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北马回归是国内路跑产业复苏的起点,是否为时尚早?

等待了1099天,消失三年的北马终于在北京深秋的清晨鸣枪开跑,更为振奋人心的是,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无数关于国内路跑产业复苏的憧憬与迹象。


三年没跑了,北马这次回归,还是熟悉的味道。我想,从此刻起中国路跑产业也一定会复苏的。

一位刚刚参加完北京马拉松的跑者向【互联网+体育】说道。


11月6日早上5点,陆续有不少身着运动服和跑鞋的比赛报名者,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附近,静候入场。一小时过后,广场起跑点处正在安检和热身的人群,粗略估计已多达万名。尽管北京深秋清晨的气温仅有四五度左右,但仍然可以透过这些跑者的双眼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兴奋。


上午7点半,2022贝壳北京马拉松比赛在天安门广场准时鸣枪开跑,两万名跑者伴着高昂的情绪向奥林匹克景观大道进发,他们用脚步和汗水诠释着坚持不懈、挑战自我、执着追求的体育精神,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一路经过诸多北京城市地标后,最终他们完成了这场已经等待了三年之久的42.195公里的奔跑。



对于北马的举办者也好,参与者也罢,所有身处体育行业的人都无比清楚,在现如今疫情大环境的影响下,想要顺利举办一场万人参与的线下赛事有多困难。但是好在今年的北马挺住了,国际路跑的金标赛事于此刻启程,不仅为寒冬带来了温暖与活力,也让更多的体育从业者,在至暗时刻看到了产业复苏的希望。


1

已入不惑之年的“路跑老大哥”


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以此来形容人在经历了世事变迁,扛过了半生风雨后,就有了对是非的判断力,不被万象所迷,不被虚言所惑。正如北京马拉松赛,它无疑是中国路跑赛事中的“老大哥”,在它前四十年的征途之中虽经历过各种挑战,而迈入不惑之年它亦能坚定地鸣枪起跑。


算上2020和2021因疫情未能如期开跑的两年,北京马拉松已经伴随北京市民乃至全国人民走过了41个年头。从1981年开创中国城市马拉松先河,到1998年率先向社会大众开放,再到如今打响中国路跑回归的重要一枪,41岁的北马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马拉松比赛,它更像是国内路跑赛事的标杆和信仰。



1981年9月27日,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为改革开放初的中国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点燃了全民健身的运动激情。本届赛事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


该项赛事伊始,因为受规模和影响所限,水平并不算很高。直到1984年,才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选手前来报名,北马的赛事水平也就此稳步走高。


1986年,日本选手儿玉泰介和何藤日光在第六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双双跑出2小时08分以内的世界一流成绩,其中前者以2小时07分35秒的成绩夺得冠军的同时,也将这个成绩留在了北京马拉松男子项目的记录簿上。


为了贯彻全民运动的发展理念,以及发挥体育赛事的社会价值,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从1998年第十八届赛事开始,逐渐向社会大众开放。同年,该项赛事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752名选手参赛,其中不乏半专业或业余的跑者,而赛事在原先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为业余跑步爱好者所考虑的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以及迷你马拉松等赛事。


随着赛事不断发展,比赛模式在后续几届里得到更新而变得更加丰富,扩充到了12项,而其面向社会群体也更加广泛,其中包含更富趣味的5公里跑,以及为残障人士设计的轮椅马拉松和轮椅半程马拉松等。


经历了20世纪末的顺利发展期,北京国际马拉松在进入21世纪后在国内外名声大振,世界各地愈来愈多的跑步爱好者前来北京,参与这项每年举办的路跑金标赛事中,而后每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参赛人数也都以万来计算。


不过,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增加。例如,2004和2005年连续两年北马赛事都出现了选手猝死事件,后者更是出现了肯尼亚运动员“抄近道”少跑800米夺冠的意外状况。


多重意外所导致的经济赔偿,受到了赛事主办方的高度重视,为防止猝死等风险情况再次出现,北京国际马拉松组委会专门设立了医疗救护委员会,并且增加了急救车辆,还在发给所有参赛者的手册中着重介绍了有关马拉松的常识,以提醒那些有可能出现危险的参赛者。此外,组织者还对比赛线路做出调整,并在路线上每隔100米安排一位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服务。



对比如今的“四十不惑”,2010年的“三十而立”对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0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正式交由中国田径协会与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中奥路跑体育管理有限公司”独家运营。为与国际接轨,中奥路跑将赛事更名为“北京马拉松”,这也是他们为进一步提升北马的赛事品质和品牌价值,对赛事识别体系进行的全新改造,力求以全新的面貌为广大马拉松运动爱好者奉献马拉松的饕餮盛宴。


中奥路跑接棒北京马拉松后,另一大改变是在推动赛事品牌影响力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改变了过去赛事的赞助合作形式,而利用阿迪达斯的大量门店和赛前博览会的形式,售卖赛事授权商品。


