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谢幕,孙权再也无力对外扩张,荆州局势迎来大变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7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消灭黄祖,将势力初步进入荆州,这完成了榻上策的第一步。


紧接着这一年的年底,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退曹操,则守住了第一阶段的胜利果实。接下来,该进行榻上策的第二步了。

在曹军撤退后不久,周瑜领兵继续深入南郡境内,直逼曹军在南郡最大的据点江陵。

在行军过程中,周瑜避开了江北难行的沼泽地带,沿着长江南岸行进,抵达江陵对岸,和曹仁隔江相对。

面对严阵以待的曹仁,周瑜并未立即渡江进攻。其原因则是本方兵力有限,毕竟主力部队还在合肥和曹军纠缠,在南郡战场难以对曹军形成压倒性优势。因此若想攻打江陵,必须先削弱曹仁的力量。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周瑜盯上了夷陵。

当初曹操拿下江陵后,将南郡枝江以西分出来,单独设立了临江郡,治所就在夷陵。其目的则是将其作为荆州和益州的交通要道,为将来进军益州做准备。后来刘备统治时期,将临江郡改为宜都郡。因此,每个有志于跨有荆益的政权,都无法忽视这一关键地点。

周瑜对于益州也是有想法的,在击退曹操后,他在鲁肃榻上策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全取荆、益二州,两分天下的宏伟计划。若能拿下夷陵,则能提前为这一计划布局。

其次,当时夷陵守备力量极为薄弱,攻下夷陵轻而易举。曹操在主力北归后,进军益州的计划暂时搁浅,夷陵的地位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曹军在这里只有数百守军。

最后一点,则是周瑜打算以夷陵为诱饵进行打援,先对曹仁所部的实力进行削弱,再对江陵发起总攻。

巧的是,出身于益州且在荆州呆了不少年的甘宁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攻取夷陵的任务就落在了甘宁的头上。

最终,甘宁只带了数百人就拿下了夷陵,将俘虏的曹军收编后,总兵力刚满一千。

计划进行得极为顺利,因为很快曹仁就上套了。身在江陵的曹仁一听夷陵丢失就坐不住了,立刻派五六千人去夺回夷陵。

这里曹仁出现了一个失误,因为最开始在夷陵安排了极少的驻军,这就表明曹仁清楚在荆州转入守势后,夷陵的地位已经下降了。因此丢了也就丢了,岂能轻易以重兵驰援,一旦中了埋伏岂不是悔之晚矣?

不过这支援军的兵力到底是甘宁的数倍之多,因此对他形成了极大压力。曹仁军在夷陵城外修建了高楼,对城内箭如雨下,将甘宁压制得抬不起头。

见这阵势,士卒们都面无人色,不过甘宁却淡定自若。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他是为了稳定军心故意做出来的样子,其实他内心还是担忧的,因此甘宁派人将军情紧急通知周瑜,请他发兵救援。

接到甘宁的求救信后,诸将大多认为不宜援救,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兵力太少,所以不能分兵。

其实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周瑜虽然兵力不多,也就两万多人,但是曹仁的兵力又能多到哪去呢?

他们不愿救甘宁,我想主要原因就是甘宁来自益州,而且加入东吴阵营的时间不长,在人脉交情方面有所不足,当初他初来乍到时遭到张昭的刁难就是一个体现。

如今甘宁牵制了曹仁数千人马,在众将看来,江陵的防卫力量已经削弱,正是进攻江陵的好机会。至于甘宁,干脆把他牺牲掉好了。

但周瑜却不这么看,一方面他和甘宁关系不错,当初甘宁就是他推荐的,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在野战中给予曹仁打击的好机会,也是当初的计划之一,因此甘宁是一定要救的。

很快,周瑜兵发夷陵,曹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过半后连夜撤退,可在回江陵的必经之路上,他们却发现大路竟然被木柴封堵住了。

