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九龙镇:全力建设“旅游风情小镇 品质魅力九龙”

10月,九龙镇石角村千亩大豆繁种基地喜获丰收。“今年九龙镇在石角村实行种植大豆约2000亩,试产量可达每亩400斤以上,农民每亩增收约500—600元。”九龙镇党委书记陈合说,未来,九龙镇将与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度合作,带动农民扩种,力争将大豆种植面积发展至万亩以上。

九龙镇坚持点状开发、面上保护,通过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九龙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铆足干劲,改变了过往因产业衰落遍地撂荒、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景象,一步步走向美丽、文明、富强:产业兴旺了,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串联成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变美了,276条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乡亲幸福了,民生实事件件掷地有声,文明乡风吹进村子每个角落。

九龙镇坚持“着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引育齐头并进,打造智力引擎”“立足特色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化解纠纷矛盾筑牢平安根基”等,改进工作作风,以办好民生实事为工作导向,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全力建设“旅游风情小镇 品质魅力九龙”,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发展农业产业

全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2022年10月,九龙镇金鸡村2000亩稻田迎来丰收,黄澄澄的水稻呈梯状连接成片,农机来回收割,稻谷十里飘香,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农业兴,基础牢。今年以来,九龙镇通过创新“6+1”耕地开发管理新模式,即“农户自种、企业或大户承包、企业+经济合作社、企业+村民、经济联合社+企业、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6种水稻种植模式和“企业+农户+基地”大豆种植模式,实现土地整合、撂荒地复耕、社会资本投入三方面有机结合;通过《2022年九龙镇种植大豆生产奖补方案》《2022年九龙镇种植水稻生产奖补方案》等政策的制定实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农民、承包户积极性。

九龙镇累计开展土地整合约5.2万亩,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万亩,今年水稻种植2.2万亩。

九龙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整合治理,实施三区(自耕区、机动区和流转区)划分,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镇累计开展土地整合约5.2万亩,累计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万亩,今年水稻种植2.2万亩,种植桑芽菜8000亩、其他蔬菜2000亩、水果8000亩,深入打造“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和清远五大百亿产业。

九龙镇千亩大豆迎丰收。陈咏怀 摄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千亩大豆繁育基地落户石角村牛头洞,保障华南大豆良种供应;树立大食物观,申报总投资2.23亿元的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引进九龙镇现代化桑蚕产业园、九龙镇现代农牧业智慧化种养基地等优质项目,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生产不断朝优质化、特色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实施全域旅游

文旅融合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2年5月,清远市人民政府印发《清远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清远市将以北部地区广清永高铁站点、厦昆高铁、三连地区快速路、韶贺高速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清远北部绿色生态发展区。九龙镇作为英德市唯一设立高铁站的乡镇,力争在此次规划中驶入“快车道”。

九龙镇东望英城,西靠肇庆,北朝韶关,南向广州,依托广清永高铁、汕昆高速、许广高速、乐广高速、广连高速等交通“大动脉”,融入珠三角1.5小时生活圈,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

在九龙镇峰林晓镇景区,来自广州的市民邓先生周末带家人出来体验乡村生活:“早上8点从家里自驾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景区了,当天就可以实现来回,交通十分便利。”

九龙镇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创建英西峰林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依托强大网格型基础交通设施的支撑和得天独厚的英西峰林地理条件,近年来九龙镇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高标准旅游产业准入准则,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2020年1月,九龙镇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

一是创新利用自然资源。结合本地喀斯特地貌的资源禀赋,突出峰林水乡特色,推动以河头村为核心的4个行政村(14个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引进英德市国业旅游公司立项投资3亿元打造“峰林晓镇”和“洞天仙境”两个国家4A级景区。

二是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九龙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峰林晓镇党建广场、金造起义广场、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庙角山战场遗址等红色旅游线路,促进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整合农旅资源,统揽景区周边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规划多条农旅线路供游客体验。2021年,九龙镇入选“广东省20个乡村民宿示范镇”,民宿规范化、标准化、精品化促旅游发展提质。

