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④丨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马名杰 熊鸿儒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门章节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我们深入理解国际国内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和方向,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过去十年来,源源不断的基础研究成果从源头上推动我国科研实力稳步攀升,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突破仍较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加剧,“四基”(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国科技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和前瞻引领,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强化重点领域部署,特别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紧迫挑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底层和源头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自由探索,适应大科学时代科研新范式,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优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方式,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力量,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创造力量。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重点产业大而不强、科技领军企业和高质量创新创业少等问题仍然突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导向向质量效益导向转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的梗阻,发挥企业在“出好题”“答好题”和“判好题”中的市场导向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力量和全社会创新资源,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当好原创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的“链长”。要更大力度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着力提高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政策扶持精准性和开放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效融通发展,积极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培育壮大更多增长新动力。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但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还有不少短板,符合科研和创新规律、支撑新动能形成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制度亟待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迫切。

深化改革关键在于努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坚持“四个面向”和系统观念,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抓好完善科技管理、评价激励等基础改革,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整体优势。

四是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国已经成为人才大国,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能定下心来、长期深耕基础科研和前沿创新的人才。科技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使用政策的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存在,亟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正处于打基础、提质量的重要阶段。应在夯实教育基础中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在稳定增长的经费支持下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科研空间,在机会公平和科研诚信的环境塑造下让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政府要发挥好经费支持、条件保障、环境塑造、需求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人才政策要从注重人才身份转向注重人才能力和实绩,让有才能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冒出来”,让科技资源和科研绩效相匹配,形成不论权威地位头衔的科研“能者上”局面。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平台,建立有利于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流入、集聚的良好环境。

五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合作共赢的世界级开放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在开放的大环境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吸收人类共有的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迭代加快等趋势明显,开放合作创新潜力十分巨大。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关键是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营造真正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制度型开放水平,促进创新要素更大范围、更便利地跨境流动,发挥好科学基金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聚焦重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发与合作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外交水平,努力构建更多、更持久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作者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DRC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②丨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DRC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①丨陈昌盛:十年伟大经济发展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支柱建设提速个人养老金“起航”

●市说新语丨自动驾驶上路试点加快商业化进程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自立   强国   中国经济时报   科技   自强   科研   力量   关键   战略   精神   我国   环境   基础   报告   国家   人才   企业   高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