭声一片,对剥削人的社会无比的愤怒。电影《三笑》创出了一晚上放映两场,场场爆满的记录。越剧电影《红楼梦》也是水泄不通,一群“上海鸭子”也跟着唱起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虽然我们都听不懂越剧,但是觉得曲调挺优美的。看电影、谈演员、学唱样板戏成为当时的时尚,团场的大喇叭一放歌曲,总会有一群人学唱,有的唱的像模像样还有歌唱家风范,可惜没有伯乐,一些乡土歌唱家就这样被埋没了。

记得有一年夏天看电影《报童》是孩子们的最爱。天阴沉沉的为了防雨我们带了一大块塑料布。开始的雨不大,等电影演到一半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我们的雨布都失去了作用,个个都是落汤鸡,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流。电影也暂时不放了,人们都淌着没过脚面的雨水,连滚带爬往家里一路狂奔。由于电影院每周都有电影,我们的零花钱有限,可是我们这些电影迷,摆脱不了对电影的依赖,就打起来歪脑筋。我们发现有些大哥哥们,不买电影票每次都能看电影的秘密。原来他们是从电影院厕所的天窗上跳下来免费看电影,一些大人也参与其中。我们就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人先买票进入影院的厕所,给我们望风,趁着没人就从天窗跳下来。有的衣服挂破了、有的脚扭了。可是看电影的热情一点没有改变。后来电影院的管理员发现了把天窗堵了,也堵住了我们蹭票的心。

就这样我们在团场的影院里汲取营养,在鎏金的电影长河里感受苦辣酸甜,有些老电影的台词我们都会背了,《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那些小英雄形象也成为我们幼小心灵不断追求的目标。看电影、说电影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搬凳子占位置成为我们乐此不彼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场的露天影院早已被推平消失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代它们的是室内高档影剧院。不过,我现在很少光临电影院,感觉它是年轻人的乐园。虽然现在影院有现代科技做保障,但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少了人与人间的亲情。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老一代军垦战士的基因,更怀念老军垦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时代精神。相信每个有兵团情结的人都会怀念那段历史,都会在无数的回忆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啊!团场的露天影院,你没有留下的一张历史的照片,你却记录了老军垦们建设团场的点点滴滴。

啊!团场的电影院,你是兵团游子的根,你是我放飞梦想的帆。您影响了我们一代人,让我们对电影有了更多的认识。睡梦中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重新回味电影里的爱恨情仇。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团场   露天   影院   齐鲁   都会   天窗   简报   电影院   散文   看电影   当代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