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天津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们师生南下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几个月后战局吃紧,国民政府不得不催促学校再度南迁,进入云南。

此次浩浩荡荡的南征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罕见的“长征”。这所由三家本来相互颇有抵牾、彼此充满学术竞争的大学组成的高等学府于1938年4月2日在昆明迅速建立起来,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多雨。每逢下雨,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作响,教授讲课便要提高嗓门儿。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时,因雨声太大,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陈教授无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此段趣事在联大广为流传,并笑称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教室如此,宿舍更不用提了。宿舍是土坯墙,却是茅草顶。每到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这时候睡在上铺的人只得取脸盆、油布四处接雨。下完雨,宿舍里就变得泥泞不堪,甚至长起了杂草,学生们的鞋子往往穿一个雨季就烂了。同学们诙谐地称鞋底磨穿了是“脚踏实地”,鞋尖鞋跟开洞叫做“空前绝后”。

联大学生食堂不仅伙食质量极差,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很多学生因无钱购买早点,肚子又饿,甚至没力气去上头两堂课。早上一般是稀饭,晚上才能吃米饭。但因政府供给的是劣质米,米饭里沙石、老鼠屎、糠屑很多,学生们戏称为“八宝饭”。

云南人爱喝茶,茶馆遍布。“泡茶馆”也成了一些西南联大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


学生“泡茶馆”缘于无奈。在西南联大,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宿舍则阴暗潮湿,同样没有书桌,学校里唯一可以上自习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时西南联大有学生两三升名,图书馆却只能提供不到二百个座位,所以每天抢占座位成了学校最热闹的事情。后来,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吃完晚饭并不去排队抢占座位,而是带着书本三五成群,不紧不慢地溜达出了学校。有人跟踪了一次,才发现了秘密:原来他们是到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学习。

“买一杯最便宜的普洱茶只要5分钱,而且有煤气灯照明,最重要的是可以占着位子坐一个晚上,读书写字十分清静。”当时的学生周锦荪说,校园内没有供应饮水的设施,“去茶馆还可顺带解决口渴问题。”茶馆的老板见到联大的学生都很头疼,他们知道,这些学生不到茶馆关门是不会主动走的,但大部分老板都能理解流浪学子的苦处,有些茶馆甚至针对学生,专门提供了“喝白开水只收费三分钱”的服务。

说来你也许不信,大家现在所知道的朱自清、闻一多等名人,当时在联大当教授,生活贫困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当时国民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急速飞涨。与“卢沟桥事变”之前比,联大教授的月薪增长了六七倍,物价却上涨了四百多倍。教授靠那些微薄的月薪根本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联大的教授们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筹措口粮。在社会科学系任教的费孝通卖起了大碗茶,吴大猷教授则去菜市场捡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治病。联大外语系学生贺祥麟目睹了一件让他震撼的事情:有一天晚上,他去当时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正义路闲逛时,居然见到了他的法文老师、联大法文专业首席教授拿着师母的游泳衣在街头吆喝贩卖。


在西南联大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名乞丐在大街上追逐朱自清乞讨,朱自清被纠缠不过,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就走。

尽管贫困潦倒,联大的教授却从没有为金钱而污染为师的风范。有学生回忆,当时昆明城中有位附庸风雅的商人,辗转请朱自清为自己作一篇寿序,好向亲友炫耀,润笔费高达三千,当时朱先生冬天时连一件棉袍子都做不起,却仍婉言谢绝。

尽管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但西南联大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光彩照人的一所大学。8年时间里,联大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真正的“大师之园”。


(高明/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卢沟桥   法文   茶馆   教授   国民政府   联大   昆明   座位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