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陶瓷历史简述 宋加洛窑

东南亚陶瓷研究属于重要但目前仍然是被忽视的部分,这是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历史联系实物佐证部分之一,既是技术上的也是贸易路线上的,更是政治文化变迁的留存。目前国内的研究缺乏并没有收藏体系的支撑。本文包含世界各博物馆泰北陶瓷的收藏论述和数个专著参考,也包括自己的东南亚材料的收藏和整理,抛砖引玉,有不足和疏漏务请指正。

泰国陶瓷

泰国制造的日用陶器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史前班清彩陶的发掘到大约在14世纪到16世纪,陶瓷的泰国制造部分开始参与到全球贸易。近几十年来,海洋考古学家在这一时期的沉船上发现了数千艘陶瓷船的货物,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船只、路线和贸易货物的了解。泰国陶瓷在海洋沉船上的考古发掘,通常与中国和越南商品混杂一起,远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甚至日本都有发现(被日本茶人称为宋胡碌的门类)证明了泰国陶瓷海上贸易的广泛。而同时期,明朝严格的海禁政策造成中国瓷器外销严重萎缩,这也给了泰国越南等地的陶瓷产区很大的国际贸易空间。

《世界陶瓷全集.南海卷》泰国陶瓷部分品类

泰国工匠制造了各种用于出口的釉面陶器和装饰制品,在泰国中北部的几个城市历史窑址陆续被考古挖掘,并伴随着这些陶瓷商品的陆续发现。其中素可泰王朝的宋加洛窑因为多参与到世界陶瓷贸易而更为人知,而北部清迈卡隆窑处内陆山区,发掘时间短,世界少有关注,随着八十年代泰北窑口的挖掘,还有泰缅边境山地的墓地考古发现,更多精美样本被获取,一个不为人知的门类品种呈现出来。加上泰北历史上中国的渊源,傣族人的变迁,除了有非常明确的元明时期陶瓷纹理,维昂卡隆地区(Wieng Kalong)陶瓷器甚至有某些中国千年前楚汉风格纹理的发现,并和泰北兰纳文化和中国元明审美趣味混合在一起。下文将开启陶瓷在泰国中北部贸易与历史传说的故事。


素可泰古城

距离素可泰以北50公里的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是素可泰Sukhothai的卫星城市,与素可泰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古素可泰王国的核心地区,而著名的宋加洛窑位于两市之间。在本文中在这个区域统称宋加洛古窑(包含了 宋加洛Sawankhalok,西萨查那莱SiSatchanalai近和素可泰Sukhothai市附近的的多个窑炉)其中大量参与到陶瓷的生产并制作了多种生活容器类型,纪念性瓷雕,还有大量屋顶瓦和装饰性屋顶装置等建筑构件。

宋加洛窑青瓷系列

宋加洛陶瓷陈列.泰国宋加洛博物馆


宋加洛瓷雕.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宋加洛窑铁绘盘.宋加洛博物馆

宋加洛窑建筑装饰用陶瓷陈列.宋加洛博物馆

泰国北部的一些中心,如卡隆Wieng Kalong和汕甘烹Sankamphaeng也生产了精细的高温烧陶瓷,高岭土含量高且制作精细。他们的产品似乎在自己的地区使用过,但不像Sawankhalok和Sukhothai产品那样出口。


卡隆窑大盘 .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卡隆窑系列

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泰国陶瓷的起源是什么?显然,在宋元和明初时期,高温釉面陶瓷仅在靠近中国的国家制造并非巧合。但是,这是由中国陶瓷工匠带来的直接知识转移,还是中国陶艺的样品被当地陶艺工匠复制?

直到1950年,泰国陶瓷还鲜为人知,也很少有人追捧。后来的时间里,北方的窑炉被重新发现,但以各种碎片为主。近年来,泰国出现了新一批挖掘品,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陵墓也有新发现,从而形成了泰国出口陶瓷市场的认识。这些家用陶瓷(食器鱼盘、水器,雕像)陆续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有传承和发掘,从而形成了泰国陶瓷外销现在的面貌。

