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古代有多重要?为何不允许私卖?

说起盐,大家都不陌生,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居于调味之首。曾记得在前不久的疫情期间,人们为了筹备生活物资,总是会家家多备上几袋盐,小小的动作却传递出一个不小的信息——盐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于现今的我们多数时候已经不为买不到盐、无处寻盐而忧虑,但一到重要时刻,这种出于本能的优先选择,还是能看出我们对盐的依赖到底有多强烈

其实,不只现今这样,古代更是如此,那么盐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呢?

01- 何以为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从这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到盐的自然属性,与此同时,对其起源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古人最早发明盐,始于一名叫“宿沙”的人,他将海水加热,海水受热蒸发,最终获得了盐结晶。

当然,以上只是根据《说文解字》所做的理解,便于我们理解盐是从何而来、如何获得,但对于盐的第一发明者到底是不是“宿沙”,如果是追溯古典古籍,或许又有新的发现也说不定,这里暂不做过多展开。

02-何以为重

第一重,咸知本味,百味之首

盐,学名氯化钠,是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生命必需品。食盐主要用做调味原料,是由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或晒而成的结晶,无色味咸,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理机制所需 。

《文献通考》卷曾记载,食盐为民生必需之品,“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尚书·说命》中提到的“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盐在各个家庭以及加工制作美食中的作用和地位。

但它的能效可还远不止如此,作为维持人体机能运转的一项重要元素,盐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身体缺盐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低钠血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当然,可能在古代,古人对于缺盐的危害理解得没有那么深刻,但诸如“犁田又耕地,吃盐有力气”等古人谚语,恐怕就是对盐的价值最生动的描述了

但其实这还仅仅是盐的自然属性带给人的价值,事实上除了在我国,从古至今在国外,盐的价值也一直被人重视。在俄罗斯,面包和盐就是接待最尊贵客人礼仪中的主角

更有意思的是,薪水的英文单词为salary,它的最初来源为拉丁文salarium,而这个salarium在拉丁语里最初的意思就是“买盐的钱”,注意是“买盐的钱”!为何不是买米的钱,买柴的钱,却是买盐的钱呢?

我想,读到这里,对于盐的认识,你的认识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吧,而且这有意思的拉丁文意也让盐在文化属性上与现代有了更多共同的价值和体现,毕竟“薪水”就是由盐延展而来

第二重,国之赋税,安定殷实

当然,不仅仅是自然属性让人无法脱离盐,在我国古代,因盐而兴起的盐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所得税收正是统治阶级稳固阶级统治的重要根基,而这也可以看做是盐在古代为何重要,以及为何一直由朝廷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四川地区为例,盐业历史时期在西汉盐铁官营以来,便一直是统治者重点控制的民生资源之一。在统治者看来,“盐为食用之品,无论贫富在所必需,人人皆当食盐,即人人皆负纳税之责,故税之普遍者莫如盐”,因此设置了众多相应的盐官机构,以实现对盐利的最大化占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到了宋元时期,尤其是川渝地区,食盐作为古代朝廷财利之源,所谓 “川峡四路盐课,县官之所仰给”,控制食盐便可获得丰厚的盐利,而相应的财富利益更是可以用来应付当地赋税的上缴、贡赋的筹措、官吏的俸禄、军队的粮饱等各方面支出,也因此官方都争先恐后的争取。川渝地区的四川盐业,更是设置了众多盐官机构,既包括州、县级,也包括路、省级。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名为《盐商妇》的诗,“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生动描写了盐商的夫人富有的生活

盐商的富足可见一斑,而对盐的重视,唐朝更是有明确的制度来对此做出了规定,在唐肃宗时期,国家自上而下推广了“榷盐制”,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对盐实行专卖与课税制度。也因此,到唐朝中后期,盐业收入已经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大半。

以明朝来说,盐的专卖就是其财税第二大来源,也因此明廷所立盐法缜密,禁止各盐运司越境行盐,以保证专卖制度运行。

而且,对于盐的专治管控和财富收益获取不止在国家层面,在地方层面,盐利银已经成为明两广总督、南赣巡抚重要财政来源。

这些不同职能的盐官机构的存在,既保证了古时候朝廷盐课的增加,成为古时候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地区间、盐官之间对盐权的独占,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利手段。

