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俞敏洪,花甲之年不逊于少年

曾经有一首《少年》风靡一时。

其中有句歌词:“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简单几句,让很多徘徊、迷茫的人再度燃起了希望。

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和无助的时候,在跌倒第一次的时候,还能爬起来,而当再被打倒的时候,就有可能放弃。

倒下很容易,再度爬起却很难。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那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捕鱼老人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他能做到永不放弃。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并不多,俞敏洪算是其中一个。

花甲之年的他,经历过新东方创业的艰难、双减转型的迷茫、直播跨界的摸索,但他一直没有被打倒。

他的经历给国人树立了一个“永不放弃”的铮铮硬汉形象。

他在今年推出的散文随笔集《不负我心》中,对自己走到花甲之年点滴进行了总结。

在书中,读者看到的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倔强。

01 倔强的少年

1962年9月4日,俞敏洪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农民家庭。

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哥哥不幸在四岁的时候因肺炎去世后,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背负着全家的希望。

母亲在大儿子意外离开后,对家里这个唯一的男孩极为看重。

母亲的见识有限,只知道“先生”这个职业是最尊贵的。于是不遗余力地把俞敏洪往成为“先生”这条路上引:

俞敏洪小时候要买玩具,妈妈会拒绝,但买小人书就不会;妈妈看到他跟姐姐看书、写字,就不会再板着脸。

70年代,当地农村的政策是一家只能有一个高中生。而当时姐姐已经是高中生了,俞敏洪只能在家干农活。

听说村子里有个女娃不读书了,俞敏洪的妈妈跑到公社,找了公社书记、找了学校校长,把俞敏洪“塞”进了高中。

两年高中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俞敏洪的妈妈一定要让儿子参加高考。

第一次高考失利,英语只考了33分。

第二次失利后,俞敏洪决定放弃。

母亲硬是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城里,找到到补习班的老师求人家收下儿子。

俞敏洪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母亲从城里回来,浑身泥水,一幅落汤鸡的模样。”

他立刻就明白了 :“他只有这条路可走。”

1980年,第三次高考,俞敏洪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母亲高兴地把家里准备过年的鸡、鸭、猪都杀了请亲戚吃饭。

后来把村子里所有的鸡、鸭、猪都借来杀了请乡亲们大吃了三天。

18岁的俞敏洪,怀抱着满腔的喜悦,来到北京求学。

原本以为人生从此是春光明媚,但却没想到是一脚踏进了冰天雪地。

当时那个内向、自卑、胆怯的少年,踩着一双丑陋的布鞋走在北大校园里的时候,他的感觉只有寒意。

因为口音浓重,被同班同学戏称为“你说的是日语吧?”;

为了讨好室友,包揽了四年宿舍内的卫生和打水;

不敢跟女同学说话,更不用说得到女孩子的青睐。

敏感、拧巴、自卑的乡村少年,没有人帮助他走出内心的挣扎。

大三的时候,脆弱的神经和身体同时崩溃,不得不休学疗养一年。

这一年,给了他思考的时间,他躺在病床上读了很多书,慢慢自己从自卑的泥沼中挣扎出来。

母亲闻讯,关闭了家里正开得红火的小工厂,千里迢迢来照料他。

亲情的温暖让他更懂得了自己不应该单纯为自己而活。

02 命运的转折

俞敏洪因病延期一年毕业,恰巧赶上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他幸运地留在了北大当英语老师。

母亲希望他成为“先生”的愿望实现了。

在北大当老师的生活很惬意:每周只要教8个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就完全属于自己。

就是在40多年后的当下,北大体制内的老师依然是“金饭碗”。这意味着福利房、医疗保障、还有孩子将来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却惴惴不安:靠微薄的薪酬仅能维持自己温饱

一路从乡村走到北京,他需要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改变,更要在父母老迈时担起全家的重担。

他想:“有充裕的时间,又学的是英语,多接几份兼职改善生活,应该不是难事。”

在工作稳定下来后,他开始去校外英语机构做兼职老师。

兼职打开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未来的诸多可能,他也萌生了“自己开家培训机构”的想法。

这种念头一冒出来,就把他自己吓了一跳:“放弃千辛万苦得到的北大的金饭碗,去干满街刷广告的个体户?”

还是算了吧,现在这样已经很好。

但,在那个观念还相对保守的年代,他想两全却很难。

因为在校外兼职被北大通报,他觉得自己在无颜面对自己的学生。

1991年,他从北大辞职了。

在许多年后,他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饱满的精神、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为达到自我的期许与努力,这比你拥有的物质也好、地位也好,或者某种转瞬即逝的成就也好,都更加重要。”

功成名就时回头,过往都被加上了滤镜。

而当时,他实际的想法就是:“不能让家里人知道,要在家里人发现之前把自己的学校办起来,那就能继续当老师了。”

租不起场地,初创业的俞敏洪拎着浆糊桶满街地刷小广告、第一期学员在废旧的工厂里上课。

好在当时“出国热”不断升温、而他教育机构口碑不错,学生慕名而来源源不断。

一个人的公司开起来后,他琢磨着怎么把同学从美国请回来帮他扩大公司。

在团队的推动下,1993年“新东方”成立了。

03 自卑中寻找自信

此时的俞敏洪开始有点自信了:去美国邀请同学回来创业的时候,同学基本都一口答应了。

当时他都不知道公司能不能转起来,更没胆子跟人承诺给人家开多少工资。

只是“忽悠”老同学说:“咱们挣钱得用麻袋装。”