原来吕蒙见曹军骑兵多,因此用计提前在路上设置障碍,这就造成人可以过去但是马匹却过不去。曹军骑兵为了尽快脱身,只好放弃战马步行撤退。

此战东吴战果辉煌,歼灭了曹军三千上下,又俘获了三百匹宝贵的战马,极大地提振了士气。相反曹仁军则遭遇重创,形势已经极为不利。

如今,对江陵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在夷陵之战获胜后,周瑜全军渡过江北,江陵之战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江陵之战依然是联军的一次协同作战,当时刘备提出,可以将张飞所部一千人交给周瑜指挥,同时请周瑜分兵两千给他,他负责截断江陵和后方的通道。

刘备说,一旦曹仁发现后路被断,必然撤走,那样江陵就唾手可得了。

计划确实是个好计划,即使曹仁不撤出江陵也无妨,只要联军能够成功阻击襄阳方向的援军,曹仁迟早会成为瓮中之鳖。

因此周瑜认可了这一计划,虽然两千换一千吃了点亏,但刘备的任务毕竟也很艰巨。可他没想到的是,刘备竟然玩了滑头。

当初刘备说得很好,让周瑜分两千人给他,去截断曹仁的后路,而刘备后来也确实派关羽去执行这一任务了,只不过很可能关羽仅仅带了周瑜给的这两千人。

也就是说,刘备虽然兑现了承诺,但是却打了折扣。

那么刘备的主力部队去哪了呢?原来他是趁着周瑜和曹仁鏖战的时候,去攻打荆南四郡了,也就是零陵、武陵、桂阳和长沙。

虽然这荆南四郡无论富庶程度还是重要程度都不如南郡,但对于缺少立足之地的刘备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而周瑜这边,一开始进展也不顺利。最初吴军还未完成部署,曹仁认为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准备趁对方包围圈尚未形成时,先打他个立足未稳。

当时吴军先锋数千人来到江陵城下,曹仁命部将牛金率三百精锐发起突击。然而双方有着十倍以上的兵力差距,牛金寡不敌众,很快陷入重围。长史陈矫等人在城头上见情况危急,顿时大惊失色。

曹仁当然不是故意让牛金送死,他还有后续安排。他命手下牵过自己的坐骑,准备亲自出城营救。

身边陈矫等人连忙劝阻说:“敌军声势浩大,锐不可当,不如舍弃这几百人,您身为主帅万万不可以身犯险。”

可曹仁理都不理,执意披甲上马,率领数十名亲兵杀出城去。

待行至距吴军先锋还有一百多步的时候,一条河沟挡在曹仁面前。陈矫等人以为曹仁会在沟边停下脚步,和吴军对峙。不想曹仁却越沟而前,径直突入敌阵。

吴军本以为胜券在握,根本想不到曹军只用数十名骑兵就敢发起突击,更想不到带队的将领居然是主帅曹仁,于是包围圈竟被冲出一道缺口,曹仁趁机将牛金解救出来。

待回头一看,敌阵内仍有部分友军未能脱离险境。曹仁扭头杀回,再次冲破了包围圈。

只见曹仁勇不可当,连斩数人,吴军胆气尽丧,只好放任曹仁将其余兵马悉数救出。

不多时,曹仁返回江陵城内,见他得胜归来,陈矫等人无不惊叹,称赞说:“将军您真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啊!”

身为主帅,曹仁以如此少的兵力进行冒险,看似非常不明智,但其实他有自己的想法。

在夷陵之战大败后,曹军士气极为低落,相反吴军却气势如虹,再加上兵力也不如对手,如果不做些什么而是单纯龟缩在江陵城内防守,迟早会被敌军攻陷。而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用一次突击来提振士气,意义十分重大。

此时曹仁在暗,东吴在明,他是以有备攻无备,虽然看似以卵击石,其实风险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相反定军山下的夏侯渊则是敌暗我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刘备的监控之下,再加上兵力悬殊,他的悲剧就不足为奇了。

曹仁以一次精彩的个人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也为这场持续了一年有余的惨烈战争拉开了序幕。

