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背负的责任,比想象的要大

文|阅栀

编辑|阅栀


“那种自卑,几乎要了我的命。”

回忆起往事,董倩写下了这句话。

家中独女,北大毕业,央视“名嘴”,“金话筒奖”获得者,还有“先进个人”的称号。

她的经历与荣誉,随便拿出来一项,都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那么她的自卑,到底从何而来?

“你太厉害了,一下触动了我的泪点。”

面对董倩的镜头,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出这句话。这不仅是内心的触动,也是对董倩的肯定。

而在另一面,董倩身上最大的标签却是冷血、无情、没人性、咄咄逼人。甚至有人发起“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

冷血还是多情?

自卑还是骄傲?

专业还是无知?

留下来还是滚出去?

在“央视名嘴”董倩的身上,矛盾与对立远大于支持和肯定,那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呢?

25年零失误地工作,被网友喊话“滚出去”,究竟是她做错了,还是被冤枉了?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走近“央视名嘴”董倩的双面人生,看看她犀利面具下的“真面目”

“混”进央视的应届生

1971年生于北京,董倩就是别人口中,一出生就在罗马的人。

那时家家户户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今天争衣裳,明天抢水果糖,贫穷与争吵是无数家庭的真实缩影。

董倩不一样,她是家中的独生女,享受着独一且浓烈的亲情,但这也使她比同龄人更骄傲。

没有兄弟姐妹“争抢”的日子,她习惯性等着所有的东西“送上门”,可学校不是这样。

不努力就不是第一名,不竞争就是“差生”,当了几个学期的“学校混子”之后,她才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路向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顿悟”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她在年级里都是名列前茅。

最终,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进入历史系学习。但她的志愿,从来都不是历史。

报考北大的时候,她的目标一直是英语系,但因为部分原因错过,只得接受调剂,进入历史系学习。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她了。

不重要的课,她是能逃就逃,跑到英语系“蹭课”,以此明志。

直到毕业季一天天来临,她才在择业与升学中,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兵荒马乱。

当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历史领域时,对专业不感兴趣的董倩,茫然了。

恰恰此时,她无意间看到央视正在招聘主持人,并报名。

本想着是磋磨时间,没想到她竟然面试成功了,并在毕业后考入中央电视台,分到《焦点访谈》栏目组,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

然而这样“天选之子”的幸运,带给她的并不是愉悦,成就感,而是备受打击,与自卑的开始。

“差生”的成功之路

毛线帽子,毛绒羽绒服,牛仔背带裤,运动鞋。董倩就以这种学生气的装扮,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楼。

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她瞬间心冷了。

没有老带新的传统,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工作,忙碌的脸上写满了冷漠。

没有人主动告诉她要去哪里,要做什么,工作流程是什么样子,似乎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新人”的到来。

可带着北京大学的光环,四年的名校生活,她的高傲自信比不耻下问要多得多。

但要想学会,就只有一遍一遍地学习,陪着笑脸一次次地提问。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是新闻学出身,只有她是跨行而来的“幸运者”。

她的自卑,就是在那时开始的。

在《焦点访谈》工作一年之后,她被调到《东方之子》,当一名出镜记者,从幕后转到台前。

对于她来说,这是晋升,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是自信被击垮的开始。

没有采访的经验,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出现在镜头里,观众对她的包容,并不多。

只要有她出镜,节目收视率不断下降,甚至有不少人写信到电视台,希望能换掉这个“差生”,因为观众不想看到“不专业”的人。

当董倩看到一沓沓的批评信时,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要命的自卑”。

紧接着,制片人找到董倩,给了她“致命一击”:

你是我招进来的,我从来没有看错过人,希望你不是我的败笔。

“败笔”这个词,彻底将这个才女的骄傲击垮。而崩溃之后,就是衰到极限的反弹,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有意见,有批评,这代表我开始被人看到。

做到最好。

这是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更加勤奋,更加努力,自学新闻学内容,只要一有时间,就看优秀主持人的播报和采访。

汲取特长,模仿练习,长久地坚持下来,她终于成功了!

从《焦点访谈》到《东方之子》,从《新闻调查》到《面对面》,她不仅成了出镜记者中的佼佼者还有了自己的专栏节目。

2001年,她还获得了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功成名就,跻身央视优秀主持人行列,事业登上了她从前不敢想的高峰。

冷静,理智,有才华,喜欢她主持、采访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可与此同时,她身上的争议与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而之所以会到今天的位置,主要是因为她一次次采访中的理智、犀利。当然,更多人认为这是冷血、无情。

4次采访,毁掉多年努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造成多人伤亡。

每一次废墟镜头的展示,都牵动着全国十数亿人民的心,可董倩不一样。

面对一个刚从废墟里被营救的小男孩,她既没有用官方的报道模式,也没有表达人性的同情安慰,而是毫不客气地发问:

被压在下面疼不疼?感觉绝望吗?