从14世纪可以看出,宋加洛中心的窑炉(Sawankhalok,Sukhothai,SiSatchanalai)比北方的卡隆窑(Wieng Kalong)更面向出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唯一重要的生产中心是在素可泰王国。1937年向暹罗协会宣读的一篇论文是第一次提到北方陶瓷(卡隆窑),但是,也许是因为战争,几乎没有引起注意。之后的窑址陆续被发现,逐步被认识,随着泰国陶器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墓地中均发现作为葬礼祭品,泰缅边境的Tak-Om Koi(翁桂县)墓地于1984年至1985年在泰国西北部被挖掘,大量完好的瓷器来自泰北窑炉的出品,并有中国和缅甸的陶瓷,这部分的挖掘,极大的补充了整个泰北和缅甸缺失的部分,并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而Tak-Om Koi墓地的出土部分也是构成现在曼谷东南亚陶瓷博物馆的泰缅核心收藏部分。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宣传片截屏

数量众多,精湛和迄今为止未知的陶瓷涌入市场 ,其中大多数商品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狂热扩张潮流中被吸收于日本古董市场,并有部分流入世界各大博物馆。

宋加洛鸟纹卷草瓶 私人收藏

Northern Thai ceramics 作者 收藏家 J. C. Shaw




泰北古国历史—庸那迦,兰纳国,勐泐古国

兰纳(泰文:ล้านนา)或兰纳泰(1292年—1892年),是泰国历史上的一个曾经控制泰北地区的王国。也是一个和中国渊源很深的地区。

在泰北地区的许多传说中,都提到一个叫做“庸那迦”(巴利文拼写为Yonaka,泰文拼写为Yonok)的国家,并认为这个国家是傣泰民族在今天泰国北部地区建立的最早的国家,而他们的名称就是从“庸那迦”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兰纳”最初的真实名称可能就叫做“庸那迦”或者“勐庸”。

(庸那迦国,约于8世纪从中国西南南下进入泰国湄南河流域的泰族人。也有研究说是泰、老、掸等多族部落)曾建立起若干小国。为了抵抗高棉人的侵扰,这些小国就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国家——庸那迦国。后来的兰那泰国,就是当时庸那迦国的一部分。)

兰纳中国元代史籍称之为“八百媳妇”,得名于“部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的传闻。明代又称“八百大甸”。

随着十一世纪大理国的灭亡,公元十二世纪末大理国南部各个傣族部落联盟形成了勐泐古国,被汉文典籍译为“景陇国”或“景陇金殿国”,都城景陇,今天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勐泐古国在诏遮(傣族头人)的治理下,人口快速增长、国力逐渐强盛。后来蒙古帝国力量陆续南下,勐泐古国遭到挤压。

勐泐王与南边所属邑邦“勐闰”(清盛)联姻。英国著名的东南亚史学家霍尔在他的《东南亚史》中描述了这么一事件:“湄公河上游的景洪(西双版纳州府)和清盛(今泰北城市)的泰族头人结成了婚姻联盟”。两年后即1239年生子孟莱,因此孟莱是勐泐王的外孙。

蒙古帝国的力量的挤压使勐泐古国遭受空前压力,而同时属邑邦“勐闰”孟莱王1259年继位后,奋发有为,向南发展,统一各个部落,并于清迈地区建兰纳泰王城。

今天泰国清迈城、老挝琅勃拉邦城、中国景洪城和缅甸景栋城并称兰纳泰王国四大城市,源于勐泐古国的延续,而在后来在历史流变中,分属于四个国家。

随着强大蒙古帝国力量的到达,勐泐古国归顺元朝,1327年元朝设置车里军民宣慰司。勐泐归元后,之后兰纳国(都清迈)也先后后派人进贡,并请置官守,元廷乃随设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及木安、孟杰两府,(今泰国北部清莱、清盛附近)又在1331年设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清迈。

这段泰北与中华的历史渊源,或许能够给后面文章描述兰纳地区的陶瓷纹理和元明时期近似做上历史铺垫,在今天这块四国相邻的地域上,随着考古挖掘,众多陶瓷器物的发现,…………除了陶瓷上元明的风格甚至还有些更久远楚汉纹理的留存,或许包含了更多传奇猜想空间,更早的庸那迦国南迁的远古悬念……

宋加洛窑

宋加洛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陈列

宋加洛Sawankhalok地处泰国素可泰王朝的都城素可泰和副都西萨查那莱之间。13世纪前期摆脱高棉王朝,以泰国中部之素可泰为中心,出现了泰族最初的国家——素可泰王朝。(位于泰国中部曼谷以北450公里处)素可泰的首都Sukhothai与副都Si Satchanalai周边各自出现古窑址群,持续进行活跃的生产活动。

由于素可泰与西萨查那莱的窑业产品时代相同、面貌接近、地缘相连,将宋加洛南北周边的窑址群统称为宋加洛窑,既符合约定俗成的概念,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宋加洛 象军青瓷雕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宋加洛青瓷碎片

