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汉奸”结束了战争

说实在的,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的策略,其实也不怎么高明。

他们所采取的最小成本战略,靠坚船利炮的威胁,打击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迫使中国屈服,尽量不去占领城池,以减少成本。其实,这样的战略,放在中国,显然不大对路。皇帝远在北京的紫禁城,战况如何,全靠前线的将领奏报。虽有监察机构,但前线主帅都是满族宗室亲贵,跟皇帝都是一家人,谁敢随便说话?

所以,英国人的战略,给了前线将领以谎报军情,编故事冒功,“反败为胜”大把的机会。前线节节败退,但皇帝却以为节节胜利。在前线将领的奏报中,英军也不知道被杀了多少,成千累万(其实满打满算,前后到来的英国海陆军,不过万人),实际上死的都是自家的兵丁。英国人不知道,中国军队损失再多,都可以通过招募迅速补充,实在不行,临时雇人点卯都没有问题。真正瞒不了的,是城池的失陷,尤其是省城的失陷。如果英军早早采取攻打重要城市的战略,攻下广州、福州、杭州,进而连下上海、南通、镇江、南京,切断清朝的漕运线,让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两江总督这些地方大员因丢失城池,而无法瞒天过海,那么,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

镇江的失陷,副都统海龄以下八旗兵的全军覆亡,英军兵临南京城下,令道光皇帝自开战以来一直自负的心情大坏。他未必完全拆穿了一直以来前方将领的欺蒙,却明白了一个严酷的现实,眼前的这个不知什么来头的夷人,看来真的不好对付,无论怎样调兵加饷,耗空了国库,他们却越打越近。现在到了南京,也许将来还可能到大沽,进北京。前线奏报的一系列胜利,都没有拦住人家的脚步。在南京和吴淞一线游弋的英国战舰,明显妨碍了漕运。如果再这样下去,明年的漕粮就要泡汤了。

鸦片战争战场上被英国人缴获的中国国旗。


占领镇江的英军

还能打下去吗?进退失据的道光皇帝,陷入了极度的彷徨。这个时候,朝臣中分量最重的穆彰阿说话了。既然剿的费用太高,那么还不如抚算了。所谓剿,就是继续开战,抚,就是妥协,答应英国人的要求,这是天朝特有的用语,用这样的词儿说话,君臣都有面子。穆彰阿这话碰到了道光的软肋,这个皇帝,是清朝最节省的皇帝,一辈子抠门,自己过日子,都一文钱当两文花。一场看不到前途,却像流水一样扔钱的战争,不打也罢。虽说一肚皮不情愿,面子上也挂不住,但跟钱袋子比起来,面子又算什么呢?

这时候,两个人出现了。一个是伊里布,一个是耆英。

伊里布此前已经出现过,在英国人占领定海期间,前线的统帅就是他。但因为迟迟不肯发兵收复定海,又被裕谦告状,说他放纵家人跟英人勾搭,因此进了监狱,继而遭到流放。而耆英,则是战争后期才冒头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但凡跟外国人交涉、签订条约的人,都被人骂为汉奸。但是,第一拨汉奸,却都是满人。前面有了一个琦善,然后就是伊里布和耆英。汉奸这个词儿,原本是汉人用来骂明末跟满人合作的汉人的,现在挪过来,原封不动赠给跟英国人打交道的满人亲贵。这事,让你不能不感慨世事变迁的诡异。

伊里布和耆英,都是清朝宗室,红带子,皇帝自家人中的自家人。这样的人进入仕途,一般升迁都比较快。但是,这俩人跟别的满大人不大一样,没有多少道学气,脑袋瓜比较灵,转弯快。伊里布长期任职西南,善于跟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打交道,“抚夷”大有一套。但是,把他搁在对付英国人的第一线,本事却没用了。但是,比起道学气十足、剑拔弩张的裕谦来,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他不会硬拼,不会把英国俘虏剥皮抽筋凌迟,不给自己留后路。至少,他比较早地看清楚了一点,眼前的英国人,咱们打肯定是打不过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抚”。

如果说,伊里布是吃了亏跌进坑里才学聪明的,那么后来作为跟英国人谈判的主要负责人耆英,则是看见人家掉到坑里,自己就不往里跳了。这样的人,是一等一的聪明人。皇帝用这两个人来主持“抚局”,妥协谈判,一来是因为他们的主张,二来,是因为信任,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还是自己人可靠。