三是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创建英西峰林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以两大景区为南北中心点,以英西峰林驿道、县道366为主干道,接驳汕昆高速、广永清高铁,便捷交通网络将九龙的各个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带动周边景观特色成为面状发展。通过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乡村、景观廊道、风景绿道等建设,探索英西峰林片区集小火车、漂流、徒步、康养、景观等于一体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近年来,九龙镇年均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创收2亿元,产业链韧性增强,全域旅游效应进一步彰显。

坚持生态建设

点状开发面上保护 护好绿水青山

走在享誉“南天第一峰林风光”的英西峰林走廊,山清水秀、奇峰林立、峰景连绵……仿佛走进画册,让人在洞奇石美中感受“小桂林”的秀丽。这里是广东唯一的峰林游廊,被列为广东省地质公园。

九龙镇坚持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守好九龙的一草一木,通过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成为珠三角“后花园”。

2021年,九龙镇以水为纽带,以河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建成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九龙湾碧道。

2021年,九龙镇以水为纽带,以河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建成总投资约3500万元,总长13.48公里,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九龙湾碧道。碧道横跨九龙镇区,途经5个行政村,串联起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清远市党史教育基地——金造村。在保障水资源、提升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的基础上,构建出集休闲旅游、文化交流、观赏景观为一体的九龙湾闭环生态,建设有英德特色的粤北生态碧道。

突出民生福祉

抓好惠民工程 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桥修建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绕远路了。”看着整洁崭新的虎迹岗桥,村民黄某赞叹不已。2022年8月,这条连接塘坑村和大陂村的主要通道正式通车,解决了2000多名群众的出行问题。

虎迹岗桥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风雨侵蚀多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九龙镇把虎迹岗桥修建作为惠民工程抓好、抓实,多方筹集资金237万元,克服重重困难,新修建一座长48.66米、宽5.5米的新桥。除此之外,九龙镇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交通出行,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镇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底化,切实打通镇内交通“任督二脉”。

九龙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工作首位。聚焦医疗服务质量,创建九龙镇卫生院为二级综合医院,可辐射九龙镇及周边5个镇,惠及群众15万人;着眼教学环境建设,建成石角幼儿园教学大楼并投入使用,筹资约64.9万元,购买97台空调为3000名师生的夏日送去清凉;瞄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力推进供水提质保障项目,覆盖太平、宝溪等16个行政村、九龙镇区及学校,为全镇6.53万人口解决“旱季没水,雨天黄泥水”问题。

“工作队自进驻九龙镇以来,已为全镇建档立卡脱贫户购买‘防返贫险’保险,各类扶贫资金投入达8900万元,切实提高了脱贫户抗风险能力。”清远市委驻九龙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傅斌说。

引育齐头并进

以人才强镇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春节,“春风行动、南粤春暖”乡村振兴巡回招聘会在九龙镇举行,现场57人达成就业意向,录用15人,农村劳动力“足不出镇”就能找到心仪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九龙镇高质量推进“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粤菜师傅”三项工程,累计组织培训超3000人次,带动就业超2200人次,切实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带动收入增长。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九龙镇坚持引才和育才相结合,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高素质人才。立足造就一流人才方阵,九龙镇政府先后录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雷恩高等商业学校、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3人;九龙镇新田村委会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研究生1人,切实用人才智力助力九龙镇发展。

二是重视技术培训。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拉动当地村民就业创业。

三是搭建平台引“雁”回乡。加大对返乡人才吸引力度,高标准打造人才驿站,为返乡人才解决用地、信贷、保险、社保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通过开展创业沙龙、现场观摩、视频直播等活动,激励返乡人才在九龙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展才华。

铸就文化自信

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

九龙镇金造村是一片红色土地,1949年1月曾发生红色革命“九龙起义”,涌现了罗佛金、罗发等一批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造村军民团结一致、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党和国家作出了贡献。