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宋加洛窑被报道的比较多些,且作为贸易瓷分布各地。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青瓷技术影响到宋加洛,这部分有很多线索,中国的青瓷系以越窑发展而来的浙江省龙泉青瓷作为杰出代表,而各地也有突出的表现,江西洪州窑发展而来的梅州水车窑,潮州窑青瓷在唐宋以来皆参与了世界的青瓷贸易。中国青瓷这部分与宋加洛青瓷的关系有不少实物佐证,篇幅长另文解读。而中国北方磁州窑纹理风格影响了宋加洛窑,学界持有这个观点,但这部分缺乏证据深入研究部分,本文后面会谈及并有关键材料。

15世纪期间,宋加洛遗址特别活跃,记录了上千座窑炉。最古老的Ban Ko Noi地域自13世纪末开始生产罐子和青瓷盘。这些窑炉与中国南方的馒头型窑炉有关。这些15至20米长的窑炉,具有反向加热,通过向其供应木材大约两周,可以获得生产陶器所需的温度。为了能够生产出大量的陶瓷制品,这些物品被用细网或高支撑物堆叠起来。有时杯子或碟子是倒置的。

1350年,宋加洛窑开始生产第一批棕色釉下陶瓷,可能源于高棉系黑褐釉的生产传统。在16世纪中期,主要生产青瓷和釉下铁棕色装饰(黑褐色),以出口为主。后期下降的原因有几个: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化及其后果,殡葬用品的停止,中国恢复出口,以及1558年缅甸入侵,将陶工带到缅甸。

白底褐釉系列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收藏( 世界陶瓷全集图录)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收藏( 世界陶瓷全集图录)

同款私人收藏 16世纪

白底褐釉凤纹瓶.私人收藏 15—17世纪

象骑瓷雕.私人收藏15—17世纪

Bottle depicting a kneeling woman carrying offerings. Stoneware decorated with iron brown. Sawankhalok. 15th - 16th centuries.

Covered box. Stoneware decorated with iron brown. Sawankhalok. 16th century.

宋加洛窑由于没有钴蓝色料,使得纹理装饰呈现出灰黑色。这些图案直接受到中国陶瓷样板的启发,甚至在装饰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有盖盒子的生产展示了装饰的无限变化。小雕像也是这个区域的特产;哺乳的妇女、供奉者、男人和动物。目前还不明确不这些雕像确切的用途,或许带着孩子的妇女可能会被用于生育仪式。

Dish. Stoneware with foliage decoration with iron brown. Sawankhalok. 14th century. © SAFA

宋加洛博物馆陈列

青瓷

到了十五世纪,泰国的窑炉,包括北部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的大型窑群,都在与中国的窑炉积极竞争,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中国海禁政策给了泰国陶瓷业巨大的空间。泰国的窑炉以其绿色釉面青瓷制品而闻名,这些青瓷制品通常与中国生产的青瓷制品相似。宋加洛的青瓷(盘子、碗和瓶子)的装饰依赖于龙泉青瓷系的风格;蓝绿色的覆盖物非常明亮,品质也属优良。像仿生器型和水注容器之类的一些形状的物品要难得多。

Jug in the shape of hamsa. Celadon. Sawankhalok. 14th - 15th centuries. © Met

宋加洛青瓷灵鸟小壶 14—15世纪 私人收藏

宋加洛青瓷小壶 14—15世纪 私人收藏


宋加洛青瓷碗 14—15世纪 私人收藏

Globular bottle. Celadon. Sawankhalok. 15th century. © LACMA.

Dish with foliage decoration. Celadon. Sawankhalok. 15th century. © Art Gallery NSW.

宋加洛青瓷瓶 .私人收藏

宋加洛青瓷水注.亚洲协会收藏

Dish with fish and foliage decor. Stoneware, motifs painted with iron red . Sukhothai. 15th century.


