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过去了,因救跳江女子不幸牺牲的孟祥斌,他的妻女过得怎样?

他是铁骨铮铮的人民子弟民,也是妻女心目中的大英雄。

他一生贯彻军人的使命,家里条件困难,却将补助的机会留给别人,和妻子结婚多年,因责任在身,回家的次数一个巴掌数得过来,岳母更是直言以他为骄傲。

他就是孟祥斌,一个令人落泪的英雄烈士。

英雄长眠,举国同悲。2007年11月30日,年仅28岁的孟祥斌因奋不顾身搭救一名跳江女子而不幸壮烈牺牲。

事发之后,当地居民纷纷自发前往江边悼念他,他的遗孀则被特招入伍,进入丈夫生前所在的部队,就连他年幼的女儿,也转入了部队的幼儿园读书。

如今,15年过去了,他的妻女过得怎样了?

心中有正气,胸中有豪气

1979年4月,孟祥斌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母靠务农为生,家里的生活过得颇为拮据,但再贫寒的生活,也会有希望存在,而他的出生,同样给这个家庭注入别样的色彩。

那一天,孟祥斌的父亲激动不已,本着“人如其名”的原则,为儿子取名“祥斌”,期待他能成为一个善良敦厚,文武双全的人。

孟祥斌此后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辽阔的齐鲁大地,让孟祥斌养成了仁厚直爽、外粗里秀的性格。

他心中有正气,胸中有豪气,他的梦想是保家卫国,他的远方是戎马一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孟祥斌不断地刻苦学习和锻炼身体,而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梦想最终也如约而至。

1997年,高中毕业的孟祥斌,怀着献身国防、保卫边疆的满腔热血,毅然选择了应征入伍。

随后,他被分配到了兰州军区某炮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初入部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光是每天的体能训练,就足以让许多新人疲惫不堪,更不用说其他任务了,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孟祥斌都坚持了下来。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翅膀,而他的理想,则是更好地完成身为军人的使命。

事实证明,孟祥斌不仅能说到,而且也能做到。

在部队中,他工作细心,不论事情大小,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完成,除此之外,他还在空闲之余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天道酬勤。孟祥斌身上这份学而不厌的品质,为他赢得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1999年9月,孟祥斌因表现突出,获得了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机会,他也牢牢抓住这次机遇,成功考上了该校的兰州分院。

作为与孟祥斌在同一所军校深造学习,学成后又在同一科室工作并住在同一宿舍的王昌瑞,对孟祥斌这位老战友是发自内心地敬佩。

回想起两人一同求学的日子,王昌瑞感慨不已地说道:“祥斌的勤奋好学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为了鞭策自己,他还在自己的一本课本扉页上写下留下一句座右铭——世事洞明皆学问,做事要求先做人。”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2002年,孟祥斌顺利取得了大专毕业证,在校成绩优异的他,还被分配到一线部队的机要科工作。

然而,即便人生取得如此佳绩,他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据悉,从2002年毕业到2003年9月,孟祥斌共计完成了5次重大军事人物,代表所在部队参加了3次军事技能专业大比武。

每一次,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事实上,孟祥斌的优秀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彰显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曾多次见义勇为,并且部队每次组织献血、献爱心、捐冬衣等活动,他都毫无例外地参加。

2003年9月,孟祥斌又一次因为工作表现优异,再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进行专升本学习。

也正是在这次深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自己相爱一生的姑娘——叶庆华。

意外来电,巧遇爱情

和孟祥斌的出身不同,叶庆华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英烈之后”。

出生在江苏省戈阳县一个红色家庭的她,其祖父辈和父辈,曾出过6位抗日先烈,其中包括了叶庆华的爷爷、叔公、伯父、伯母,以及两位舅姥爷。

在长辈们的熏陶下,叶庆华从小就对军人怀有敬意,虽然她没能实现当兵的理想,但也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有趣的是,孟祥斌和叶庆华不仅出生地相差甚远,而且其工作也毫无关系,按道理来说,两人本应无任何交集。

可人生或许真就应了那句老话:“有缘无缘看天意。”

谁都没有想到,一通拨错的电话,竟会让两个不相干的人走在了一起。

孟祥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进行专升本期间,恰好叶庆华也升任为学校的班主任。

有一天,叶庆华正在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许是因为班上学生众多,电话号码又太长,结果她不小心拨错了电话。

