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蔚 王永中 林屾」欧亚地缘政治变局下全球和中国粮食安全形势

俄乌是重要的小麦、大麦、玉米和油料的生产和出口国,俄还是化肥主要提供国。俄乌冲突主要从供应侧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如春播面积下降、出口限制或禁令、港口关闭、制裁运输船队和化肥出口受限等,导致粮食供应短缺加剧、价格快速上涨,甚至可能在非洲国家引发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黑海贸易通道不畅,葵花籽油、小麦、大麦、玉米进口受阻,钾肥、油料进口成本压力增大,以及中国与欧亚联盟农业经贸合作受到干扰。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着力增加粮食特别是大豆和油料的产量、推动粮食进口多元化、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加强国际沟通和南南合作。

俄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小麦、大麦、玉米和油料的生产和出口国,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俄乌小麦依赖度高。俄还是化肥主要提供国。俄乌冲突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对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进而可能对全球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连锁反应”,破坏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增加爆发粮食危机的风险和全球经济复苏的难度。

一、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全球粮食领域的地位

俄罗斯是全球粮食和化肥主要出口国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和葵花油第二大出口国,是氮肥的主要出口国,也是第二大钾肥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国。乌克兰则是最大葵花籽油出口国,第四大玉米出口国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在大麦、燕麦等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全球粮食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小麦出口

俄乌两国从2000年开始逐步成为全球小麦市场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二者占全球小麦出口市场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增加到2021年的32.7%,其中俄罗斯占22%,乌克兰占10.7%。

(二)玉米出口

俄乌成为全球主要玉米出口国的时间比小麦稍晚,2010年以后出口量才开始大幅增长。俄乌玉米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从2010年的2.9%攀升至2021年的近 20%。乌克兰玉米出口量从2010年的288.8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3161吨,增长近10倍,占全球玉米出口市场的16.8%。在此期间,俄罗斯玉米出口也增加了一倍,达到526.6万吨。

(三)大麦出口

俄罗斯和乌克兰均为传统的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1994年,俄乌大麦出口就占全球的11.8%,分别出口了160.3万吨和87.5万吨。2021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大麦量分别升至450万吨和600万吨。俄罗斯是世界第四大大麦出口国,大麦是俄罗斯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四)葵花籽油出口

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俄乌两国葵花籽油的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由1994年的12.1%,升至2001年的21.4%,2020年大幅攀升至64.5%,其中乌克兰占44%,俄罗斯占20.5%。

(五)化肥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了全球的粮食生产和贸易,也造成和粮食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比如燃料、化肥等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从而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俄罗斯在全球化肥供应领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化肥年产量超5000万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13%,其氮肥、钾肥和磷肥的出口量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6%、19%和17%。无论是俄罗斯受到制裁出口化肥受阻,还是其主动实施出口限制,全球化肥市场都会受到相当大的干扰。

二、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俄乌两国近20年来粮食出口大幅增长,出口品种涵盖了用作主粮的小麦,还包括用作饲料的玉米、大麦,以及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材料比如大麦、葵花籽油等。黑海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新兴粮食供给地,谷物输出量仅次于北美地区,并出口了全球大部分的葵花籽油,黑海地区与北美、南美成为全球粮食供给的三大粮仓。俄乌冲突将对葵花籽油、玉米、大麦和小麦等俄乌具有显着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一)产量下降和出口受阻,加剧全球粮食供应短缺

俄乌冲突的主要发生地与两国农业种植带大幅重合,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和春播受阻。加之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化肥、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的制裁措施,以及俄罗斯对“不友好”国家的化肥出口限制,会使全球的粮食生产和肥料供应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从出口看,港口关闭或被制裁,商业航运停滞,且保险费飞涨导致运输成本上升,途径黑海地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出口受阻,显著削弱了俄乌的农产品出口能力,致使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

FAO预计,2022/2023年度,乌克兰仍将有20-30%的播种面积受到影响,而俄罗斯由于受到制裁,出口市场的任何损失都可能降低其农民收入,从而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减少。虽然这些市场短缺可能通过2022/2023年度之后小麦生产国增加产量进行替代,但许多出口国提高产量的能力和出货量也会受到高昂的生产和投入成本的限制。同时,交通、存储和加工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以及昂贵的运费与保险费也会影响全球粮食贸易的正常进行。

(二)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在俄乌冲突之前,全球粮食危机便已在酝酿之中。受新冠疫情、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食品、化肥、石油和运输成本已急剧上升。根据粮农组织的数据,谷物价格指数在2021年就已升到2008年的历史高位,俄乌冲突更是火上浇油。在2019年到2022年3月期间,谷物价格上涨了48%,燃料价格上涨了182.3%,化肥价格上涨了251.1%。谷物、植物油和化肥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导致食品供应链中成本螺旋式上升。

(三)进口俄乌粮食的亚非发展中国家的人道主义危机加重

全球人口中将小麦作为主食的人口占比超3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7.2亿至8.11亿人面临饥饿,比2019年增加了1.61亿人,其中亚洲增加了5700万人,非洲增加4600万人,拉美增加1400万人。2020年,近23.7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俄乌冲突造成的粮食短缺对这些国家影响巨大,可能会引发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

(四)产粮国的出口禁令增加了粮食供应风险

进入21 世纪后,各国经济危机及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出口限制在世界经贸市场异动中显现出强大的推手作用。截至2022年3月底,全球已经实施了53项影响食品贸易的新政策干预措施,其中31项限制出口,9项涉及限制小麦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主要小麦、玉米出口国,这些禁止出口措施不仅导致粮食价格飞涨,也加剧了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恐慌,其影响是全球性的。