江陵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对抗,当周瑜率主力抵达后,真正的较量随之开始。

虽说兵法有云攻城为最下,但周瑜却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江陵城中粮草军械充足,靠打击补给线迫使江陵投降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了激励士卒奋战,周瑜亲自跨马掠阵,不畏矢石,不想却被一支冷箭射中右肋部,伤势严重,只好回营休息。

曹仁听说周瑜受伤卧床不起,便抓住机会领兵出城挑战。

此时形势对周瑜来说极为严峻,如果他为了养伤闭门不出,在敌方的鼓噪下难免会生出主帅伤重不治一类的谣言,从而引起混乱,那对于全军将是灭顶之灾。后来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二叛的时候,在眼伤的剧痛之下仍然不吭一声,同样是出于稳定军心的目的

另一方面,军中还有一位和自己地位不相上下且关系不睦的老将程普,如果因伤不能主持军务,程普会不会趁机夺权,这也难说得很。

因此周瑜只好强行起身,带伤巡视军营,以激励士气,这才堪堪稳住了局面。然而此举却是在燃烧他的生命。

坏消息仍在持续,因为负责“绝北道”的关羽根本无法完成预定任务。

提到关羽绝北道,这确实是江陵之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实际成果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有人认为关羽绝北道战绩辉煌,成功为周瑜夺取江陵创造了机会。而有人则认为其意义十分有限。

在我看来,关羽绝北道的意义确实被夸大了。

在现代战争中,有一句话叫做“战报会撒谎,但是战线不会”。也就是说,声称自己赢了没有意义,关键看战线的位置。这句话在古代战争中也适用。

为了援救曹仁,徐晃及满宠领兵南下,和关羽爆发了汉津之战,此战胜负如何,史书没有交代。

不过战后,徐晃军已经到达江陵,并和周瑜发生交战,这就很明显证明了关羽未能达到“绝北道”的战略目的。

也许关羽在战场上并没有战败,但是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不也同样是一种失败吗?

祸不单行的是,关羽的对手还不止徐晃一个,汝南太守李通也加入了战局。虽然关羽设置鹿角,层层布防,但李通奋勇向前,突破了关羽的防守,成功接应了曹仁。

另一方面,按照三国志专美传主以及为传主讳的写作特点,如果关羽真的在这一战中表现亮眼,为何他的本传却只字未提呢?

诚然,关羽并不是消极作战,也跟曹军多位名将有过激烈的交锋,但这却不能掩盖他的失败。

而正是因为关羽经过苦战,仍未能成功阻击曹操援军,因此才会判断刘备只给了他不多的兵力,极有可能只有周瑜那两千人马,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应该就是关羽绝北道的真相。

眼见江陵的战局已经开始向着曹军一方倾斜了,虽然双方仍处于相持阶段,但如今曹军后方和江陵的交通线已经打通,只要曹操有心相争,继续派兵来援,或许周瑜就只能无功而返了。

然而就在这时,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孙权双线进攻的战略开始奏效了,虽然他主打的东线未能取得什么成果,但却间接帮助周瑜这一路打开了局面。

在赤壁新败后,曹操元气大伤,如今孙刘联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让他意识到必须在东西两线中做一个取舍。而曹操的最终选择是放弃荆州。

孙权虽然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春季从合肥退兵,但是难保以后不会卷土重来,而合肥的重要意义曹操也不会视若无睹,他必须加强东线的力量。

而在荆州收缩防守,不仅能减轻自己的压力,还有可能让孙刘双方在瓜分利益的时候反目。

这舍西取东的战略确实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而这也和孙权在合肥一线制造的压力有很大关系,他才是决定南郡之战胜负的关键。

为此,曹操在建安十四年三月来到故乡谯县编练水军,七月份进兵合肥。

当然,这一次曹操并没有大举进攻的打算,而是以威慑为主,在合肥设置地方官员并安排屯田后,十二月就引兵北归了。

而这对曹仁所造成的影响就是他除了徐晃和李通外,得不到其他的支援了。此时曹仁所部损失惨重,再加上曹操的总体战略发生改变,他最终被迫选择放弃江陵。

经发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南郡之争终于以东吴的全胜而告终,榻上策的第二步也完成了一半。