更为巧合的是,这通电话刚好拨到了正在求学深造的孟祥斌手上,闲来无事的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

结果这一聊,却擦出的爱情的火花。

常言道:“宝刀配宝马,美女许英雄。”

两个同样出色的人之间,总会有互相吸引之处。

孟祥斌喜欢叶庆华的温婉、明事理,叶庆华也被他身上朴实、坚忍不拔的气质所迷住。

就这样,两个相隔万里的人彼此之间逐渐有了好感,并迅速坠入爱河。

闲暇之余,孟祥斌总会不忘给叶庆华打电话,有时叶庆华遇到工作上的难题,他也会开动思维帮忙解决,叶庆华也时刻关心着他的学习情况。

恰逢谈婚论嫁的年纪,又刚好遇上互相倾心的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孟祥斌和叶庆华最终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生下一个女儿,他给女儿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孟思妍。

事实上,虽然孟祥斌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心中始终以军人的使命为先,岳母罗春花说道:

“小孟当兵这11年,到我们江西来的时间很少,回山东老家更少,他们结婚这么多年,只回来过五六次,庆华生小孩的时候他也不在,直到小孩满月才赶回来。”

尽管如此,岳母还是很喜欢孟祥斌这个女婿,甚至直言以他为骄傲。

爱情获得丰收,事业自然不能落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深造期间,孟祥斌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深得同学老师们的认可,此外,他还在学校召开的党代会上,被选为全系五六百人中唯一的党代表。

2007年,孟祥斌学成归队,升任为驻金华某部机要科副连职中尉军官。

彼时,由于部队的装备更新很快,归队后的他,需要重新学习许多知识。

众人本以为孟祥斌需要经过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适应,没想到他只用了几个月就跟上了大家的步伐,而且还在此后的两次大集训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家庭和睦、妻女幸福。对于孟祥斌来说,这样的人生堪称未来可期。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最终都在那个寒冬化为了悲痛。

舍命救人,不幸牺牲

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所在的部队刚好放假,恰逢女儿孟思妍生病了,他便让妻子带女儿来金华看病。

看完医生后,孟祥斌和妻女来到婺城区购物,就在他们一家人三口经过通济桥时,意外发生了。

不远处的城南桥东侧栏杆边,一名身穿淡红色外套、黑色短裙的女青年,突然丢掉手里的手机,越过栏杆跳入了冰冷的江水中。

“不好,有人轻生!”看见这一幕的孟祥斌大喊一声,随即拼尽全力向桥边跑去。

深不见底的婺江水流汹涌翻滚,跳江的女青年在水中苦苦挣扎,而大桥的高度距离江面足足有近10米。

眼看情况万分危急,孟祥斌当即决定跳水救人,妻子叶庆华拉住他说:“你这样跳下去太危险了,要救人也得从岸边游过去。”

“来不及了!”孟祥斌对妻子说道,话音未落,他便脱掉了自己的外套和鞋子,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救人。

谁都没有想到,他这一跳,竟会成为夫妻俩阴阳相隔的分割线。

事发当时正值11月底,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一年最冷的时间段,虽然当时金华还没有下雪,可江水的温度却是难以想象地冰冷。

想要在湍急且寒冷的江水中救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据孟祥斌的战友回忆,孟祥斌一向水性很好,但由于事发时是冬天,女青年身上穿的都是比较厚的衣服,因此加大了营救难度。

就在孟祥斌下水救人的同时,叶庆华和女儿孟思妍一直在岸边等待,期间,她看见丈夫竭尽全力游到落水女子身边,拼命托着对方向岸边游去。

但由于衣服泡水后变成十分沉重,因此他的体力消耗得很快。

孟祥斌在水中苦苦坚持了五六分钟,最终朝着岸上的众人喊道:“我不行了!”

听到丈夫的这句话,叶庆华整个心都快碎了,她几次冲向栏杆想跳江,围观群众见状,连忙将叶庆华拦了下来,并不断安抚她。

不一会儿,救援人员乘着游艇赶到事发地点,但此时的孟祥斌已然筋疲力尽。

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落水女青年推向了游艇,自己却沉入了水下。

期间,附近几名群众找来一条绳子,从栏杆往江面上扔下去,可惜绳子的长度不够,根本够不着孟祥斌。

除此之外,另一名现役军人蔡群颂,也跳入水中参与了救人行动。

当时,时任武警交通第一总队办公室主任的蔡群颂,刚好放假从成都回到金华老家,经过市区城南桥头时突然听到许多人在大喊“救命”,他立刻跑到附近樱花公园北侧,从那里游过去救人。