还真让他蒙对了,新东方顶峰的时候,成麻袋的收现金。

与成功同时到来的,是他的自信。

在《不负我心》里,回顾这段经历,他是这样说的:

“自卑的根源是跟别人比,当你意识到“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会跟别人比成绩、才能和其他东西。”

而且,“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直都很顺利,那他的自信并不一定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就如在高中时候是“状元”,但是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后,却因为无法得到“第一”,经受不住打击而轻生的人。

一个人,只有从低谷里爬出来,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信。

这种人在“经历过各种痛苦、打击、和自卑之后,如果依然能脱颖而出,那么人生就有了大河奔流的气概和壮阔的风景。”

因为他有梦想,而梦想会激发一个人从自卑走向自信。

对于青年人,他更建议为梦想而读书:“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眼界、见识,让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坚强,个性变得更加包容和强大”。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拧巴”,学会主动改变。

读书和工作并不矛盾,正如读书跟工作的选择并非两难。更应该学会主动把书中的知,转化为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说:“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一个具有变革和创新能力的大企业来开始自己的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练就真功夫之后再努力开拓自己的空间。

他创业的成功,是建立在在北大当了6年的老师和在教育机构兼职了3年的基础上。

创业只是一种选择,而更高效率的选择应当是在学习中进化。

就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杰克·韦尔奇那样,20年从普通工人做到通用的老总,然后又用了20年,把通用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也只有成长到足够强大,才能经得起打击。

正如他能够承担起2003年“非典”后突如其来的“退款风潮”。

04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2003年,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线下培训机构几乎陷入了瘫痪,新东方账面上的现金不足以给老师开支、给学生退款。

创业10年新东方刚刚站稳脚跟,似乎就要摇摇欲坠了。

所幸,俞敏洪身上有“被人信任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新东方1993创建时候,是俞敏洪去美国的同学都愿意回来一起创业。

在2003年非典,是他四处求助时候,有个朋友连借条都没让他打,就转给他了3000万。

从那以后,俞敏洪就坚持:“新东方账面上无论何时都要有足够的资金,数额要达到能够支持给所有老师的补偿款和给学生的退费。”

未雨绸缪,是这个摸爬滚打多年的汉子的睿智。

账面上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高达200多个亿。

其他董事会成员都赞同去做回报高的房地产项目,被他断然拒绝。

他说:“我做的是新东方,做的是教育,既然做教育,我就用纯粹的心来做教育。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业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新东方的生命之源。”

清醒、睿智的老人,驾驭得了欲望,为新东方这艘大船摆正了方向。

在2021年8月,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的员工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未雨绸缪。

双减政策出台,新东方宣布转型,一下子市值蒸发了90%、营收降低了80%。

当时,不时传来“某某教培机构暴雷、拖欠员工工资跑路”等负面新闻。

而新东方不仅给6万员工足额工资、遣散费,足额给学生退学费,还把所有的八万套桌椅捐给了乡村小学。

之后,俞敏洪在媒体上表示:“国家的“双减”政策让孩子从天天考试做题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走向广阔的世界,这是孩子的幸运。

这得有多大的胸怀。

即便是到了该退场的时候,读过新东方历史的人也得承认:在打开国门到教育双减过程中,推动打开视野、西为中用、促进国家强大方面,新东方的存在意义不应该被磨灭。

多年的忙碌已导致他不得不靠安眠药才能入睡,10年内吃了将近1000片安眠药。

双减政策之后,他更是在辗转不眠的深夜焦虑于新东方的未来。

此时,俞敏洪本可以急流勇退,多年的积累完全可以让他过上平静安逸的退休生活。

可他再次演绎了什么叫“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021年12月,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上线。

他将目光转向了农业,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土地上。

6个月的时间,他亲自上阵,东方甄选从门庭冷落到爆红,和其他带货老师一起把卖货变成了“卖课”,观众涌入直播间,亲身验证什么叫“知识付费”。

主播中英文双语切换自如,观众买东西的过程过于诗情画意,完全被新东方主播所“迷惑”得不停下单,网络上爆出“知识付费了4袋大米”的梗,一路冲上热搜。

正如网友所评价的:“一个商家如果能火,那是因为一定有很多人希望他火”。

俞敏洪的魅力,就在于“别人希望他好”。

别人都希望他好,是因为他的人品一直都好。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塞缪尔·厄尔曼曾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这句话用在俞敏洪身上再恰当不过。

他的年龄正在催他老去,而他的理想,正在让他越来越年轻。

他曾说:“如果我的墓志铭上一定要刻上一句话,我希望这句话是:“他一生与年轻相伴”。”

狠人俞敏洪,一生无论何时,都担当得起“热血少年”的荣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新东方   花甲之年   不逊   自卑   北大   兼职   自信   母亲   同学   少年   老师   时间   于少年   俞敏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