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你都知道哪些?听过的、没听过的都在这里了

姜,厨房里最常见的食材,但它不止是蔬菜和调味料,更是中药。《本草食疗》中载:姜“祛痰下气”,治“冷痢”;“止逆,开胃气”;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今天我们介绍几种来自姜科的中药。它们彼此有关,却又不尽相同。

1.生姜、干姜、炮姜

生姜、干姜与炮姜同出一物,即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也就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姜。入药时,新鲜的称为生姜;生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后,称为干姜;将干姜砂烫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时,得到的便是炮姜。

生姜长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

三药均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这主要是因为其内含有的姜辣素等化学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发热。当然,受干鲜质地与炮制的影响,三药在效用上也有很多差异。


归经

功效

生姜

微温

肺、脾、胃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干姜

肺、脾、胃、肾、心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炮姜

脾、胃、肾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现代研究中也发现了生姜、干姜、炮姜的不同之处,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同时,还能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脏运动并升高血压。干姜虽也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并不能对抗溃疡形成。

干姜入心经,温阳守中、回阳通脉

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而干姜和炮姜对这些微生物则没有确切的灭杀作用。不过,干姜和生姜一样都能抗血吸虫,这一点炮姜却不能。相对于生姜和干姜,炮姜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也能抑制胃溃疡,而且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入心经,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生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较弱,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可治风寒感冒轻症。其驱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甚著,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但生姜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本草求真》中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经典方剂便是“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以生姜与附子相须为用,可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但干姜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用。

脾主统血,炮姜性温入脾经,因此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姚氏集验方》中单以炮姜为末,米汤送服,以治疗血痢不止。而对于寒邪直中脏腑导致的腹痛、水泻,《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中均记载,干姜或炮姜单用研末均可治疗。

2.高良姜

中西美食界对调料的使用差异巨大,肉桂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薄荷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肉豆蔻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生姜在西方拿来做糖果和啤酒,我们拿来炖肉。至于高良姜,西方人用它做什么不知道,但我们绝对是拿来炖肉。

高良姜,卤料包、炖肉料里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无论是新鲜时,还是干燥后,外形都与姜十分的相似,它们是植物学上的近亲,而入药后,性味、归经和功效上也都有相似之处。

鲜高良姜

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产于古高良郡,故得此名“高良姜”。它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现主产于广东、海南。干燥后即中药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同属的还有大高良姜和小高良姜,虽然可以代用,但功效多有差距,三者也很容易从外观、形态及气味上进行区别。现代研究证实,高良姜有镇痛、抗炎,抗胃溃疡和兴奋肠管的作用。

高良姜

《本草汇言》云:“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高良姜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常与炮姜相须为用,最经典的便是“二姜丸”(《和剂局方》),可治寒凝脘腹冷痛。高良姜也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以治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3.姜黄、郁金、莪术

“姜”字,在很早以前写作“薑”。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姜科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上面是叶子,土壤里面是一块一块的根状茎。姜黄、莪术和郁金,来自同一类姜科植物,只因为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便各有所长。

姜的根

中药姜黄,姜黄的干燥根茎。中药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根茎。前者习称“温莪术”,它也是中药片姜黄。中药郁金,上述四种姜科植物的干燥块根。


归经

功效

姜黄

辛、苦

肝、脾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莪术

辛、苦

肝、肺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郁金

辛、苦

肝、胆、心、肺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关于三药在功效上的差异,《本草纲目》中有言:“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速药(莪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

姜黄

姜黄、莪术和郁金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好,且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莪术性温,活血祛瘀力强,善于破血消癥,治癥瘕积聚之症。 郁金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凉血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莪术

姜黄、莪术和郁金入药品种与用药部分有交叉,功效及主治病证也相近,所以实际应用时很容易混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郁金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孕妇慎用姜黄,而莪术,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郁金

4.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和红豆蔻

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和红豆蔻,都是厨房里常见的香辛料,它们同是姜科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入药后皆味辛性温,且归经、功效相近。


归经

功效

砂仁

脾、胃、肾

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豆蔻

脾、胃、肺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草豆蔻

脾、胃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

脾、胃

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红豆蔻

脾、肺

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砂仁: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砂仁有化湿醒脾开胃、行气温中之效,古人谓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此外,砂仁还可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治妊娠呕逆不能食者,可单用,或与紫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与人参、白术、熟地黄等配伍,可用于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豆蔻,习称“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塞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目前,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也有栽培

豆蔻和砂仁同为化湿药,也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功,二药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偏中上焦,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偏中下焦,温中重脾而善止泻。砂仁、豆蔻与甘草等药研细末服,可治小儿胃寒、吐乳不食。

草豆蔻: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草豆蔻和豆蔻一样,也是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功能行气快胃,温中化湿,止呕。白豆蔻入肺经,因此善理脾肺气滞,常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行气作用较白豆蔻略逊,但温燥湿浊之力则略胜。故草豆蔻治中焦寒湿郁结,可用于寒湿郁滞、脾虚久泻。

草果: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

草果也是化湿药,其辛温燥烈,气浓味厚,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院腹痞满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等药同用。另外,草果还能除痰截疟,可治疗疟疾寒热往来、瘟疫发热。

从古至今,砂仁、豆蔻、草豆蔻和草果等之所以被广泛用作调味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赋予食物独特的味道,促进食欲,更因为它们对人体无害,对健康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果入药,阴虚血燥者慎用。

红豆蔻: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

红豆蔻气味芳香,也可作香辛料使用,和上述四药不同,其入药后功效与高良姜相近,同属温里药,适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常用的香辛料里还有一种豆蔻——肉豆蔻,虽然外形和这五果相似,但人家可不是姜科大家族的。同样,洋姜也不是姜,人家是菊科的,和向日葵是一家,是妥妥的根啊!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欢迎评论区留言……

内容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药学》,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草豆蔻   莪术   姜黄   干姜   砂仁   草果   豆蔻   生姜   郁金   功效   中药   家族   姜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