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卡梅拉》都成“少儿不宜”的绘本了,点开一看,就这?

各位家长,看见某报的一篇文章没?说实话,每次看见类似的文章,鱼sir的心都会紧一下,倒不是担心孩子看了这些书,童年被毁了,

而是想着:完了,孩子能看得好书又要变少了‍♂️。

抱着这样的心情,鱼sir点开这篇文章,想看看是谁家的“倒霉蛋”,被盯上了。

结果,竟然有《不一样的卡梅拉》

鱼sir想说,这可一直是孩子们抓着家长读的口碑好书之一呀。

《谁家有了这些书,走路都要绕着走,生怕被孩子捉去读书了!》

这套书,鱼sir也仔细评测过,没啥大毛病呀。

如果有,那就是吹毛求疵

比如某报文章提出来的,《不一样的卡梅拉》有很多不文明用语,“肮脏的家伙,在我揍你之前,赶紧滚远点!”“你吓唬不了我们,有本事你就过来呀!看我不把你打成肉酱!”

先不说把这些句子单独拎出来“批斗”,本就不成立,因为这些句子都是在故事中,有上下文的,即你得在故事语境中,看这些句子是否恰当。

就说,你家孩子学会了这些“不良用语”,能怪《不一样的卡梅拉》?

好,咱退一步,就怪《不一样的卡梅拉》,那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就好了吗?有必要以这种诛心的方式,“抹黑”一套明明很多孩子都很喜欢的书?

真的,有多少家长,苦于找不到孩子爱看的书呀。

鱼sir之前强调过,孩子不爱看书,很少是孩子的问题,大多时候是书不行。

好书的乐趣其实远远大于刷短视频,看动画。

如今能有一套书,口碑不错,还出圈了,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书本身的价值吗?

莫非大部分家长都是“瞎子”,就新闻报道中的“周女士”和某报是人间清醒?

评论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我想,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和“滚出去”这样的表达绝缘,而是孩子哪怕看到会说,但选择不说。

更耐人寻味的是,报道中的另一个例子。

有家长说《中国童谣》绘本版的画风太诡异,孩子“害怕”。

虽然,鱼sir也不赞同过于诡异的画风,但出版社给予的解释,我能接受:

《中国童谣》这本书中的插图,出自8至15岁儿童之手,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图像参考中国原生态或各民族的版画、绣片、年画等……因为这本书中选载的中国民间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年代久远,与现代人的审美有一定差距。

但凡创新,就难免会遇上翻车,毕竟没有前人尝试过。

而真正有创意的作品,就诞生于这样的处境。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看到更多元的儿童作品,可以好好反馈建议,与出版社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上来就批评:

仿佛出版社干的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为之,也不懂啥叫去粗取精,美好与健康。

鱼sir承认,国内出版行业鱼龙混杂,很多童书只是空有噱头,缺乏内在,有些甚至就是为了“恰烂饭”出的绝对烂书,家长在筛选过程中,有些紧张敏感也正常。

但同时,阅读也是一个特别私人的行为,一本书,不可能让每一位读者都满意。

你家孩子看了喜欢,不代表就一定是好书;你家孩子看了害怕,不代表其他孩子看了也害怕。

一本书究竟是不是好书,只有读这本书的人说了算,毕竟阅读是一种体验。

家长如果真拿不准,可以先参考鱼sir推荐过的书单。

只是有些做法,我们最好不要去附和。

比如像上文这类报道,看一下就算了。

别让报道中流露出来的“审查文化”变成一种常态。

相信从事和表达、文化、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家长都知道,条条框框越多,作品就越难出新意。

相比其他的类型书,童书的要求本来就已经很多了。

我们往往既要孩子能从中学到知识,又要绝对正能量、健康,毫无家长眼中千奇百怪的“瑕疵”,关键是,还得“有趣”,孩子喜欢,话说,这不是为难人嘛?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提升自己筛选书籍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传给孩子,用脚代替嘴去投票。

真的买到“垃圾”,扔掉或不推荐就是了。

最后,市场会在一轮轮淘汰中,给我们一个正向反馈。

但“审查”,永远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童谣   中国   句子   好书   害怕   家长   出版社   孩子   喜欢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