据蔡群颂回忆:“游艇过来救人的时候,我离孟祥斌只有不到3米远,看他下沉,我就游过去想用手抓住,结果没抓到。”

这件事成了蔡群颂心中永远的遗憾,他始终觉得自己当时倘若能游得再快点,或许孟祥斌就不会牺牲。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救援队将落水女青年送到岸边后,随即返回原地对孟祥斌进行搜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他最终被打捞上岸。

然而,此时的孟祥斌已经被冰冷的江水冻得失去知觉,他脸色惨白,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

救援人员随即将孟祥斌送往医院,医生们也全力对他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当天下午15点03分,孟祥斌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英雄长眠,举国同悲。

而伴随着媒体对孟祥斌事迹的深入报道,人们才发现,他的付出远不止于此。

默默守护的英雄,愧疚家人

有人说:“世间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孟祥斌,正是在暗中默默守护着我们的英雄之一。

据他所在部队的张政委回忆:“事发前几个月,部队一直特别忙,孟祥斌也因此连续三个月没有休假,要不是叶庆华带着生病的女儿过来看病,他还会一直工作下去。”

部队的领导得知孟祥斌妻女过来后,特地为他补假,希望孟祥斌能好好陪陪家人,毕竟这些年来,他与妻女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世事难料,谁都没有想到,一家三口难得的相聚时刻,竟然会成为他们最后的回忆。

看着丈夫冰冷的遗体,叶庆华崩溃了,她的哭声在抢救室外的整条走廊不断回荡,令在场众人纷纷红了眼眶。

年仅3岁的孟思妍还不明白发生什么事,看见母亲流泪,她用稚嫩的声音对叶庆华说道:“妈妈,别哭别哭,爸爸是不是太累了,睡着了?”

孟祥斌的战友们听到小女孩的安慰,内心顿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心酸,平日里“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他们,此时泪水却忍不住流了下来。

和光鲜亮丽的军人身份不同,事实上,孟祥斌的家庭一直很困难,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也知道他的家庭情况。

其中一位战士回忆道:“祥斌的家里比较困难,每个月2000多元的军官薪酬,他通常都只留下200元供自己生活,其余的都寄回家里。”

那些年,孟祥斌所在部队曾多次开展对困难家庭的补助,但每一次他都推掉了,他说:“还有一些人比我更困难,把机会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在战友们的心中,孟祥斌始终是一个坚强勇敢、善良有爱的人,虽然自家条件很难,但他依旧不忘为别人着想。

更让其众多战友没有想到的是,事发之前,孟祥斌的父母正双双住院,父亲心脏不好,需要开刀动手术,可将近七八万块钱的手术费依旧没有着落。

他的母亲早年患有糖尿病,后又因为照顾老伴累得在医院打点滴,岳母也由于身患糖尿病而无法操劳过度。

两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孟祥斌和妻子身上,可即便身上背负着许多压力,他也没和别人诉过一句苦。

事发前几天,叶庆华打电话给孟祥斌,希望他能回家看看,孟祥斌沉默许久,沙哑地说了一声:“知道了”。

考虑到当时队里的任务很忙,他最终还是选择将悲痛藏在心中,没有和部队提出请假,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战友。

“身为军人,既许国,难许家”,而在孟祥斌的心中,军人的使命始终排在第一位,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他一直感到对家人很愧疚。

叶庆华到金华当天,孟祥斌曾表示对她很愧疚,没多少时间陪她和女儿,但孟祥斌随后又对妻子说道:“我发誓,我一定会照顾你一辈子,爱护你一生。”

但人们并不知道的是,孟祥斌生前一直在资助两名贫困学生上学,这个“秘密”,就连叶庆华都是在他牺牲后才知道的。

以国为大,心中有家,可以说,人们脑海中对英雄的形象,都在孟祥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他的牺牲,也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感动一座城,魂归故里

孟祥斌因救人而不幸牺牲的消息传开后,金华当地市民纷纷前往事发地点吊唁他。

仅11月30日当天傍晚,就有成百上千名群众来到孟祥斌跳江救人的地方,众人拉起横幅,上书“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同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晚,但横幅下悼念的人群却越来越多,且久久无人离开。

