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兜率寺:因"山方顶圆,其形如印"而得名,是古城的天然屏障

清朝时期三台县城的方位布局是非常有讲究的,《四川通志》有这样的记载:"山号三台,乡列名宿,文峰峙左,印台居前,龙顶、牛头蜿蜒西北,涪江、郪水萦绕于东南。"这里的印台就是指印台山,即人们熟悉的印盒山。印盒山海拔453米,是三台县城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因"山方顶圆,其形如印"而得名,与梓州渡隔江相望。《四川通志》又载:"印台山,在州南二里,山方而顶圆,其形如印,逆水而上,倒映于涪、凯二江之间。旁立三小峰,山半有慈云洞,洞有鉴泉。"山顶建有一个信号发射塔,塔周围荆棘丛生,透过树叶和草丛眺望,凯江在山脚昼夜不停的奔流,古城在时光里延续……


兜率寺

诗意兜率寺

让印盒山名留史册,除了因为它是三台县城的天然屏障外,还因山上的兜率寺(又名长寿寺)而声名远扬。兜率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主体建筑为兜率阁,位居寺前,"下瞰郡城,拱揖如画",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墨香。杜甫流寓三台期间,曾多次上兜率寺,留下千古诗篇:"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庾信哀虽久,何颙好不忘。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他在《望兜率寺》诗中描绘道:"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重,闪闪浪光翻。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唐代王勃作有《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据王勃记载,寺内建有浮屠一所。浮屠高列砌架,回浮轾轩。土兼五色,金逾百炼。龙蟠万拱,鹤翥千楣。足见此塔何等气势、精美绝伦!今寺遗址旁有唐贞元十五年摩岩石刻严倚《石室记》碑,字迹难以辨认,被列为了县文保单位,此洞是否就是《四川通志》里面记载的慈云洞,不得而知。寺后岩间多唐宋人题刻,可惜字体漫灭。宋文同诗赞美道:"簿领迷人喜暂闲,聊寻古寺陟幽峦。柏藏一径中间窄,云敛千峰四面宽。远目已将飞鸟过,寸心更乞老僧安。若为借得禅房宿,卧看龙灯一点残。"

兜率寺历代遗墨

关于兜率寺有历代遗墨描述:其林泉纠合之势,山川表里之制。抽紫岩而四绝,叠丹峰而万变。连溪拒壑,控引太虚;蒸云驾雨,盪洩元气。涪江千仞,波潮将旭日争光,都城百雉。甍栋与晴霞共色……相传唐人刘蜕撰有《文冡铭》,刻石兜率寺内。





作者:李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开皇   慈航   屏障   印盒   遗墨   通志   印台   浮屠   历代   县城   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