另一方面因为不同时期“划界行盐”的执行措施不一,又为各盐区之间的流通提供了契机,尤其是远离王朝统治中心的边缘地区与相对富庶的两广两浙地区之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第三重,稀缺造富,弊利共存

中国古代盐业的销售,大多以当时朝廷管辖下的官府来进行专门的买卖,一方面要以此保证朝廷对盐资源的控制,另一方面,以盐控制住国家的税收,维护其阶级统治。

除此之外,在官方监督的模式下,对于稀缺类资源盐,更是有一种官督商销的模式,而正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经济繁荣。

正如我们所知,在清朝时期,地处今安徽省南部的徽州区走出了一支重商帮,即徽商,徽商在明清时期江南甚至全国的社会经济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有“钻天洞庭遍地徽”和“无徽不成镇”之说

不得不说徽商的出名,和其地理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徽商发展的历程中,其顺势而上,积累了巨额财富,且经营人数众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据文史资料记载“倚顿之盐,鸟倮之畜,竹木之饶,珠机、犀象、玳瑁、果布之珍,下至卖浆、贩脂之业,徽人无不涉足”。

一般来说,为众人知道的多为徽商从事茶业和典当居多,规模可观,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众多行业中,盐业经营无疑是徽商获取巨大财富的主要行业。

《五杂俎》中即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也就是现今的徽州)。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徽商之中以盐为主营的盐商财力之雄厚不言而喻,也因此可以看出盐商无疑是徽商的中坚力量。

小小一粒盐,在古代关乎政治、经济上的威力已从以上点滴可见,这无疑也回答了盐为什么在古代是不允许私自贩卖的。

虽然在古代的历史中,也不乏民间私盐贩卖、私盐越境等重重事件,比较知名的如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作为发生在唐朝末年的一场起义,我们对它的熟知,可能大多来源于历史课本中阐述总结出的其深刻的历史意义,这样一场历经时间最久、波及地理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活动。

而据历史记载,黄巢便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后续也继承祖业做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这也正为其领导黄巢起义奠定了殷实基础。虽说经过十多年的战乱,黄巢起义并没能推翻唐王朝,但是也使这个王朝走向了灭亡,这一段历史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引以为戒的重要启示

所以从古代,或者说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角度来看,私盐的存在必定是弊大于利的,从明清时期,各王朝各类打击私盐以及盐商的兴衰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些借鉴和思考。

第四,意识覆盖,稳定根基

作为古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手段,不知不觉中,盐与政治、经济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除此之外,其对文化及宗教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在国外,古往今来,盐一直被赋予一种特殊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与生俱来的作为调味品及工艺品的自然属性,荷马把盐称为“神来之物”,柏拉图把盐描述为对诸神来说极为宝贵的东西。

而在我国古代,盐神圈的信仰一直存在。对民间而言,这种信仰的发源是对盐权分配的一种渴望与感激,而对朝廷及统治阶层而言,通过对盐神的崇祀,不仅可以维护官方在地区盐权的利益,还可以通过信仰更好的实现对地区社会的控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统治阶层也支持、推动信仰圈的形成。

以宋元时期为例,我国西南地区对盐神的信仰,从内容看主要分为对开业祖师、盐泉发现者、盐政施行者三类的崇拜,其人物既有现实原型也有神化虚构。

对民间盐户而言,对盐神的崇拜除了能够加强人们对具有危险性、不确定的工作和行业充满信心与乐观之外,还起到了整合有组织的职业团体的作用。

对官方而言,盐神崇拜仪式强调官方和政治秩序的运作,民间社会对上天具有凌驾神明和人类的至高无上权力的普遍接受,为皇权在政治上整合这个庞大的国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宗教基础。而这,也正是统治阶级意识覆盖,以此达到封建王朝长期稳固的一个重要工具。

由此,其实我们也应该思考,意识的占领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团体、一个族群的重要,当然此为题外话,却值得深刻思考。

结语

盐,起于稀缺,兴于稀缺,事关国家稳固安危,事关经济贸易繁荣,更事关统治阶级意识的达成。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古代朝廷及统治者会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了。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

谢肇淛:《五杂俎》

裴一璞:《资源博弈与群体互动宋元时期四川盐业地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唐丽丽:《明清徽商与两浙盐及地方社会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黄巢起义   私盐   盐商   古代   王朝   盐业   食盐   不允许   朝廷   时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