因为是直播,她的这个问题传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耳朵里。

一时间,抵制声四起,认为她的提问是在“伤口上撒盐”,趁痛揭伤疤。但那时,大家观众更多的是灾情,董倩这句话,很快被人们遗忘。

2013年,董倩采访了回国执教的“铁榔头”郎平。

在北京奥运会时,郎平作为美国队的教练出场,与中国队正面交锋,已经让她身上背负着难以洗净的骂名。

可董倩“不在乎”,她仍旧对着郎平大声发问:

你代表美国队打中国队时,纠结吗?

听到这个问题,“铁榔头”的表情已经不能用尴尬来形容了!

而到了2015年,董倩身上的争议才被网络放大。在天津塘沽大爆炸的现场,董倩面对一个刚从火海走出来的消防员,毫不留情地发问:

你是家中独子,你在火海拼命的时候,想过爸爸妈妈吗?如果你出事了,他们怎么办?

两个问题,都足够沉重,逼着一个年轻人权衡国与家在心中的重量。

最后,消防员红着眼眶,以一句“我无法回答”,结束了这次采访。董倩的“无情、冷血”,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大型森林火灾,30名冲进火海拼命的年轻人,最终只有3名留在人世间。

生命、伤亡、火海、群众。每一个词,都是消防员心中最难以选择的取舍。朝夕相处的兄弟与拼命守护的群众,都是他们的使命。

可面对3个留在人世的消防员,董倩并没有嘴下留情,而是以“撕伤疤”的方式,再次发问:

你跟去世的战友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对面刚刚经历了生死挣扎,悲痛告别的消防员,哽咽到无法发出声音。这一次,网友再也“忍不了”董倩了。

冷血、刁钻、咄咄逼人、无情无义。

当有人在网上发起“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时,热度超过80万,董倩的名声,一落千丈!

可尽管如此,在2019年底,武汉发生疫情时,她还是出发了。

6次上前线的申请,终于在大年初一那天,她到达了武汉,又一次站在现场,犀利发声!

她就这么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吗?被骂无数次,她为什么还能站在前线?她的身后,到底站在什么人,是什么样的力量?

步步紧逼的背后

“她常常不按套路出牌。”

这是白岩松对董倩的评价。

多年出镜记者,她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台风、火灾、地震、疫情,正是这样,她才更明白作为一个记者、主持人更应该做的事:

将真相与心灵带到人前,用新闻传递真情。

如果没有对消防员的“狠辣”,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们在家与国之间的艰难抉择?

如果没有对郎平的发问,谁能理解作为一个人在活下去与名誉之间的取舍?

张伯礼院士面对镜头的眼泪,就是对董倩能力最大的肯定。

在奔赴武汉那一刻,绝大多数人在感动,在感恩,在致敬。

而董倩的发问,让张院士回忆起最真实的出发点,让他从“一个院士”变成了“一个老人”:

你是接到了什么任务吗?

没错,是一个奔赴前线的人物,但是去做什么,去多久,武汉是什么情况,还能活着回来吗,怎么安顿家人等等。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未知。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张院士流下眼泪,说出了那句直击心灵的话。

在武汉95天,完成125次直播,主持40期《武汉直播间》。

她的采访里,有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保障安全的警方与后勤,有街头逆行的志愿者,平凡与伟大,绘制出一个真实的武汉。

在被评为“先进个人”“时代楷模”时,她的获奖感言只有10个字:

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

也许,呈现真相就是她背后的力量,就是不畏抵制的支撑。

正如她在书中说的那样:

我步步紧逼,其实于心不忍。

结语:

从历史系学生到央视名嘴,从“滚出主持界”到奔赴一线,董倩冷血的背后,是对真相与人心的报道,是用新闻呈现血肉的一种新方式。

只是这种真相披着“冷血”的外衣,真相都藏在伤疤下面。

有人感知,也有人只看到无情冷漠,董倩的双面人生,你支持她的哪一面?

她到底应该是冷漠、刁钻、咄咄逼人,还是一个挖掘真相的新闻人?这个问题,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名嘴   央视   之子   消防员   焦点访谈   历史系   咄咄逼人   武汉   火海   院士   自卑   主持人   真相   采访   身上   责任   董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