1842年8月8日,正当两江总督牛鉴为英国人兵临南京城下、老是威胁攻城、要牛鉴出赎城费而焦头烂额之际,耆英和伊里布抵达南京。伊里布被开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回了自己的家人张喜,要这个人跟他一起去办“夷务”。此前,在浙江的时候,替伊里布跟英国人办交涉的,也是这个家人,当时,伊里布给了他六品顶戴。这一回,不劳伊里布操心,耆英给张喜送来了五品顶戴。所谓几品顶戴云云,不代表他一定有官职,但至少有了这个品级的虚衔。在那个官衔还没有那么滥的时候,这样的荣誉,已经非同小可了。

为何伊里布非要拉着这个家人?其实,当初琦善办交涉,靠的也是一个家人,名叫鲍鹏,也是给了七品顶戴,冒充官员。只是这个鲍鹏,还会说几句洋话,而张喜并没有这个本事。当年,清朝官员,尤其是外放的实权大员,一般有几样人物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幕僚,二是长随,三是家丁仆役。这都是官员自己聘或者买来的跟班,跟国家制度无关,却是官员上任不可或缺的人物。没了这些人,官员即使上任,也寸步难行。幕僚分刑名、钱谷和文案,分别办理诉讼顾问和相关文书整理,征收钱粮事宜,起草奏折和官员往来文书等公务。而长随则负责沟通内外,跑腿。有的时候,长随的活计由家丁仆役来办,这些人一般都跟随主人多年,所有机密,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都由家丁仆役出面。像鲍鹏和张喜这样的“家人”,实际上是长随。由人家推荐来的,也得到主人信任的长随。由于没有名分,不是师爷,所以笼统地被称为家人,也无不可。跟洋人办交涉,这是前所未有的特事,所以,非靠家人不可。其实,这些封疆大吏,即使在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也会用家人,即长随。

此番随同办理交涉的张喜,实际上等于代表两个人,伊里布和耆英。由于他此前已经跟英国人多次打过交道,多少对英国人有了一点了解,更为主人所倚重。所以,在南京城外静海寺的谈判,最初的时候,中国方面,就是张喜出面。当然,跟张喜后来的自吹自擂不同,实际上这个顶了五品顶戴的家伙,并没有真的如伊里布期待的那样,化为苏秦、张仪,跟洋人折冲樽俎。他在所谓《抚夷日记》吹的牛,很不靠谱。说他怎么怎么威胁英国人,要攻破人家的国家云云,说他跟英国人说,若是他挂了大将军的印,定要将他们碎尸万段,而英国人吓得半死云云,明显就是在扯淡,扯得还挺离谱。实际上,他所承担的,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传话人的角色。即使这样,考虑到这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一次外交谈判,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张喜能参与其中,也非同寻常了。

张喜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担此大任,跟当年的满大人的为官习惯有关,也跟此番使命的特别性有关。钦差大臣们,作为天朝上国的大臣,清朝皇族贵胄,尽管奉命来跟洋人打交道,却实在不情愿跟夷人直接打交道。别人说什么倒在其次,关键是自己抹不开脸。总觉得这样跟天朝体制有碍,跟自己的家族传统也相抵触。其次,他们也不会,或者不敢跟陌生的夷人打交道,从心底里就害怕。无论前面的琦善还是后面的耆英和伊里布,都是到了最后不得已的时候,才出来见洋人。一脸堆笑,但心里打鼓。鸦片战争结束的时候,满人入关,已经二百多年了,当年威风八面的八旗子弟,这个时候,面子上还撑着,心里却怯得很。此时,皇上还信任他们,而他们,也责无旁贷。撑下来的使命,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这样重要的谈判,看起来好像挺吓人的,对于参加者来说,其实也相当简单。因为皇帝没有给他们规定谈判的底线。就当时而言,几乎所有英国人的要求,都可以答应。皇帝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这些讨厌的英国人赶紧走人,离开天朝的视线。显然,这样的外交谈判,就是拉一条狗上去,也是可以胜任的。两个满大人加上张喜,当然比一条狗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里布   鸦片战争   长随   满人   英国   汉奸   南京   英国人   前线   皇帝   家人   两个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