而这也是联军在赤壁之战后取得的第二次重大胜利。至此,曹操失去了南征荆州所取得的绝大多数战果。

战后,周瑜因功被晋升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守江陵。这不仅是为了褒奖周瑜,也是为了跟刘备宣示南郡的主权,毕竟在南郡之战中,东吴才是绝对主力,而刘备则去攻打荆南四郡了。

而此后的发展形势也正如曹操所希望的那样,随着曹操方面的压力大减,孙刘联盟最初的蜜月期已经过去,虽然双方还未直接发生矛盾,但联盟已经进入了貌合神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矛盾的最高峰是三郡之争,虽然随着湘水划界暂时缓和,但并未彻底解决,直到进入联盟全面破裂的第三阶段。

双方关系开始走下坡路正是从南郡之战后不久,因为现在到了分割战利品的时候了,无论如何处理都不可能让双方都满意。

另一方面,战后刘备表孙权领徐州牧,自领荆州牧,此举的目的就是将孙权的目光引导到徐州去,同时表露出刘备对荆州的野心,这不得不让周瑜开始警惕。

战利品的瓜分要以战争中贡献的多寡为标准,因此荆州的核心地带江陵自然是东吴的囊中之物,而这就让东吴在和刘备的交涉中占了上风。

作为前线的最高长官,周瑜对于刘备始终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他虽然赞同双方结盟,但刘备必须成为江东的附庸,不能任其壮大,他的立场不是“联刘抗曹”而是“制刘抗曹”。从后来的局势发展来看,他的做法是有一定前瞻性的。

身为南郡太守,江陵一带绝对不能容许刘备染指,因此他的底线就是只允许将南郡江南部分分给刘备。

于是刘备在长江南岸的油江口驻兵,并将其改名为公安,取“左公所安”之意,因为刘备是左将军,所以人称“左公”。

但并不是说仅仅把刘备压制在长江之南就够了,周瑜对他的防备还不仅局限于此,刘备虽然在江陵之战期间趁虚而入拿下了荆南四郡,但事后并未能完全掌控,而是被周瑜安插进了几个钉子。

这种说法恐怕有些颠覆认识,因为传统观点认为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双方在荆南四郡剑拔弩张之前,这里都是刘备控制的地区。

不过我这么推测自然是有根据的,因为根据《江表传》记载,刘备后来所借的不只是南郡,而是好几个郡。而刘备的势力又没进入江夏郡,因此这所谓的“数郡”只能说的是荆南四郡。

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江表传)

正因为荆南四郡并未由刘备完全控制,东吴也进入了此地,因此后来完全退出时,也就顺手将其借给刘备了。

这就是周瑜防范刘备壮大的手段,那么他具体在哪些地方插了钉子呢?我认为除了零陵郡以外,长沙、武陵和桂阳三郡周瑜都有安排。

首先看长沙,周瑜的几处封地除了州陵在南郡以外,其余下隽、汉昌和刘阳都在长沙。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即便后来将长沙郡交给刘备,孙权也是有所保留的,他又将汉昌从长沙郡分割出来,单独设立了汉昌郡,鲁肃和吕蒙先后担任汉昌太守,可见戒备始终没有消除。而这应该都是周瑜时期遗留下来的政策。

再看武陵,黄盖曾担任过此郡太守。由于武陵正式归属于东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后,而黄盖在那时早已去世,因此他担任武陵太守最有可能的就是南郡之战以后,因为在此之前,这里还是曹操的地盘。

至于桂阳,建安十四年(209年)全琮的父亲全柔被任命为桂阳太守,因此可见东吴在桂阳必然也是有一股力量的。

这种现状刘备是不满意的,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襄阳是日后北伐的前沿基地,如今自己却被压制在长江以南,岂能有所作为?但周瑜比较强硬,他也没办法,因此只好亲赴江东,与孙权谈判,求都督荆州。