三、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农产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多。2021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进口来源排名前十二国家为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新西兰、乌克兰、澳大利亚、法国、乌拉圭、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西班牙。这些国家在保障中国大豆及其他油料、猪肉、牛肉、植物油、粮食及奶制品供给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黑海贸易通道受阻影响中俄、中乌粮食贸易

黑海是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部分东欧国家重要的货运通道,主要输送大宗商品和工业品,也是中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农产品的海上通道之一。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乌克兰黑海地区的港口比如敖德萨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贸易,被迫关闭,造成大量粮食屯在乌克兰无法外运。俄罗斯对外贸易受到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俄粮食、化肥贸易的扩展。

(二)对中国大麦和葵花籽油进口影响较大,小麦和玉米进口影响可控

从短期看,中国小麦自给能力强且对俄乌进口依赖度低,受冲突影响有限;俄乌冲突对玉米价格有一定推升作用,但影响相对可控;中国大麦和葵花籽油对乌克兰进口依赖度较高,俄乌冲突会较为严重地影响其供需平衡,推动价格攀升。长期来看,若冲突持续升级有可能迫使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改变,导致全球谷物和油料进口需求转向中国主要粮食来源国——南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将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稳定性,并通过进口成本的传导推升中国内粮食价格。

(三)增加钾肥供应不稳定风险

全球的钾肥分布非常不均,较多地集中在加拿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地区。中国钾资源严重不足,在尽可能挖掘内部资源开发潜力的前提下,也仅能供给国内需求的40-50%,剩余缺口仍然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海外高价格可能会影响中国的钾肥进口成本,进一步延伸至国内市场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粮食产量和生产成本。

(四)阻碍中国与欧亚联盟农业经贸合作的顺利推进

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五国组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内循环的外延和外循环的前沿。中国与欧亚联盟农业资源互补性强,联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远超对外出口平均增速,农业投资合作逐步由中俄合作向其他成员国延展。联盟内部农产品贸易依赖度高,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制裁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成员国粮食保供压力显著上升。

四、国际社会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政策工具

俄乌冲突叠加新冠疫情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但最终能否全面爆发粮食危机,则取决于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以及新冠疫情的进展。俄乌冲突意味着高农产品价格可能持续到2022年底,甚至可能持续到2023年或更长时间。持续时间越长,引起粮食危机的可能性越大。真正引起粮食危机的不是粮食的可获得性,而是其可支付性,大批发展中国家人民正是因为无法支付高额的粮价才陷入粮食危机。应对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生产、消费、运输、分配等多方面着力,也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协作。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国政府、智库和国际组织等纷纷提出对策措施,对可能引发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予以严重关切。

首先,保持全球粮食市场流动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俄乌冲突已经造成全球粮食市场大幅波动,各国的限制性贸易干预措施减少了全球供应,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不间断的粮食供应不仅可以解除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还可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大的空间来从容应对俄乌冲突造成的负面冲击。

其次,增加粮食供给,弥补俄乌减少的份额。增加粮食供给是避免粮食危机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FAO的数据显示,全球可利用耕地为35亿公顷,实际利用耕地为14.2亿公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还有较大的潜力,同时产量低于3.5吨/公顷的发展中国家,增产潜力也较大。但这需要巨大投资、技术储备和人员培养,并花费较长的时间。从近期看,增加粮食供给的潜力主要来源于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

第三,其他政策措施。保证粮食市场流动性和供给,是避免粮食危机的根本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还提出了多项措施,以减缓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供应的负面冲击,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比如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减少肉类消费、减少粮食浪费;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可以使各国的购买更加理性,避免恐慌性购买对正常营销的扰乱;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援助等。

总体来看,这些政策措施有的偏重于长期,有的需要全球各国的紧密协作,都不太可能提供太多的短期缓解方案。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消除扭曲现象,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通过人道主义援助支持最脆弱的国家和家庭。目前各国采取应对高粮价和危机的措施,需要考虑其政策对国际市场的潜在影响,以维护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需要及时修正,以免对各国产生新的次生影响。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俄乌冲突影响了两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获、播种和加工,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或封锁,使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减少,推高粮食价格,也迫使部分国家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策略,进一步影响严重依赖俄乌两国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很可能造成粮食的人道主义危机。从对中国的影响看,黑海贸易通道受阻,葵花籽油、大麦和玉米进口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钾肥和油料进口依存度高,可能会抬高中国的进口成本,也会影响中国与欧亚联盟国家的农业合作。应对粮食危机需要全球各国的协作,尤其是除俄乌之外的其他重要粮食出口国,要增加粮食供给,维持粮食市场流动性,确保严重缺粮的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可支付的粮食,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

对中国而言,由于谷物对外依存度低,而中国进口数量最多,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从俄乌进口极少,故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不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钾肥进口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上升,但总体可控。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多渠道增加国内粮食产量。推动高标准良田建设、草山草坡利用和盐碱地改造,扩大大豆和饲草种植面积,多渠道增加国内粮食产量。

第二,推进葵花籽油和大麦供应来源多样化,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减少化肥浪费、拓展进口渠道和增加国内生产三策并举,缓解钾肥供应短缺。

第四,加强与主要产粮国的政策沟通协调,适当开展对外粮食援助和出口,深化农业南南合作。

(本文发表于《欧亚经济》2022年第4期。此为缩减版,注释从略,查看全文请点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中国   欧亚   乌克兰   粮食   全球   出口国   地缘   大麦   俄罗斯   变局   小麦   化肥   冲突   政治   安全形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