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王惟熙(07)王惟熙首任贡举考官的那些进士

七、王惟熙首任贡举考官的那些进士

我们来看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贡举冯京榜的那些知名的进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记载:仁宗皇祐元年(己丑,1049)春正月,辛丑(8日),命翰林学士赵概权知贡举。三月,乙巳(12日),御崇政殿,试奏名进士。丙午(13日),试诸科。癸丑(20日),赐进士冯京等一百七十四人及第,一百六人出身,二百九人同出身于崇政殿。京,江夏人也。甲寅(21日),赐诸科及第并出身五百五十人于观文殿。

  • 一、范纯仁是布衣宰相绝世好官
  •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人称“布衣宰相”,谥忠宣。

    1.他是如皋安定先生胡瑗的学生

    我们先来看看他出生前后一些相关的人和事。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进士;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其间建议重修捍海堰。此时,胡安定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天圣三年(1024),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天圣五年(1027)六月,次子范纯仁生于北宋南都应天府(今商丘)。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晏殊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仁宗天圣十年、明道元年(1032),胡瑗(40岁)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海陵,办安定书院。景祐元年(1034),王惟熙登进士第;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六月,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次年,聘请胡安定担任郡学首席教授,并送自己的儿子纯祐、纯仁拜其为师;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纯仁帐墨

    范纯仁从小就比别的小孩要聪明很多,很早就能识字看书,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作文。国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君实枕圆,纯仁帐墨”故事中的“纯仁帐墨”就是讲的:范纯仁昼夜读书,帐顶被烛烟染如墨色。

    这么大点小孩,就能在苏州郡学听胡先生的课,真是造化!皇祐元年(1049)的贡举,他就中了进士。王惟熙是这一科的考官,“先生”也。

    2.不做则已,做就做个孝亲爱民的好官

    因父荫,很早就授官太常寺太祝;中进士后,拟任武进知县,但以远离双亲而不赴任;又改派为长葛知县,仍然不前往。父亲范仲淹对他说:“你以前以远离双亲为理由不去赴任,现在长葛县离家不远,还有什么可说的哩?”范纯仁说:“我怎能以禄食为重,而轻易离开父母!长葛县虽离家近,但亦不能完全实现我的孝心。”直到范仲淹去世后,他才出来做官。先后出任许州观察判官、襄邑知县。

    范纯仁《致伯康君实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县境内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卫士处以杖刑。这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陛下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事向宋神宗禀报,要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于是,宋神宗下诏,把牧场统一交由县里管理。

    3.身在谏院心忧天下,有宰相才

    范纯仁后来被任命为同知谏院。他上奏说:王安石改变了祖宗法度,搜刮钱财,使民心不得安宁。《尚书》说: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怨恨。宋神宗问他是什么?范纯仁回答说: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啊!宋神宗赞许他,采纳了他的意见。要他提出全面的施政策略,于是就写了一篇《尚书解》献给宋神宗。

    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范纯仁说: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富弼与我父亲,平素要好,我现在同知谏院,不考虑私情来进忠告,愿将这本书给他看,让他自我检省。

    4、任职地方心系百姓,施行仁政群众拥护

    范纯仁又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开仓放粮。下属建议先上奏朝廷并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批复下来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宋神宗下诏派使臣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任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宽以待之,恐怕那里需要整治的违法乱纪事情不能穷尽了。范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不能持久,以此来管理,这是造成刁顽的方法啊。有一处掌管刑狱的衙门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范纯仁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先保释、后缴纳呢?通判说:(如果)先释放,恐又作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范纯仁说:依照法律,罪不至死!将他们全部叫到庭前训诫,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释放了。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宰相。

    5.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

    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所推荐的。认为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

    他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认为是符合道义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认为平生所学,得益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勤俭可以帮助廉洁,宽恕可以成就美德。

    国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赵君辨诬,范公叙契”故事中的“范公叙契”就是讲的:范纯仁被故人的子孙无故诉讼,他非但“不扬人之过”,却反思自己对故旧的子孙关心照顾不够!

    范公叙契

    国学经典《纯正蒙求》里面还有个“范公焚幔,乐妻趋机”故事中的“范公焚幔”就是讲的:纯仁娶妻,有传说妇家有罗幔。纯仁说:绮罗不是做帏幔的材料,我家素来清俭,安得乱吾家法。如果敢带过来,我就把它当庭烧了。

    范公焚幔

    范纯仁与王惟熙侄王观、子王觌同为如皋安定先生胡瑗的学生,有深厚的同学情谊;他还是王觌进入台谏系统的举荐人;后来,王觌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养女与周师厚之子周锷,即为范纯仁的外甥媳妇。

    二、状元冯京文名盖世德惠天下

    冯京(1021—1094年),字当世。生于广西宜山龙水,迁居广西藤州,落籍湖北武昌。三地均称为其家乡,引以为豪吧!