九龙镇通过发挥金造村党史教育基地功能,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九龙镇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整合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中共小北江特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旧址、金造起义广场、庙角山战场遗址等资源,把金造村打造成为红色旅游文化村。其中,九龙金造起义纪念广场被清远市委授予“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该村年均接待学习参观游客约2万人次。通过发挥金造村党史教育基地功能,九龙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本地传承和对外宣传,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021年4月,九龙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红色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基础上,九龙镇继往开来,着力打造“虎头虎脑”文化小镇新地标,推进镇村区域旅游文化一体建设,构建文旅消费新模式;大力开展最美家庭、“家越美·粤幸福”、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新风尚;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九龙镇群众物质日益富足、精神更加富有。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特色宜居宜业新农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长廊上,村小组组长伍玉楼正带领着村中小孩一起念诵《礼记》。这里是以“礼”文化为特色的大陂村山蕉坪,也是九龙镇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核心村。近年来,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陂村山蕉坪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被评为清远市卫生村、广东省卫生村、中国美丽乡村。

九龙镇沿省道S348线和县道X366线布点,连片打造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不同类型美丽乡村。全镇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建立项目库,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4条极具岭南风韵特色的核心村、55条美丽宜居的辐射村全部建成,全面实现连片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其中,河头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塘坑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塘坑村活石水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广东省卫生村。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九龙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着力打造英西峰林风貌带示范片,整合峰林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村落资源等,构建一廊(沿苏坑河道形成一条生态廊道)、双轴(东西走向的商住发展主轴、南北走向的休闲发展次轴)、三片区(东、中、西部三个片区)、多簇团(镇区周边多个生态簇团)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工程。

目前,九龙镇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二是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对旧房危房进行拆除,把新村规划与复垦相结合。全镇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自然村达276条,已完成集中供水的自然村达276条,提升创建美丽乡村达272条,100%的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以上的行政村创建成为美丽宜居村标准。

三是高规格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按照1∶1∶1标准鼓励各村组配备专职保洁员或同类卫生保洁方式,切实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创新基层治理

化解纠纷矛盾 筑牢平安根基

九龙镇河头村以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推动乡村治理,利用民主法治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阵地进行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在每个自然村组建由5—7名村民组成的村议事监督小组,着力化解乡里邻里纠纷矛盾。2021年1月,河头村获授“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近年来,九龙镇党委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多次组织召开主题党课、法治讲座、普法活动等,坚持把民主法治工作与解决村务中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乡村振兴以及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推进公共法律进村入户。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实行集体讨论决策机制,有效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目前有调委会18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7个,共有调解员58人。

为提高社会面现代化管控能力,九龙镇坚持“人防+技防”,在全镇进出的8个必经路口设立专项监控和各村(居)委会建设300余个视频监控点位。监控兼具日常综治工作管理、重点人员追踪、重点车辆排查、密集人群管控、交通疏导等多方面协助功能,为全镇平安稳定工作打下现代化技术基础。自组建视频监控网络以来,全镇治安、刑事警情明显下降。

聚焦

抓实党建工作 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日前,英德市九龙镇组织党员干部50多人到金造起义广场参观学习,并在金造起义广场重温入党誓词。

长期以来,九龙镇党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党委主体责任,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常态化推进警示教育、集体廉政谈话等活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陈合表示,九龙镇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积极投身人民事业,着力推动九龙镇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质量党员干部人才队伍

一名讲解老师,一张圆桌,八九个人围坐在一起认真上课。课后,参会的党组织书记和党建专干进行讨论交流,这是九龙镇“小班制+分片式”的一个场景。

今年以来,九龙镇把全镇17个村(社区)分成4个片区,按照“强弱项补短板”的原则,逐片“送学上门”,为党务工作者“充电蓄能”,进一步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工作。

九龙镇不断抓实党建工作,用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指南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勇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党员骨干,组织驻村领导带领驻村团队下沉一线,带动青年干部落实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洪防汛等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家长里短的聊天中听到民声,在下田插秧中取经“农村智慧”。

九龙镇以高标准、严要求、实作风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两个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针对性培训,通过每周集中“主题学”、线上线下“灵活学”、宣讲入村“人人学”等,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领悟力;做到“四个狠抓”——“头雁”工程建设、“两委”干部培育、志愿队伍和党务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目前,已形成“党建指导员+党建专干”双保障工作机制,落实小班制分片培训,抓实抓细党务工作,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试点探索“党员积分制”

