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这位功臣大将大摆“马桶阵”迎敌 留下了千古笑柄

鸦片战争爆发后,涌现出了不少民族英雄,如林则徐、关天培等。但由于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又长期闭关锁国,与外界隔绝,也造就了一批腐朽无能的官吏。在战争中,这些人盲目虚骄,始误战机,使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去了取胜的先决条件,而杨芳使是这些昏聩官吏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1840年10月,道光帝认为林则徐举措乖张,将其罢免,改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琦善到达州后便与英方开始谈判,但他一味妥协退让。

1841年1月初,英军击败清军水师,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强占香港岛。消息传到北京,一下子惹恼了以维护“国体”为原则的道光帝。

他满以为将林则徐撤职,答应英国在广州通商的要求,就可以罢兵息战,不料英方却得寸进尺,大伤天朝大国的体面,他大骂英夷所为实堪发指,痛斥琦善丧尽天良,辜负了对他的宠信,随后下令将琦善锁拿进京,抄没家产。盛怒之下的道光帝宣布对英作战,并任命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随同靖逆将军奕山,一起率军开赴广州作战。


说起杨芳,在清廷官员中算得上一位“久历戎行”的宿将。杨芳1770年出生,贵州人,出身行伍,在镇压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中,因功勋卓著而受到清廷的重用,先后担任湖南镇肇镇总兵、广西提督、湖南提督等职。

道光皇帝对他更是喜爱有加,1829 年,杨芳应召上京入觐,道光帝召见他 20余次,并晋封为果勇侯、太子太傅,准许在紫禁城骑马。道光帝还亲笔为紫光阁杨芳画像题词:“黔省之荣,自幼知兵,战功久著,谋而后行。”1830年,杨芳60岁寿辰时,道光皇帝还亲自书写“酬庸锡美”的匾额和“福寿”二字赐之。

1841年3月,杨芳率领数千士兵先期驰达广州。

当他初到广东之际,人们耳闻他过去的事迹,“所到欢呼不绝,官亦群倚为长城”不想在他进入广州之后,看到了洋人金发碧眼的模样,也见识了洋炮精准射杀的威力。



如此另类的长相、如此准确地炮击。令这个懵懂的大清将军百思不得其解。绞尽脑汁后,他突发奇论说:“我在实地,夷在海上,风波摇荡然,而夷炮却能经常打中我,我炮却不能打中夷,肯定夷人有邪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对付邪术的“妙计”——用肮脏污秽之物来破旁门左道之术。

于是,他传令保甲收集妇女用过的马桶为“压胜具”,盛满排泄物,准备了竹排木筏无数,每排放大马桶 20个,内盛棉絮,浸洒毒药、桐油,上面盖上稻草,一齐排列于珠江两旁,等潮退英兵来犯时,让这些“马桶阵”顺水漂下,迎烧英船。


然而当双方交战后英军仍然长驱直人,闯入内河。杨芳惊慌失措,连忙退守不出,英军派人与他联系,商谈通商贸易,而此时的杨芳也很快就丧失了初来时的勇气,同意赔款求和。

至此,杨芳的退敌妙计非但没有退敌,反倒留下了千古笑柄。一个曾经百战百胜的名将,却在英军面前一败涂地,沦为可悲的“马桶将军”。

事后,有人赋诗讽刺杨芳:“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但这不只是杨芳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悲剧。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历来重道轻器,把人伦、义理看得高于一切,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再加上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上上下下形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昏庸和愚昧。因此,杨芳想出马桶阵”的退敌“妙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马桶   琦善   英方   提督   清廷   闭关锁国   笑柄   妙计   湖南   鸦片   功臣   广州   大将   英军   千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