    1.书中自有颜如玉

    冯京塑像

    冯京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日记千言”,“过目不忘”。在1048年8月至1049年3月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在古代13位“三科状元”中名气较大。

    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贡举的形势,他就是“准国丈”张尧佐。当朝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父亲去世较早,她一直把伯父视作父亲。伯父的小女正值适婚年龄,“榜下择婿”是历来的传统。他原本想把外甥石布桐送上状元之位。凭他端明殿学士、三司使的身份,有这个实力。三司使被称作“计相”,主管财经。可是,这个冯京的势头实在强劲,一路走来,他乡试获解元,会试中会元,就等殿试了。说不定他就中状元了呢?!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尧佐找冯京谈了一次话。这不是要与皇上连襟(如皋土语:姨爹)吗?谈话后才知道,冯京老母早已与王家有了婚约。况且,冯京也看不惯这位“准国丈”。野史中把有关情事演绎得热闹非常。

    后来,还是这个冯京当上了状元!这就成了宋朝的最后一个“连中三元”的主!

    再后来,冯京的元配王夫人去世,时任朝廷宰相富弼,就把长女嫁给他为继室。富弼的岳父则是著名词人、老宰相晏殊。可是,不久富夫人又早亡了(此人该不会克妻吧)?!

    再后来,富弼又把二女儿嫁给了他,为再继室!

    由此,民间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位于河南郑州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村的冯京墓,经发掘证实,为冯京及其三个夫人的合葬墓,为郑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不假!

    宋太子太保赠司徒谥文简冯公夫妇墓

    2.不拜见他是因为看重他

    中状元后,他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因岳父富弼当政,为避嫌,他出知扬州、江宁府。大概宋仁宗爱惜冯京的才华,不想让他在地方上呆多久,很快擢升为翰林侍读学士(贴身秘书、参谋、顾问?),奉诏还京。还京数月,未去拜访首相韩琦,被视为傲慢。富弼要他去拜见韩琦,他听从岳父的劝告,大大方方去宰相府拜见韩琦,当面解释说:“公身为宰相,从官不敢轻易造访相公,这是出于对相公的尊重,何来的傲气?”两人相视大笑,误解也释然于笑声之中。

    后来,授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负责治理京师重地。

    3.反对王安石变法反被提升

    治平四年(1067),英宗驾崩,宋神宗赵顼即皇帝位。宋神宗对冯京印象一直不错,认为他在仁宗、英宗二朝提出的一些方略,多被先帝采纳,是难得的人才。神宗即位不久,就任命冯京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宋神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重用王安石进行改革,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十分激烈。从总体上说,冯京不支持王安石新法,他也因此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神宗对冯京的信任。在御史中丞任上,冯京就王安石的改革提出了六条意见,指陈新法失当。神宗仔细审阅了冯京这道洋洋洒洒数万言的奏折,觉得很有道理。又将它转给王安石。王安石看后十分不满地说:“冯京的奏疏极为荒谬。”神宗却说:“令冯京作枢密副使,如何?”让他抓监察,不如让他管军事?王安石这才意识到,神宗原来是想要重用冯京,他只得顺水推舟地说:“既然陛下要用他,又有何不可!”

    诏冯京擢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监察、军事都抓!

    4、严于律己上章自劾

    冯京为官,勇于承担责任。河东麟州、府州、丰州的城防、兵器长久缺乏修整,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经常失利,三州官吏因此受到朝廷的谴责。冯京认为自己曾担任过陕西安抚使,对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上章自劾:“麟、府、丰三州城垒兵械不治,帅臣有责,前任帅臣亦有责。臣曾担任陕西安抚使,当受谴责。如此,可使诸路帅臣(安抚使)明白,虽然离任了,但仍必须为自己在任期间的过失承担责任。这样,他们就不至于在任内懒惰、失职。”

    神宗看了冯京自劾奏疏后,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擢升他为参知政事(副相)。

    5、地方遭灾有人提议提拔冯京为宰相反被罢免

    熙宁六年(1073)七月至次年三月,全国很多地方旱情严重,大量东北流民涌入京师。官员郑侠将《流民图》长卷送到神宗手中。郑侠随画还附上一封时政书,建议神宗任命冯京为宰相。神宗看了《流民图》后,长吁短叹,夜不能寐。次日,神宗下令开仓赈济饥民。

    流民图

    王安石则上书请求罢去宰相。神宗为了维护推行新法的大局,继续留任王安石宰相。吕惠卿又趁机诬告冯京与郑侠相通,诏罢冯京参知政事。真是世事难料!