九龙镇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助推全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落实“三个精准化”——夯实活动阵地、细化建章立制、活用“两项”经费,高标准完善17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3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党群活动中心。

健全“三个机制”——建立党建、综治双网格机制,建立党员活动积分机制,建立“党组织+三农”工作机制。目前,已构建“17个村党总支部+3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71个党小组”的三级党建网络,划分了76个综合网格,共配备网格员98名,党员占比94.8%,在大陂、宝溪、河头、团结四个村试点探索“党员积分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村党组织牵头平整+村民自耕+村委会代管代耕”为代表的复垦复耕模式,助力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创建“四大品牌”——打造党建促农旅发展品牌、红色革命教育品牌、党建带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和党建促人居环境全面发展品牌,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一线实践

用好3个方法 架起党群“连心桥”

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曾表示,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发挥“头雁效应”,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和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钉钉子精神接力推动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九龙镇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用好“在一线中掌握情况”“在一线中解决问题”“在一线中厚植情怀”3个方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一线中掌握情况

“这里山路太陡,走,我们下车走上去!”在太平村,陈合带领工作人员徒步上山,勘测水源。一小时后,勘测队伍终于在山上找到水源点并取样带回检验水质,为九龙太平引水工程验证了可行性。

九龙镇党委书记陈合到一线为村党务工作者“蓄能充电”。胡星航 摄

受地理、气候因素影响,九龙镇一直饱受水资源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生产需求的困局。遇上重大节假日,外出返乡人员多,墟镇部分时段几乎无水可用。为解决用水难题,九龙镇党员干部多次到一线调研了解情况,摸排水源状况,研究制定可行政策,最终推动太平引水工程的实施。

在推进粮食生产工作中,九龙镇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到田间地头调研,实地查看水利灌渠、土力地力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案,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全体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到监测户、脱贫户家中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家庭,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截至2022年6月,35户监测户完成风险消除并退出监测。

九龙镇始终坚持在一线中掌握情况,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准事物本质和规律,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

在一线中解决问题

“请大家抓紧时间转移!老人、妇女和儿童先上船。”在团结村格水村小组洪水一线,九龙镇应急抢险救援队工作人员正在转移受灾群众,有序引导群众坐上救生船。

今年6月,九龙镇出现强降水,部分村庄、道路遭水淹。面对汛情,九龙镇村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过去,九龙镇每个村只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辖区大、事情多,网格员难以分身。今年以来,九龙镇探索出“联系群众团队+网格员”基层治理模式,由镇村干部实行包片工作责任制,每个干部都有自己负责的片区,共同协助解决群众问题。今年台风“暹芭”袭击广东,九龙镇塘坑、大陂、乌石、金造等村多处树木被吹断,断木跌落在村道,阻挡村民出行。网格员在巡逻时发现问题后,马上联系驻村干部及群众团队,很快清理了路障。党员干部守在一线、冲在一线、干在一线,使基层问题在一线又快又好地得到解决。

在一线中厚植情怀

2021年4月,九龙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红色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半条被子”纪念馆,党员干部边参观边感悟。

今年7月,九龙镇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赶赴九龙镇并作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将疫情‘围住、捞干、扑灭’”的工作要求。英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明晓,市政协主席廖敬华全程驻扎九龙镇指导抗疫工作,调度英德全市资源支援九龙,带领九龙镇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疫情防控期间,九龙镇发生了一幕幕暖心瞬间:省道S348线牌坊卡口设在九龙、浸潭两镇交界处,无水无电,附近村民自发组织拉电线、送风扇,避免值守人员中暑;农户将刚采摘的西瓜、蔬菜免费送给工作人员;外卖小哥中午顶着酷暑,将一杯杯冰饮偷偷放到工作站点,又悄悄离开;本地商家联合发起“送清凉”活动,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赠送凉茶、奶茶、糖水……一时间,整个九龙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局面,最终实现三天社会面清零、两周全面解封。

九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一线中厚植为民情怀,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撰文】陈咏怀 胡星航 刘翼俊 吴金澜

【作者】 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英德市   清远市   英德   峰林   西峰   旅游   行政村   网格   党建   大豆   村民   小镇   乡村   群众   红色   品质   风情   魅力   美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