素可泰也将产生许多建筑元素。其中包含了伊斯兰风格的形态和佛陀我的造型,这样呈现出一种混合文化的味道。而动物瓷雕,贴塑也是泰国陶瓷很突出的特点,且展现出颇高超的工艺和塑造能力。

素可泰宋加洛窑博物馆 带纹理瓷雕

宋加洛 贴塑陶瓷罐 私人收藏


宋加洛 大鹏金翅鸟瓷雕私人收藏

宋加洛象骑灯火器.私人收藏

宋加洛三象水杯.私人收藏

宋加洛青瓷象罐.私人收藏


宋加洛 象军瓷雕.私人收藏


宋加洛窑黑白纹理的风格和中国磁州窑接近,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持泰国从中国招募陶瓷匠师到宋加洛开窑授艺的观点,一般认为宋加洛开始生产磁州窑风格瓷器的时间不会早于14世纪,首先出现的应该是白釉黑彩器物,此亦可在宋加洛生产的磁州窑风格瓷器上得以印证。

这是笔者收集到的材料,14—16世纪宋加洛凤纹罐 和 鱼纹大盘,其开片等等特征是宋加洛窑的,而纹理都是磁州窑典型风格,时间上稍微晚于中国元朝(1271年—1368年),这也是中泰陶瓷历史文化关联的实物佐证。


泰国宋加洛窑凤纹罐开片局部.私人收藏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加洛窑.磁州鱼纹风格盘.私人收藏

宋加洛窑鱼纹盘.局部

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小口钵.私人收藏

宋加洛鱼纹五管瓶 私人收藏

五管瓶这类特殊器物包含了中国的习俗和安身立命观念,而宋加洛具有类似的器型也是蛮让人意外,这也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卡隆窑

202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导的博物馆连线推荐活动上,泰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首次向中国观众推荐了卡隆窑陶瓶,其风格与元明陶瓷有接近的部分。



1924年,泰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Phraya Nakhon Praram(Sawat Mahakayi:1884-1937)在Wiang Kalong遗址附近发现了古窑的遗迹。1937年,Phraya Nakhon Praram的发现发表在《暹罗社会杂志》上之后,学者们对这个神秘的遗址产生了兴趣,导致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由于战争等原因被搁置直到1982年。

卡隆窑虽然被发现不算晚,但在1977年东南亚陶瓷权威罗克珊娜·布朗(Roxanna Brown)首次撰写关于东南亚陶瓷的艺术硕士论文时仍未被世人所研究。

(罗克珊娜·布朗Roxanna Maude Brown是东南亚陶瓷的杰出权威,也是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的前馆长)

元青花纹理图解.南京博物院收藏品

居中为元青花瓷纹理与左右宋加洛窑纹理比对

中国云南玉溪产陶瓷陈列

卡隆窑罐系列纹理14—16世纪.私人收藏

据报道,这些卡隆窑是交叉通风窑,在竹子框架上涂上粘土建造,这与Sukhothai和Sawakhalok/Si Satchanalai使用的砖窑类型相反。布朗认为,他们在1300年至1550年左右运营。

卡隆窑挖掘现场

Kalong瓷器的生产基地位于清莱省的Wiang PaPao区,于泰国北部清迈和清莱之间靠近梅劳河。这种陶器的突出特点是重量轻,因为粘土体非常细,高岭土含量很高,这也是卡隆陶瓷质量高的原因,许多人认为卡隆陶瓷是所有泰国陶瓷中最好的(或许这和当地火山泥有关)。优质的陶土可以薄制陶器,陶器包括盘子、碗、花瓶、有盖的罐子和灯器和动物雕像。目前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弗利尔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在日本陶瓷专项也多有收藏。

其特点是浅黄色的材质和灰色雨云颜色的淡淡釉料。在更广泛的泰国陶瓷传统中,Kalong窑商品以其绘画的釉面设计而闻名,具有灰褐色的外观,很精致,有光泽。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Fragment of Kalong bowl


卡隆陶瓷雕塑 私人收藏


泰国北部古国古装剧照

卡隆陶瓷 斑点纹马骑士雕塑. 私人收藏


卡隆陶瓷雕塑.兰纳民俗博物馆

云南茶马古道老照片


历史上南诏国,大理国也是中南半岛优质马匹的主要供给地,耐力强,擅长翻山越岭,兰纳国所处位置也是贸易大通道。

卡隆窑盘.兰纳博物馆


1982年泰国美术考古部门的一次挖掘发现,城墙外的小溪边有几座窑炉。这一发现表明,维昂卡隆并不是一个政治中心,而是一个城镇群的中心,这个城镇群管理着一个更大的陶器生产社区。

卡隆窑黑色纹理图案众多,其中扶桑花纹、凤、鸟、鱼、神兽纹等看着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



(扶桑花纹盘)Dish with foliage decoration. Stoneware with motifs painted with iron red . Kalong. 16th century.