这一刻,人们纷纷低下头,就连原本呼啸的寒风也停止声响,仿佛在与众人一同悼念英雄。

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引起了交通堵塞,当地交通部门不得已,只能实施交通管制。

次日11点30分,孟祥斌所在部队的数百名战友、领导也来到金华城南桥,为他献上黄菊,并一同高呼:“孟祥斌,我们来看你了。”

随后,金华市民也逐一走到横幅前,为孟祥斌献上鲜花和鞠躬。

这些人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手牵手的情侣,有抱着小孩子的家长,其中一对情侣更是特意从义乌赶来,还有一位老婆婆专门带着孙子过来学习英雄的精神。

正如一位姓孔的年轻人说的:“我们在网上看到消息后,特地赶来送一下英雄,虽然孟祥斌不是金华人,被救的女子也不是金华人,但这事发生在金华,他的行为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骄傲!”

在这个寒冷彻骨的冬天,孟祥斌用自己舍己为人的精神,温暖了金华这座城市,同时也感动了金华的每一位市民。

当晚7点不到,摆在城南桥栏杆和江堤边的花圈就已经连绵上百米,许多市民还纷纷点起了蜡烛,将其放入婺江中。

点点烛火,照耀黑夜,寄托着金华市民们对孟祥斌的无尽哀悼和缅怀。

除此之外,当地志愿者在了解到孟祥斌的家庭情况后,还在悼念现场举办了募捐活动,不少市民把蜡烛放入江水中之后,转身便将钱投入募捐箱。

一位不愿接受采访的女士,在捐出1000块钱后悄悄离开;一名空车的三轮车夫,在摸遍全身都没找到钱之后,从座椅下的钱袋中拿出10块钱放入募捐箱;还有一对情侣,将百元钞票折成纸鹤,为英雄送去祝福。

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

2007年12月5日,是孟祥斌魂归故里的日子。

这一天晚上8点,妻子叶庆华抱着他的骨灰,在众人的搀扶下,缓缓坐上了送别车队,她紧紧地抱着骨灰盒,喃喃说道:“祥斌,我们回家吧,我会带好小孩,照顾好老人,你放心地走吧。”

在英雄魂归故里之前,叶庆华决定带着他的骨灰,再看一眼金华这座城市,再走一遍他生前走过的路。

从晚上8点到11点,送别车队从殡仪馆出发,一路驶过孟祥斌生前工作的部队、金华城南桥头,直至来到金华火车西站。

期间,部队所有的官兵列队迎接,用最高的礼节挥泪送别他,孟祥斌的战友们也列队两侧,双眼通红地看着他远去。

而在金华火车西站,得知消息的市民们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汇聚成人山人海,目送英雄归家。

12月6日下午5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孟祥斌终于回到了老家齐河县。

12月的齐河寒风凛冽,但当地数万名群众依旧自发来到车站广场和沿途县城,迎接他回家。

家乡人在火车站内为孟祥斌举行隆重庄严的迎接仪式后,武警将他的灵柩放到灵车上,缓缓驶向他的老家——刘桥村。

7日下午,孟祥斌被安葬在齐河县革命烈士陵园。

在这里,他的英灵将与各位革命先烈共同守望心爱的故乡。

妻子的不悔,幼女的埋怨

对于孟祥斌的牺牲,要说最为悲痛的,莫过于他的家人。

妻子叶庆华在此期间更是悲痛欲绝,几度痛哭到晕厥,但当被问及“是否后悔丈夫去救人”时,她说:“我不后悔,我既然选择了军人,军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为我的丈夫感到骄傲!”

孟祥斌没有辜负军人的使命,而人们也没有辜负烈士家属。

在他牺牲之后,叶庆华被部队特招入伍工作,女儿孟思妍也被安排到部队的幼儿园上学。

虽然人们极力帮助孟祥斌的家属解决难题,但可不否认的是,他的牺牲,对于尚且年幼的孟思妍来说,确实是很残酷的一件事。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孟思妍的心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而我没有?”

在无数个节日里,每当她看到别人阖家团圆时,孟思妍的心里就会感到阵阵难受,情不自禁地想起爸爸,她说:“我想爸爸,可我只能通过妈妈的描述去想象爸爸的样子,我对爸爸的印象始终一片空白。”

比起缺失的印象,更让孟思妍感到难受的,是来自同龄人的“嘲讽”。

上小学四年级时,班上一名男生不仅经常欺负她,而且还骂道:“你就是个没爸爸的野孩子!”

