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一张方子在中医圈流传!化痰、清热、息风,赶走后遗症

我们常说,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的确,有的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突然病倒了,然而,在众多疾病中,突然发作并导致一病不起的,非中风莫属。

而中风这种疾病,大多属于突发,而且疾病发作迅速,如果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后遗症如果不好好治疗,可能后半生只能躺在病床或者轮椅上了,所以,这种疾病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

所谓中风,最主要的症状主要是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

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张验方。它专门适用于中风初起、神志不清、语言不灵、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水浓痰过多的人

组成:生石决、牡蛎、代赭石(三味药打碎先煎)。淮牛膝、生白芍、钩藤、法半夏、川贝、胆南星、石菖蒲、决明子、黄芩、竹沥,水煎服。

其实每一个方子,都是源于临床,源于经典。要么是上古经方,要么是时方验方,要么是近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自拟用方,总之是确有根据的

在很多时候,中风患者的身体,是被三股病邪搞乱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诸多中风患者里,有很多平时血压较高、偶发眩晕、火气很大、说话声音洪亮、面红目赤。这就是阴虚有热、肝风内动的征兆。其次,这中风患者发病前,往往体胖,肥头大耳,腹部肥硕,嗜睡、反应迟钝。这又很可能是痰瘀内阻的表现

所以,当风热之邪交煽,使得气血逆乱的时候,就容易让痰、热、风邪三股病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风发作。因此,化痰、清热、息风,乃是治疗中风的三条必由之路。 在中风发作初期阶段,能不能把上面这三件事情做好,对是否可以恢复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做得好,患者恢复如常并非不可能。

上面所介绍的这张方剂,就是这一治疗思路的典型体现。

首先,我们要息风。用什么?用生石决、牡蛎、代赭石和白芍。它们的作用在于镇肝潜阳,令肝阳镇定、下潜,肝风随之而熄灭

白芍的运用,则是以柔克刚之策,综合实现了软硬兼施息肝风的思路。白芍,能够养阴,合营,养肝血,柔肝体。肝血得以滋养,肝木涵养有源,肝木就不至于“随风飘摆”了。所以说,这生石决、牡蛎、代赭石和白芍的联用,乃是息肝风之妙法

接下来,我们要清热。用什么?用钩藤、决明子、黄芩和牛膝。

钩藤,性味甘,凉,归肝、心包经,功在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决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功在清热明目,尤其善于清肝经之风热。那黄芩,乃是苦寒降火之品。牛膝,性味苦、酸,平,归肝、肾经。在于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最后,我们要化痰开窍,用的是法半夏、贝母、胆南星、石菖蒲和竹沥。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或竹状乔木或灌木淡竹的茎秆经加工火烤沥出的黑色粘稠液汁。

《本草衍义》就说:“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就这样,这组方剂,药分三队,各司其责,将中风的因由一一化解。所以,如果辨证准确,应用及时,是可以帮助患者很好恢复身体的。在临床上很多中风的患者都是在此方上辨证加减使用恢复语言和神志的。

最后,方剂虽好,但毕竟是专家临床上的经验总结。如果是有相关问题的话,还需在专业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南星   石菖蒲   赭石   牛膝   白芍   黄芩   决明子   方子   方剂   牡蛎   后遗症   患者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