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国的“东北长城”,鏖战沙俄200年的勇士

“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熟悉清宫剧的朋友都会或多或少了解到“宁古塔:一词,特别是有时候大臣犯错,皇帝陛下一怒之下说:”发配宁古塔,全家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往往听到这句话,大臣当即就吓得瘫软跪地。甚至夸张到:“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那么宁古塔披甲人到底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大的威慑力,让人连死都不怕就怕宁古塔。本期文章就来着重聊一聊宁古塔披甲人的故事。

话说,在1644年,满清摄政王统率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新归附的辽东边军共10万余人,突入山海关,占据北京城,取代大明朝,建立大清帝国。此后八旗军主力又被分驻于南京、武昌、西安等重镇。因为满清在入关时带走了八旗军所有的精锐主力,使得它的“龙兴之地”东北陷入了极度的空虚之中,恰在满清入关的同时,远在欧洲的沙俄帝国也开始向东方扩张,并抵达了黑龙江流域,满清当局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遂决定留驻一支军队驻防到黑龙江地区。因为东北的特殊性,导致驻守此地的军队必须保证百分百忠诚,汉人和蒙古人的军队自然不被满清皇帝考虑,但已经入关的满洲八旗军,在享受了关内的花花世界后,再也不愿意回到东北的冰天雪地戍边了。

于是,满清皇帝将目光盯上了披甲人。所谓披甲人是当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征服的一些其他的游牧民族部落,比如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他们也被编入八旗,只不过与“根正苗红”的八旗要低一个档次,他们也随清军入关,为大清帝国开疆拓土,他们对大清的忠诚的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依旧保留在吃苦耐劳的本色,于是满清当局就将他们从八旗中剥离,并派驻到宁古塔戍边。

宁古塔也并不是塔,《绝域纪略》讲过它名字的由来:“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故无台无塔也。”它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一带,是扼守黑龙江航道的战略要地,满清在宁古塔设置宁古塔总管,宁古塔总管是正三品官武官,乾隆年间改称黑龙江将军,级别为正一品武官,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鉴于宁古塔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满清皇帝将其作为流放犯人的绝佳场所,另外也为了改善宁古塔披甲人(后来叫黑龙江披甲人)的待遇,还特意规定让这些囚犯作为披甲人的奴隶,虽然对犯人过于残忍,但也算是对披甲人的一种变相补偿,间接保证了披甲人的忠诚度。

披甲人几乎参与了东北境内所有的战争,因为严酷的自然环境,锻造了披甲人悍不畏死的品质,在1685年到1688年间,由披甲人组成的清军主力配合南兵代表“藤甲兵”(藤甲兵的故事,在以后的篇幅中再讲,今天暂且不表)两次击败沙俄不可一世的哥萨克骑兵,将俄军驱逐出黑龙江,迫使其退出外东北,使得沙俄侵占外东北的时间向后推迟了170多年(最终外东北还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沙俄侵占)。此后,披甲人一直驻防在宁古塔地区,多次粉碎沙俄对东北的侵略。

康乾盛世时期,大清帝国的国势如日中天,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清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开疆拓土运动,但此时的八旗军已经腐化堕落,于是作为八旗军的“临时工们”,譬如索伦兵、锡伯部、察哈尔部骑兵被先后征召,并挑起大梁。而作为骁勇善战的披甲人自然也少不得被征召,于是那支常年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勇士,又出现在了西北的茫茫戈壁、东南亚的丛林和雪域高原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沙俄   鄂温克族   达斡尔族   帝国   满洲   开疆拓土   武官   长城   黑龙江   满清   勇士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