此举令周瑜更加警惕,虽然身为主帅不能擅离职守,但他依然给孙权写了一封信,阐述了其中的利害。

信中说道:“刘备乃枭雄,手下关、张亦是熊虎之将,不可能久居人下,不如趁势将他羁縻在江东,用声色犬马消磨他的意志,让刘备和手下诸将分开,由我来挟制他们对外攻战。如果继续割让土地资助刘备,那么他便会如蛟龙得云雨,再也无法控制了。

也就是说,周瑜希望用“美人计”等控制住刘备,届时关、张等人投鼠忌器,自然得对东吴俯首听命。

之前江陵之战期间,张飞所部千人曾归周瑜指挥,有了这段经历,他有信心在将刘备控制住后掌握其部下。

虽然周瑜是否能掌控刘备部将尚属疑问,但毕竟失去了主心骨,刘备集团肯定再难有什么发展了,而东吴另一位老资历的重臣吕范也持这一看法。

不过鲁肃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接受刘备“借荆州”的请求。其理由有二,第一是曹操仍具有强大的实力,双方的共同敌人依旧存在。其二则是东吴控制荆州时日尚短,在当地威望不如刘备。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并通过和刘备联姻对其加以笼络。他的考虑大概有两点。

第一是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当初投靠曹操的刘表旧部很多都转投了刘备,而且被夏侯渊击败的雷绪在庐江混不下去以后也去投靠,说明刘备已经今非昔比。

第二就是曹操已经将军事重心转移到东线,这令孙权感到了威胁,他认为没有力量在荆州继续投入了,而不投入就无法压制刘备。

孙权的这一决定是否正确我们先不讨论,但多年以后,他对此是表示后悔的。

不过对于眼前的局面来说,借荆州一事确实起到了巩固同盟的作用,至少推迟了矛盾爆发的时间。

连曹操听说此事以后,也惊得笔都掉在了地上。由此可见,对于刘备的威胁,他和周瑜有着类似的认识。

至此,刘备基本获得了南郡江南部分,以及荆南四郡除了汉昌以外的控制权。

至于江陵,周瑜只要还在一天,就不可能交给刘备。刘备因此还是无法在江北插足。

周瑜对刘备屡屡表现出敌意,这令刘备大为不满,于是也打算给周瑜制造一点麻烦。

刘备在谈判结束后准备返回时,孙权和十几位臣僚一起设宴为他送别。宴会后,刘备趁其他人先行离开的机会,单独对孙权说:“周公瑾文韬武略,乃人中之杰,观其气量之大,恐怕不能久为人臣。”

孙权自然不可能因为外人三言两语,就对周瑜产生什么猜忌之心,要防备的话,以他的政治手腕不用别人多说就能做得到,不过这也体现出周瑜和刘备之间矛盾已经很深了。

而周瑜方面,见自己的信没能起到作用,这令他大感忧虑。如今借荆州已成定局,他无法改变,而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甚理想,他知道不能再拖了,是时候把那个宏大的计划拿出来了。

为此,他亲自去江东面见孙权,进言道:“如今曹操新遭挫败,内忧外患,因此无力侵犯。请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同进攻巴蜀,且吞并汉中张鲁,随后留他固守,与马超结援呼应,我则返回荆州和您一起进攻襄阳,这样进取中原就有希望了。”

周瑜提出这一计划就是在践行榻上策的第三步,最终达到“竟长江所极”的目的。而占据汉中和襄阳后进取中原,则与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周瑜占据江陵和夷陵,攻取益州的跳板已经握在手中,西征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且益州就在那里,其主不能守,你不取别人会取,如果被曹操抢了先,形势就非常不利了。而刘备也有可能先下手为强。

另一方面,这一计划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推迟将江陵借给刘备的时间,毕竟不可能“越荆取蜀”。

