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物理好好玩:物理学家的「梦中情人」-暗物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在现在已知的基本粒子中,只有微中子,与暗物质有点神似。微中子也不理睬人,暗黑成性。但物理学家计算了宇宙中现存微中子的数量,发现总质量并没有达到我们对暗物质的预期。所以暗物质若存在,必定是一个还没有被发现的新东西。

科学的发现,基本上就是揭露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因此物理研究的前缘领域,充满了暗黑的想像,应该也不奇怪。

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可以说把科学家对暗黑的耽溺,往上推高了一个层级。这个公式显示质量与能量是同一件事,因此花费能量可以产生拥有质量的粒子,而粒子也可以衰变、消失,转化为能量。所以物理学家疑神疑鬼,总觉得可能还有质量很大的粒子可以存在,但产生所需能量远高于现有加速器的能力,因此没被正式发现。偶而在自然界产生,很快就衰变了。既然难得出现,就鲜少与大家交往,有如各处漂浮着若隐若现的鬼魂一样。但有时这些鬼魂并不是因为太重而没被发现,而是真的暗黑。


宇宙中质量加能量的总值,其中只有5%是会发亮的物质

我个人心目中,暗黑的极致首推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暗物质,这是近几年基本科学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题材。一方面是它很奇特,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暗物质的份量,推测比普通物质还多很多。天文学家很早就开始加总宇宙中所有的质量与能量,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得到了非常精确的宇宙背景辐射电磁波图像,进一步提供了关键性的突破。现在我们预期:宇宙中质量加能量的总值,其中只有5%是一般、会发亮的物质,这些就是我们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恒星与星际气体。其余都无法看见,27%是暗物质,68%则是暗能量。真难以想像,宇宙还真暗呢!暗物质既黑暗又暗黑,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黑暗是自己不发光,因此我们看不见,而暗黑是光明面不愿与之有牵扯,作用少,也就独来独往。暗物质两者都是。


黑暗的暗物质自然是望远镜无法直接看到的,但科学家的精心观察,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后发座星系团由约1000个星系所组成,1930年代,天文学家注意到它许多外围的星系,移动速度快得超过想像。同样的情况,后来也在仙女座星系,以及银河系本身外围的恒星上被看到。组成星系的恒星,或者组成星系团的星系,如同太阳系的行星一般,会绕着一个中心作圆形轨道运动。而运动的恒星不会飞走,自然是因为来自星系内其他恒星或黑洞的万有引力,把它拉住。万有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所以离星系中心位置越远的恒星,引力越小,如此、恒星速度就必须比较慢才能维持在轨道上。然而观察发现,星系内外围恒星的移动速度,却不随距离越远而变小,而几乎维持同一个数值。这些外围伙伴如此快的速度,不是星系内我们看得见的恒星总质量,可以拉得住的。于是天文学家猜测,在星系以及星系团内,还有不会发光,无法看到的物质,提供了额外的万有引力。在1933年第一个提出这样想法的天文学家兹威基(Fritz Zwicky),当时特别强调,这些不发光的物质,应该比可被看见的星系本身,还要重超过十倍百倍呢!大家得记得,宇宙中物质的多数是黑暗的!


你我日常四周,到处应该都是暗物质

这样的想法一开始也没有受到重视,但随着科学进展,证据越来越难以忽视,天文学家也慢慢累积了对暗物质的了解。首先、暗物质不发光,因此不带电,除了万有引力之外,与普通物质的光明界作用微弱,十分暗黑。根据银河系外围恒星的速度精细推算,天文学家相信,星系或星系团的暗物质是以球型均匀分布的,相对的、星系本身常是盘状的。据估计银河系暗物质的分布球,半径可能是银河系本身的10倍以上。所以盘状的星系,基本上是被包在暗物质所组成的一个大球里面。就在你我日常四周,到处应该都是暗物质,我们如同生活在暗物质的海洋里面。


要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想法才开始吸引物理学家的兴趣。在现在已知的基本粒子中,只有微中子,与暗物质有点神似。微中子也不理睬人,暗黑成性。但物理学家计算了宇宙中现存微中子的数量,发现总质量并没有达到我们对暗物质的预期。所以暗物质若存在,必定是一个还没有被发现的新东西。


物理学家开始揣想了一个故事

现在留在宇宙中的这些暗物质,一定是早年大霹雳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那时有很长一段时间,宇宙温度极高、能量大到什么都能产生,而且所有物质都混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均匀的浓浆。但因为温度极高,浓浆却像气体一样。针对这样的气体状态,如上月的节目所介绍的,物理学家可以透过温度,如独裁者、老大哥一样、掌握了解所有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对如此早期宇宙的远距认知,能够令人相信。这时的暗物质与大家靠得很近,没有社交距离,即使孤僻,还是时有往来。这个与普通物质的作用,会持续动态调整暗物质的数量,与大家达到平衡。但接着宇宙扩张、温度下降,到了大霹雳后一秒钟,宇宙大到暗物质与普通物质拉开了社交距离,而且越离越远。暗物质孤僻的交往频率,开始赶不上宇宙扩张的速度。于是暗物质从社交圈退场,完全进入暗黑模式。虽然同在宇宙中,但与普通物质等同是隔绝的,暗物质数量也就固定下来,不再变化,如同被冻结了一般。于是这就是现存的暗物质数量。


