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核酸、不查核酸就是“放开”吗?我们该如何理解防控新规

这两天网络上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新发布的疫情防控的20条新规和各地对新规的落地执行问题。

11月11日当天,就在大家忙碌于各大网购平台的时候,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新规。

一时间让许多网友开始调侃————今年双十一活动力度最大的竟然是国家卫健委!

看完20条新的防控优化措施后,许多人认为新的防控政策和以前的防控政策相比力度有所降低。

于是乎网上针对此次20条新的防控措施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一些人为此“欢呼雀跃”,认为我们这是开始为放开做准备,马上我们也会像西方一样和病毒共存;

一些人则“强烈抨击”新政策,认为新的防控措施实施会造成疫情大面积扩散和爆发,之前的所有努力将功亏一篑;

此外,一些地方自身没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二十条措施,并向群众解释清楚,对疫情防控新规的落地执行上让许多人一头雾水,比如多地撤掉核酸检测点、人们找不到核酸点、部分公共场所突然不查核酸、核酸查验有效期说法不一等,让人眼花缭乱,一时不知所措。

看完这些争议言论和现象,感觉许多人思想走了极端,对新的防控政策产生了曲解和误读。

一直以来,我们疫情防控的总方针就是坚定不移地“动态清零”,每一次防控政策的发布都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外加科学研判后对前一次的防控政策的优化改进,遵循的是循序渐进,和放开、躺平没有半点儿关系。

然而每次防控新规一发布,舆论总是会进行过度解读,就拿这次20条新规一发布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舆论争议。

以至于人民日报从此次新规发布第二天起连续4天发布署名仲音文章:《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来反复解答新的防控政策的发布意义。

文章明确指出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我们还是要相信国家的决策,和国家相比我们普通人从网络上获取到的信息来源都是二手、三手甚至剪辑加工后的十几手,对网络上的许多观点、信息的说直白点就是“盲人摸象”,大家都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许多人对网络信息的内容不具备辨明真伪的能力。

而国家获取信息来源的途径方法比我们普通人拿到的更真实可靠,然后再对这些信息做了全方位综合考量后得出决策。

对于此次新的防控政策,我觉得有必要结合官方解读外加一些数据做支撑的情况下,再次来对大家比较关心的几点进行分析解读:

第一条,把原来的密切接触者“7 +3”管理措施调整为“5 +3”,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看到这一条,很多人就开始抨击说病毒不是有潜伏期吗?现在把密接人群的隔离期一缩再缩,短岂不是会出现许多漏网之鱼!

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是当前病毒的特性知之甚少,如今肆虐的奥密克戎虽然变异速度很快,但潜伏期随着变异逐渐缩短。

根据最新的跟踪统计数据发现——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已经缩短到8天,而且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已经很高!

这就意味着如今绝大部分密接人群在集中隔离的前5天就能被检测出是否阳性,用不了像以前那样去隔离7天,就算集中隔离期间没有发现,闭环转运后的3天居家隔离期间也会被发现,并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漏网之鱼。

这次集中隔离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5天,可别小看这2天,如果算经济账的话,这短短2天从能节省30%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防控资源,而节省出来的资源就能尽快投放到更需要的人群,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二条、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也就是说不再划定“次密接”人群,而这条也是备受争议的一条,许多人很担忧在这类人群中出现“漏网之鱼”。

然而大家要清楚的是这类人群并没有直接和确诊病例接触,感染风险极低,但人群规模大,在一些人群活动密度高的地方,判定的条件和难度异常大。

而且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次密接人群中阳性检出率仅为3.1/10万,也就是说10万个次密接里面,最终只有3.1个检测出阳性。

回到经济账来看的话,之前每次地方爆发疫情后,防控部门除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追踪判定密接人群,还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追踪判定次密接人,然而现实却是——为寻找次密接付出的代价高于寻找密接,但更多的阳性是从难度相对较低的密接人群中被发现的,判定难度较大的次密接人群里出现阳性的概率微乎其微。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为何不把以往追踪判定次密接的资源节省出来更多地投入到密接人群的追踪判定上,通过及时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更高效的降低密接的密接转阳的风险。

第三条、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此次优化政策对疫情风险区的判定标准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规定,如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不得随意扩大,且若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的话,即可将为低风险区,取消了以往的中风险区标准。

至于取消中风险区的原因则和取消次密接的原理一样,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的统计数据,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仅为3.1/10万,也就是说10万个人里面最终可能只有3个阳性。

反观以往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大量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大量基层防控资源。

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把原本应对中风险区的防控资源节省出来投放到高风险区的防控和密接人群的流调上,精准保证人群中的密接被及时找到并安排隔离,就能更迅速的控制风险外溢。

第四条、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之所以对此予以调整,主要是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的统计数据发现,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也就是说高风险外溢人群每10万人里最终被检测阳性的差不多只有5人,而且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

因此高风险外溢人群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高风险区划定是否及时、范围是否正确以及协查通报是否及时,归根结底还是在高风险区的划定及公布上。

对这一类人群的隔离方式做出调整也是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主要还是尽可能地节省防控资源,也是方便大部分几乎不被影响的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第五条、针对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做出此调整,也不是国家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统计数据做支撑的。

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的统计数据发现,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阳性检出率为1.6/10万,感染风险比次密接人群的感染风险还低。

因此,对于此类人群只要通过闭环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规范开展核酸检测,就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没有必要像之前一样,浪费大量防控资源在这类人群上。

第六条,就是关于核酸检测

新规明确对全员核酸及核酸范围是否扩大做出了具体要求: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对于已经发生疫情的地区,阳性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并逐渐严重,且没有出现拐点的地区,则不得取消常规全员核酸检测点;

此外只有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才可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并不是任何情况都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对核酸检测做出更精细化要求,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在防控过程中走极端、搞一刀切。

以上几点就是目前所看到的大家争议比较多、误解比较大的几点,有争议可以理解,但不能恶意歪曲、曲解、带节奏。

总而言之,国家发布新的防控新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病毒传播特性对以往防控措施进行纠偏,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所谓的躺平、放开。

通过优化防控措施,更科学、更精准、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疫情防控,充分利用防控资源,提高防控效率,进而最大程度的来降低因为疫情防控对经济、民生造成的影响。

而我们普通人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好口罩!

多保护自己,就是多保护别人!

我是天禄阁中书,同名公众号“天禄阁中书”也在每天同步更新文章,欢迎大家关注。希望每天都能给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好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核酸   闭环   潜伏期   检出   阳性   坚定不移   疫情   统计数据   人群   措施   风险   发现   政策   国家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