最后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周瑜提出让孙瑜同行。孙瑜曾在周瑜手下作战,讨伐麻、保二屯,两人是有默契的,这样一个副手肯定比程普好用。另外取胜后让有宗室身份的孙瑜留镇益州,周瑜本人则返回荆州,不会引起孙权的猜疑。

周瑜的计划算是比较周全,但仍有两点他没有考虑到。

第一,如果在完全攻占益州之前,马超已被曹操击败,该怎么办?从时间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如果东吴主力都去进攻益州了,那么曹操从扬州一线大举进攻怎么办?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就是事实。

周瑜忽视了这两点,也让他的计划产生了瑕疵,他确实有些急躁冒进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或许已经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因此别无选择。

不过如果不考虑周瑜的寿数,也不考虑全局,单从局部军事角度来看,他的计划虽然有一定冒险性,但同时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这也是周瑜军事生涯中绽放出的最后一次光辉。

当时江东的将领中,除了甘宁来自益州以外,还有刘璋降将袭肃,此二人对于益州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作为先锋向导。

另外,虽然后来刘备入川打了三年,但当时诸葛亮尚未展现出军事天赋,刘备帐下包括其本人在军事才能方面无一能与周瑜相比,因此若是周瑜统兵入川,花的时间会更少亦未可知。

这一计划倘若实现,不仅有了对抗曹操的资本,同时也能彻底锁死刘备未来的发展空间,使其只能局促于江南一隅,到时候除了做江东的附庸别无选择。

总之,周瑜的计划从军事角度来看有可能实现,但难度较大,因为有两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必须在两年内拿下益州,并且孙权要在这期间顶住曹操在东线的攻势。

不过这一颇具进取性的计划还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周瑜得令后立刻返回江陵,打算为战争做准备。

然而就在回程的路上,或许是因为多年的操劳,又或许是因为一年前的箭伤尚未痊愈,总之他的身体先支撑不住了。

得知自己命在旦夕,周瑜一边感叹天不假年,一边用最后的精力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对后事做了安排。

他着重提出,曹操仍是最大威胁,但刘备也不可轻视,荆州局面复杂,需要一名良将镇抚,而最佳人选就是鲁肃。

之前鲁肃在软禁刘备一事上和周瑜有不同意见,但周瑜依然推荐了他,这不光是因为他和鲁肃关系好,更因为鲁肃是最合适的。

鲁肃不光才干出众,而且他对刘备那种比较温和的态度,适合未来局势的发展。

周瑜非常清楚,攻取益州一事只能由他亲自完成,而且还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旁人则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西征计划在他去世后就只能被迫搁浅了,周瑜在遗书中对继续践行此事只字未提,说明他已经放弃了。

此时他希望的,就是鲁肃可以巩固住东吴在荆州现有的利益,这和当初孙策去世前嘱托孙权保据江东,慎勿北渡是一样的。一个进取风格的统帅,若无能与自己比肩的继任者,都会做出保守的选择。

临终前,周瑜回忆起年少时于寿春初见孙策时的场景,从二人相识相交到并肩作战,打下了江东偌大的基业。

自己年少成名,又建立了不世奇功,而为之奋斗的江东政权也步入正轨,此生已然无憾。

如今,可以放心追随兄长而去了。

建安十五年,一代英杰周瑜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周瑜去世后极尽哀荣,孙权身着素服为他哀悼,又亲自去芜湖迎接他的灵柩。

周瑜燃烧自己为东吴奋斗一生,这些荣誉都是他应得的。

他的战功足以彪炳史册,英年早逝亦令人痛惜,而他的战略眼光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孙权称其为王佐之才并无过誉。甚至孙权在多年后登基称帝时,仍不忘周瑜的功绩。

周瑜的时代谢幕了,江东的发展历程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作为周瑜指定的继任者,鲁肃又将如何处理同刘备的关系呢?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6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荆州   益州   江陵   太守   东吴   襄阳   建安   目的   所部   合肥   长江   长沙   联军   兵力   局势   无力   计划   周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