回到家后,孟思妍向妈妈倾诉委屈,那天晚上,叶庆华站在孟祥斌的遗像前哭了整整一夜,她自责不已地对“丈夫”说:“祥斌,对不起,我没有照顾好女儿,让她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为了抚养女儿长大,叶庆华吃了很多苦,她不仅每天要忙前忙后、包揽家里的活儿,还得辛苦工作维持家用,甚至还要接送女儿上下学,辅导其学习写作业。

孟思妍将妈妈的辛苦都看在眼里,为此,童年时期的她,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爸爸有所埋怨:

“那时候,我有多想他,就有多恨他。我恨他那一跳,比起一个想象中的英雄,我更渴望一个能给予我陪伴的爸爸,哪怕仅仅只有一天也好。”

然而,孟思妍每次问妈妈是否恨爸爸,叶庆华都坚定地说对其道:“我不恨,你也不要恨你爸爸,他是一名军人,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妈妈的教导下,孟思妍逐渐不再“怨恨”爸爸,但依旧对其救人的行为难以理解。

直到有一天,学校组织“学雷锋”主题活动,老师在教室播放孟祥斌的视频的同时,希望孟思妍能上台讲一讲爸爸的事情。

面对同学们渴望的眼神,她最终鼓起勇气走上讲台,缓缓诉说着关于爸爸生前的事迹。

讲着讲着,泪水打湿了孟思妍的脸颊,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敢睁开双眼,害怕在视频中看到父亲逝去的画面。

也正是在这一刻,孟思妍突然明白:“他是我的爸爸,更是一名军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连他都视而不见的话,那还会有谁去救人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孟思妍越发理解父亲的举动,在她看来,虽然爸爸已经不在了,但他对自己的爱,并不比天底下任何一位父亲少。

如今,距离孟祥斌牺牲已经过去了15年,他的妻女现在又过得怎样?

妻女现状,遗志与逐迹

孟祥斌的牺牲,固然让叶庆华悲痛不已,但她也因此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

孟祥斌生前曾对妻子说:“我希望能为家乡的孩子买书,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叶庆华将丈夫的这个心愿牢牢记在心里,孟祥斌牺牲后,她拿出丈夫的抚恤金,在其曾就读的小学、中学建立了“祥斌书屋”,对所有学生免费开放。

在得知丈夫生前曾资助两名学生读书之后,叶庆华也一同扛起这份重担,直至现在,她已经资助2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

每当有放假的时候,叶庆华还会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有时还带上女儿。

更让人为之敬佩的是,在过去的15年里,叶庆华一直在帮助烈士“寻亲”。

2019年,她为云南一位名叫曹启功的志愿军烈士,筹资建立了烈士纪念馆,为此,叶庆华还捐赠了10多万元,相当于她一年的工资。

除此之外,2021年4月,叶庆华还帮助张善清烈士找到了其后辈亲人。

事实上,上述的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她诸多善行中的一小部分。

据统计,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叶庆华共为100多名烈士成功“寻求”,她说希望自己能跑快点,帮助更多烈士“回家”。

当被记者问到“这样做是否值得”时,叶庆华说:“不要说值不值,这是一种信仰,烈士值得我去这样做!”

有道是:“父亲英雄,儿子好汉。”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孟祥斌和他的女儿身上。

在理解了父亲的伟大之后,孟思妍便决定向爸爸看齐,努力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为此,她不断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浙江金华一中。

今年7月,高中毕业的孟思妍,以优异的成绩被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录取,这所大学也是孟祥斌的母校。

自此,时隔15年,父女俩最终成为了校友。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孟思妍更是开心地说道:“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离爸爸最近的一次。”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孟思妍寻父迹考军校”,她的志气之大,着实令人敬佩。

余生与卿一起许国

蔡锷将军在诀别小凤仙时曾说道:“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而叶庆华则在日记中写道:“卿已许国,吾将用余生与卿一起许国。”

不止是她,如今的孟思妍,同样走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

祝愿叶庆华往后的日子越来越好,也希望孟思妍学业顺利,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古语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虽然孟祥斌已经逝去15年之久,但我们始终相信,他的精神会永存于世,他的事迹也会如天上的一颗明星,永远照耀着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妻女   齐河县   牺牲   救人   烈士   生前   军人   部队   不幸   妻子   丈夫   爸爸   女儿   心中   女子   英雄   家庭   孟祥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