    6.结盟西蕃维护边地安定民族团结

    神宗时,四川一带西蕃首领何丹发兵攻打鸡粽关,朝廷派冯京率兵征讨。何丹得知消息,为冯京的声威震慑,而罢战请降。冯京部下有人主张乘机荡平西蕃的巢穴,但冯京却从长远战略考虑,安抚西蕃,接受头领何丹投降,并拨给农具、粮食等物安抚西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何丹等大喜,争着拿出猪羊与冯京结盟。冯京以其远见卓识,为边地安定、民族团结,立下汗马功劳。

    宋哲宗即位,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历经“仁宗、神宗、英宗、哲宗”四朝。哲宗亲至其家祭奠,追赠司徒,谥号“文简”。

    这里,要提及,治平二年(1065)翰林学士冯京权知贡举,王惟熙之子王觌任贡举点检试卷官。

    三、榜眼沈遘是沈括的家人

    沈遘(gòu,遘通构)(1025—1067年),字文通。杭州钱塘县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第二,榜眼,初授大理評事、江宁府通判。

    沈遘像

    1.沈括是沈遘的堂叔

    《梦溪笔谈》的著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沈括年龄虽比沈遘小,按辈分沈括是沈遘、沈辽的堂叔。沈遘、沈辽与沈括被合称为“沈氏三先生”。沈辽与王惟熙侄儿王观,是流放永州时的好友,有诗词唱和。

    2、说原本沈遘是状元

    仁宗皇祐元年三月,癸丑(20日),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名次排好,交给皇上,准备拆封,看看有没有要避讳的。结果一拆开,第一名——沈遘,皇上一看,这不是那谁吗?都已经当官了(太庙斋郎),不能再当状元,于是就放在了一边。再拆开第二名——,皇上一看,“马凉”,这个人没印象,应该不是做官的,就让他当状元吧!其实,这个“马凉”就是“冯京”!这就是野史中所说的“两点”放哪里而已!不知“历史”是不是可以随便捏的!

    3、沈文通才干超群

    宋高宗嫌其名怪,以其字“文通”代名。

    沈文通为人和谨,勤于接下。通达博识,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

    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

    沈遘为包拯家谱题词

    文通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每当文士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必择其贤者而誉之。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故当时后进之士多归附。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

    文通任杭州知府时坚决打击地方恶势力,褒奖贤良,后任开封知府,开封老百姓也说:“此杭州沈公也。”在开封,他政号严明,对于贫苦善良的老百姓抚恤尤至。为文下笔立就,入选吏部、知制诰。后居母丧,终日守候母亲墓侧,无疾而终。

    《纯正蒙求》第169“时氏还妾,文通夺倡”中的“文通夺倡”故事,是说沈文通知杭州时,有良家女被卖为娼优的,政府出面强行夺还其父母。

    文通夺倡

    四、探花钱公辅勤勉耿直,公忠体国关爱百姓

    钱公辅(1023—1074年),是五代吴越王钱鏐的后人,钱冶之子。少年时拜如皋安定先生胡瑗为师,后登进士甲科。累迁至枢密副使。与王惟熙之子王觌有同门之谊,从政意气相投。

    宋熙宁元年(1068),仅仅当了四年皇帝的英宗因病去世。年轻的神宗继位,治国强兵心情迫切。钱公辅因此得到赏识,先官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很快又调回京城,恢复知制诰原职。入朝拜见皇帝时,神宗慰劳勉励他,让他将上书英宗的《治平十议》抄写送上,并让他负责谏院工作。

    当时,朝廷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王安石和钱公辅本来关系很好,经常交往,但他得志以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便不断排斥异己,公辅深以为耻,一再表示反对意见。滕甫对新法持怀疑态度,不予支持,王安石将其贬出京城,让滕甫出知郓州。而钱公辅几次在皇帝面前说滕甫不应该去;薛向变更盐法,王安石积极支持,可钱公辅却说薛向应当免职。由于钱公辅接连几次在用人问题上违背王安石的用意,两人逐渐疏远,结果被罢免谏院职务,随即调任江宁知府。第二年,神宗皇帝想要把钱公辅召回,王安石说钱公辅帮助小人,总是提出不同意见,不宜在皇上左右。于是让他任扬州知州。

    钱公辅 致公默秘校尺牍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熙宁四年(1071)10月,时年35岁的苏东坡也被王安石排挤出京城,在赴杭州任通判途经扬州时,钱公辅设宴相迎,还把正在杭州任职的儿子钱世维介绍给苏东坡。苏轼对老前辈钱公辅恭敬有加,以后也确实与钱世维结下终身友谊。苏轼在常州临终时,是钱世维陪伴其身旁。后来,钱公辅以病为由,请求改变任命,改提举崇福观。不久,宋熙宁八年5月,钱公辅因病在家中身亡,年仅五十二岁。

    钱公辅一生耿介,公忠体国,关爱百姓。他自幼酷爱读书,是宋代文才出色的诗人,可惜作品大多失传。此处谨录七律《众乐亭二首》之一:

    谁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广城中。

    葺成世界三千景,占得鹏天九万风。

    宴豆四时喧画鼓,游人两岸跨长虹。

    他年若数东南胜,须作蓬邱第一宫。

    好大气魄!

