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化痰名方,仅需五味药,拔掉多年“老痰根”,温肺又化痰

一提到“痰”,很多人都觉得很恶心,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有咽炎的朋友,总是觉得嗓子里有痰,吐出来后觉得还有,甚至有的根本吐不出来,总是觉得嗓子里堵着东西,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天气变冷还会加重。平常也吃了不少化痰的药,感觉总是除不干净。

而且我们都知道“怪病皆有痰作祟”,因为痰可以随着我们的气机,气血运行,到达全身各处,影响我们的气血通畅,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说除痰刻不容缓!

除痰先除寒,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张仲景的方子,只有五味药,可以祛寒化痰,温肺化饮,虽然用药简单,但是作用可不简单!

那么老规矩,我们要先找到痰是为什么产生的,找到病因,才知道如何根治!

痰的产生是和五脏功能失调都有关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言到:“五脏之

病,俱能生痰”。

脾与痰:脾气散精主运化,为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脾功能失常,则水湿聚而成痰。《医宗必读》云:“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所以如果平时吃凉的东西比较多,就会容易生痰,因为寒凉的东西容易影响脾胃。

肾与痰:肾生痰,为肾阳不足或命门火衰,气化无权,水湿上泛,聚而为痰;久病伤及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内炽,炼津为痰。

肺与痰:肺气治理调节水液代谢,故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当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痰的生成。所以不论外感与内伤,肺一旦生病即产生痰,“痰”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所以一般天气变冷,或者吹冷风,更容易痰多嗓子不舒服。

肝与痰:肝之生痰,源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津停,凝聚生痰;肝郁化火,煎熬津液而为痰;肝气横逆犯于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变为痰。

心脏之痰,乃心气不足,运行气血津液无力,则瘀血津液凝滞而成痰;心阴亏耗,阴虚火旺,灼液而成痰。

所以你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治痰总治不好,五脏都可以生痰,一定要知道根本的原因,才能有效果。

其中和痰关系最大的是脾,寒痰、老痰,其关键也在脾,对于这种老痰,要从行气理气健脾入手,让我们体内的三焦畅通,能把老痰一刀砍穿。

这里给大家说的方子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半夏厚朴汤—

厚朴、制半夏、紫苏叶、茯苓、生姜。这些药物都可以行气理气,同时祛湿化痰。

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脾经、胃经、肺经和大肠经。厚朴的功效与作用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半夏: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可以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紫苏叶能行气和胃,也能入中焦脾胃。对中焦气机不畅引起的胃脘胀满有很好的疗效。

茯苓可以健脾祛湿,让我们全身的气机运行得更有力,祛湿,可以辅助前面祛湿化痰的药物,减少痰湿的产生。

比如痰湿较多,容易反胃恶心、打嗝,可以加入陈皮来健脾理气。

总之想把病看好,是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找到病因,辩证加减药方。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中焦   燥湿   肝气   厚朴   津液   半夏   方子   脾胃   气血   嗓子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