物理学家计算暗物质的数量,与天文学家的估计完全吻合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剧本,虽然对暗物质的身份完全不了解,物理学家如一个青涩却热情的青少年,在心中幻想了一个梦中情人,想像着他的身影、个性及姿态。是不是有点像网路交友呢?但也难怪,物理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的猜测,发现上述剧本计算出来的暗物质数量,与天文学家的估计完全吻合。实在是天作之合,再巧妙不过了。


这时天文物理家还从宇宙论的角度,帮这个暗黑的家伙,找到了一个正面的角色。刚刚已经稍微提到,早期宇宙中的物质,是非常均匀分布的,意思是物质或能量的浓密程度,在宇宙中各处都一样。我们很确定此事,是因为观测到了早期物质所发出来、几乎完全均匀的宇宙背景辐射。但现在宇宙中物质分布显然不是均匀的,在大范围的观测上,由物质组成的星系呈现纤维状、或墙面般的分布,而且星系之间有许多泡沫状的圆形空隙。当然、如果宇宙完全均匀,就不会有太阳系、地球存在了。还好天文物理学家老早想到了解方:在均匀的背景下,某些地方若出现很微小的额外质量,因为它所产生较大的万有引力,会继续吸引周围物质靠近而聚集,使不均匀性继续扩大。有人就戏称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永不回头。也许今日宇宙的不均匀度也来自同样的资本累积模式吧。


暗物质在大霹雳后一秒钟,就与大家分道扬镳

但这样的想法有一个问题,宇宙中还一直维持均匀度的背景辐射电磁波,非常强势,它会把刚刚出现、物质分布的皱褶立刻抹平。这样的抹平效应,一直持续到大霹雳之后约40万年,物质与电磁波开始分道扬镳、彼此不再往来之后才停止。这时物质的不均匀皱褶才能如上述,开始渐渐累积。但经过物理学家的计算,从那时到现在,虽然已经137亿年,但时间并不够长,使皱折可以累积到宇宙现在的不均匀度。

宇宙背景辐射图(维基百科)


1980年时,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皮柏斯,想到了一个点子。如果宇宙如预料的充满比物质还多的暗物质,而暗物质在大霹雳后一秒钟,就与大家分道扬镳了,那么暗黑孤独的暗物质分布,如果出现皱折,并不会被周围的电磁波抹平,因为它与电磁波已经没有来往了。而暗物质有万有引力,因此这些皱褶的确就会一直扩大。等到大霹雳之后约40万年,物质可以独立于电磁波了,它的周围已经存在暗物质培养已久的皱折,物理学家戏称像一个一个的洞,物质自然就可以直接掉进去。简单说,暗物质提早开始做了工作,普通物质搭了顺风车,直接收割。就这样形成了星系,也才有恒星,行星,以及今日的你我。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正就是暗物质暗黑的特性,使它可以遗世独立、不受干扰,修炼出可观的不均匀度。多亏了这位低调又不怕寂寞的隐士、否则今天的世界将不会出现。


这样的情节使得暗物质有了更具体的、宇宙论上的预测。天文学家观测了大尺度星系的分布、还有宇宙背景辐射的不均匀度,都在数值上对暗物质的数量给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现在最新的数字、暗物质占宇宙总能量26.5%,不准度不到1%。

暗物质的踪迹,都是天文学或宇宙论的间接证据

大家开始对暗物质寄与厚望。但在几年前,它的大好前程开始蒙上了阴影。到现在为止,暗物质的踪迹,都是天文学或宇宙论的间接证据,在粒子物理实验上还是完全没有痕迹。如此,我们对暗物质的身份还是完全的黑暗,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总质量,但单颗暗物质究竟多重,物理学家的猜测可就天南地北了。更离谱的是:物理学家按照梦中情人的身型推算,现在应该早已经发现暗物质了才对。不要忘了,地球是泡在暗物质中的,这些暗物质再怎么暗黑,不能完全无视我们的存在。如果与普通物质的作用过度微弱,在当初冻结之前,暗物质会来不及透过作用消耗掉一大部分数量,而导致冻结后留存太多。根据这样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的条件,暗物质与原子核内质子的撞击事件,应该已经观测得到。有非常多的实验,就设计来观测样本中质子的突然移动,但到今天为止,完全没有任何痕迹。物理学家这几年似乎已经慢慢回过神来,梦中情人终归是个梦幻。


当然、听众很快就察觉,这样的窘境,除了明白显示物理学家的天真与一厢情愿,并不代表暗物质不存在。天文学及宇宙论上的间接证据,还在继续一直出现,奇怪的是粒子物理实验就是没看到。暗物质可能更轻、或更重、更暗黑,都有可能,物理学家得回到设计桌前重新努力。想想暗物质占了宇宙能量的四分之一,我个人内心深处就很难接受,它是一个很一般的基本粒子,特征就是暗黑、稳定,难道暗物质不会暗示着宇宙更深的秘密吗?


这种感觉不知该说是失望、挫折、寂寥,还是期盼、悸动、兴奋。也许跟年纪也有关吧,暗物质的问题,能在我有生之年得到解决吗?毕竟地球绕日的学说要花上百年才有定论。只能说,大自然中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在人类还没了解之前,它们也是暗黑的。


作者張嘉泓

编辑曼惪翋

#头条#​#我要上 头条#​#物理##知识#​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暗物质   物理学家   宇宙论   天文学家   星系   恒星   能量   宇宙   物质   好玩   物理   图文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