    在安徽琅琊山上有一方钱公辅刻于1065年的摩崖石刻,供诸位观摩。

    〔释文〕治平二年秋八月癸卯哉生伯兄子美洁、幼子世伟为琅琊之游,观日于晓光亭,宿了了堂,诘朝西观琅琊洞,饮寒泉井煮茶而还。又明日,往观广照上人之塔,由南岭路以归,自初及今至山者三,而未有如兹游之胜且悉也。滁人雍成之为客长,老僧继诠在行,责授滁州团练副使钱公辅题。甲辰仲兄子玉续至。后治平三年春正月初五日,世京、世雄、世伟同阳羡祭祀道游。

    五、吕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还是书法名家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 ,任冯翊主簿。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宋史》立传。宋哲宗元佑年间曾任宰相。吕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位在经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的学者。吕大防任宰相时,王觌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

    1.为民办实事。任永寿县令,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行近境,得到二泉,打算疏导而使之进入永寿县,因地势高低不平,众人怀疑没有成功的道理。吕大防采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来使之水平,不到十天,果然疏导为渠,百姓依赖,号称“吕公泉”。

    2.为地方施策。吕大防迁任著作佐郎、知青城县。以前,祭田粟米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三倍之利,百姓虽然不满,但不敢上诉。吕大防开始均定放出纳进以平均其值,此事转传给宋仁宗,诏令立定法禁,命一路全输送租给官府,用概器给还。青城县外控汶川,与西夏相接。吕大防占据要地设置巡逻,秘密设防,禁止上山砍柴采摘,以严障碍屏蔽。韩绛镇守蜀州,称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3.为帝王建言。嘉祐八年(1063),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皇帝位,吕大防改任监察御史里行。吕大防首先说:“纪纲赏罚,不适合天下希望的有五:进用大臣但权不归皇帝;大臣疲倦年老但不能按时引退;外国傲慢但不挑选将帅;提出建议的臣子对朝政阙失有所裨益但执政大臣压制他;疆场左右大臣,有败事却被奖赏,推荐官员却获罪的。”又说:“富弼有脚病请求解除重要的行政职务,十几次上奏章却不被接纳;张..年近八十,智慧已经耗尽,哀请退休却不同意;吴奎有三年守丧期,又以其子召他回朝,又再次派使臣召他;程戡因年老不能守边辞谢,担心死在边塞上,请求罢免回家,也不答应。陛下想要尽君臣的本分,使病者得以休息,守丧者得以终丧,老者得以尽其余年,那么进退尽礼,也何必过分为虚饰,使得他们四人的诚心,不得自达呢?”

    4.系书法名家。《示问帖》是吕大防传世极少的墨迹之一,是写给“运使质夫使君”的信札。“质夫”是章楶的字。上款又称“运使”、“使君”,据《宋史·章楶》本传,知其曾官成都路转运使,又江淮发运使,元祐初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北宋时庆州属陕西路,而帖中恰又谈及治陕事,故此帖当书于是时。又考,吕大防本传,“哲宗即位,招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时年约六十余岁。此帖属晚年手笔。此帖点画丰厚遒劲,结字、章法修长整饬,稳健有度。风格非常接近蔡襄,但缺乏蔡书中那种灵动而富有生气的笔法和姿态,是一位以法度擅长的书家。纸本,行楷书,纵27.4厘米,横44.5厘米。

    吕大防《示问帖》藏于故宫博物院

    鉴藏印记:“仁人义士之家”(朱文)、“李氏图书之印”(朱文)、“神品”(朱文)、“天籁阁”(朱文)、“得密”(朱文)、“项元汴印”(朱文)、“墨林秘玩”(朱文)、“檇李项氏世家宝玩”(朱文)、“江德量鉴藏印”(朱文),“王南屏印”(白文)、“玉斋”(朱文)。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三十章:王惟熙首任贡举考官的那些进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进士   神宗   治平   如皋   首任   翰林   宰相   杭州   考官   元年   状元   学士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