扶桑花

卡隆窑扶桑花盘 私人收藏

中国青铜器,漆器纹理

扶桑花在早期的华夏文化里面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扶桑花也叫太阳树,说是扶桑花开的地方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凤鸟纹理与扶桑花树通草都有太阳和火崇拜的味道。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衣箱盖《弋射图》中的扶桑树(局部)

Northern Thai ceramics 书页 作者 J. C. Shaw

黑色鸟纹图案是卡隆窑陶瓷的一个经常出现的图案,并在各博物馆中常被作为门类的典型。而事实上卡隆窑纹理品类很多,随着考古的挖掘,甚至在于这个区域的陶瓷纹理还有神奇的发现,有一些远离他们窑口时代的一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战汉时期的纹理图案,比如下图战国错金银金属器物上的图案与卡隆窑鸟纹。同时还有中国元明的陶瓷风格,还有傣泰本地审美的趣味,都揉杂在一起。清迈兰纳国的美术风格和偏好,自然元素,花瓣、树木和鱼,鹿纹,亭台楼阁,扶桑花纹,中国神话模样的人物……

卡隆窑与中国战汉纹理是否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泰国宋加洛博物馆


中为泰国卡隆窑纹理,左右为中国汉代砖画

楚国织物纹理与卡隆窑

春秋·神兽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收藏

卡隆窑残片

这类上釉黑纹陶瓷器,生产时间跨度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陶瓷在高温窑中烧制,内外表面都有图案。最常见的颜色是白色,尽管也可以找到黄灰色的陶瓷碎片。釉覆盖了陶瓷的内部部分和外部,底部有螺旋纹,部分中国地区元代陶瓷也有螺旋纹底特征。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Fragment of Kalong bowl


在此期间,生产陶瓷与中国陶瓷有非常相似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螺旋形或特色鱼、圆点、三角形和卷草纹和风景,并有一些少见战汉时期纹理的存在,甚至有些大块面黑白的纹理甚至有现代设计的味道。

卡隆窑盘、碗纹理 私人收藏

卡隆窑盘纹

中国的传统鱼纹理

卡隆窑瓶系列纹理.私人收藏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卡隆窑大盘.私人收藏

这个门类在中国几乎没有被研究过,有很多含糊的认识,云南西双版纳州博物馆收藏陈列(题签说明或可以再斟酌一下)

在 Kalong陶器的成熟期是公元15、16世纪左右。正是在这个时候,卡隆窑的独特性得到了最生动的表达。陶瓷是超薄的,厚度约为2-4毫米,边缘精致、有光泽,纹理繁复。另外卡隆窑片区也有巨大的罐子出土,在清迈和清莱中间的帕尧府(Phayao),厚重且有精致的纹理,时间早于缅甸的马尔塔班大罐。

卡隆窑大罐(Phayao)私人收藏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大罐陈列

卡隆窑现状:

1972年至1982年,随着泰国考古美术部门对Wiang Kalong遗址的探索,和Tak-Om Koi(翁桂县)和Maesot( 湄索县)等墓地的挖掘,北部窑区的信息逐步得到呈现,同时陶瓷遗迹成为博物馆与古董爱好者的兴趣点,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保护该遗址作为教育和旅游场所的尝试。

有泰国的收藏家陶瓷艺术家也在维昂卡隆陶器的收藏保护做了贡献并成功复制了古代的生产方法和装饰技术。通过这一成功尝试,他们得以制作出收藏家和公众喜爱陶瓷器,现在这些陶器现在可以作为纪念品和当代餐具出售。

Sri Luemnate 卡隆窑 陶艺家

现代卡隆窑风格陶瓷

2008年,维昂卡隆地区Wiang Kalong Sub District的村民组成了一个小组来保护Mae Hua支流。该小组的任务之一是调查该遗址和其他证据,以提高保护意识,并进一步培育该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和考古地点。

下列都是几组村民制作的现代版本的Wiang Kalong陶器,其中70%的陶器遵循了古代形状和形式的智慧,而剩下的30%则涵盖了现代餐具、玻璃器皿、茶壶和其他装饰物品。

维昂卡隆Wiang Kalong陶器现在被认为是兰纳历史陶瓷传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独特的陶器在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手中继续蓬勃发展。

群鸟铁绘盘.兰纳博物馆

卡隆窑鸟纹瓶.兰纳博物馆

—————参考资料部分—————————————————

泰国贸易瓷编年历史

罗克珊娜·布朗(Roxanna Brown)

Northern Thai Ceramics 作者 收藏家 J. C. Shaw

世界陶瓷全集 南海卷 (日本1984年.小学馆)

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泰国   曼谷   缅甸   瓷雕   陶瓷   青瓷   东南亚   扶桑   陶器   纹理   中国   博物馆   私人   收藏   世纪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