此外,中奥路跑还对北京马拉松赛的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了开发与经营,例如增加冠名赞助商、主要供应商与赞助商、合作伙伴、电视转播权、媒体合作伙伴、赛事广告等项目的合作,以及开发赛事衍生品,如赛会的会徽、会标、纪念品、吉祥物等相关产品。


因此,往后每届北马几乎都有国内外知名企业Logo和植入,出现在赛会的各类产品以及电视转播画面之中。近十年与北马合作过的品牌包括了全日空、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斯沃琪、丰田、三星、北京现代、农夫山泉等,它们的参与也向人们展示了北京马拉松赛极大的市场和商业价值。据了解,2013年北京马拉松赛单日营收接近3000万元,是国内马拉松赛事收入最高的一次,而其中大部分收入就来源于这些赞助商。



不光是组织体系的完善、办赛水平的提高、赛事包容性的增强和品牌价值的凸显,中奥路跑引领的北马在往后还有更多写在功名簿上的成绩,赛事对体育产业及社会所带来的贡献也在一步步深化。


比如,2011年,赛事针对13周岁以下儿童参赛特别设计了家庭跑环节,并首次将“为慈善而跑”的新运营模式引入中国,像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13家机构参与到北马“为慈善而跑”的公益活动中,为北马注入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精神内涵。


2013年,第三十三届北京马拉松赛秉承继续深化与创新运营模式的思路,推出“为公益而跑”、“企业体验计划”和“健达亲子跑”等各具特色的项目和参与形式,这也使北京马拉松与社会事业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


2019年第39届北京马拉松赛,是新冠疫情前的最后一届比赛。本届比赛的主旨则更偏向注重选手的服务体验,并加强了人文关怀,在赛事开展期间组织者也为赛事加入了多项弘扬正能量、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赛事配套活动。


本届北马则在起跑仪式上增设56个民族代表与全场3万名选手共唱国歌等环节,同时在比赛沿途设置多个以“礼赞70周年”为主题的加油站。此外,中央电视台对赛事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在直播中插播城市先进人物故事短片以及70周年城市发展历程片,全面展现北京的城市人文形象。



在历经整整40年的风雨洗礼后,北京马拉松成功当选由人民体育与人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TOP100”的国内最佳马拉松赛事。可以说,这份荣誉于北京马拉松的发展而言固然重要,但北马其实在国内众多跑者心中早已是No.1的存在,甚至有更多人愿意称之为“国马”。


2

惨淡的国内路跑产业

与复跑的北京马拉松


从2019年12月至今,疫情席卷全球的三年多时间,做实体经济的在这段时间内可谓哀鸿遍野,而疫情对体育行业,尤其是线下赛事所带来的冲击,同样不小。


以线下路跑赛事为例就不难看出问题的严重。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全国共有1828场马拉松赛事举办,整个中国马拉松产业正值火热状态,而在疫情初次爆发后到官方定义的第40届北京马拉松开跑期间,无数赛事被迫无限延期、取消、停办,许多城市的马拉松和路跑赛都在此期间无声地消失,甚至最知名且历史最悠久的北京马拉松也因此宣布取消2020和2021这两年的比赛,国内路跑产业更是在这年复一年的绝望等待中逐渐失去活力。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35场国际标牌马拉松赛事有15场正常举办,20场取消或延期。其中,白金赛事举办1场;金标赛事举办6场;银标赛事举办3场;铜标赛事举办5场。正常举办的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衡水湖马拉松、太原马拉松、广州马拉松等15场国际标牌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同比2019年,锐减22.17万,仅有15.23万人。



由此看来,今年北京马拉松的复跑,的确可以让很多人看到希望。但作为国内马拉松赛事标杆的北马如今成功重启,是否就意味着国内路跑产业即将全面复苏呢?或许这种说法还为时尚早,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据【互联网+体育】了解,与北京马拉松同时宣布复跑,且均在11月5日至6日档期内开跑的全国各项马拉松赛事共有20余场,但最终只有北京马拉松、重庆长嘉汇半程马拉松、杭州建德马拉松、铜仁梵净山马拉松和江西永修半程马拉松这5项赛事成功如期举行,其余十几场赛事仍然被标记了延期或取消。


随着各地出现了零星疫情,这些马拉松赛事或干脆将比赛推迟至2023年再举办,又或宣布改为线上办赛。此外,西安马拉松、青岛马拉松等多项原计划在11月份后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也已宣布延期。


正如我们看到的,今年北马的主办方若不是有着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胸有成竹的办赛方案,他们也很难选择在此时“顶风作案”,这里的风无疑指的是疫情所带来的风险。


北京疫情在过去几个月始终都没有真正做到病例完全清零,尤其是进入11月后更是出现了反扑的势头,社会层面的病例一直在增加。据公开报道显示,今年北京马拉松开赛前一天,北京共有49例疫情感染者,其中43例为本土确诊,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在这个情景下,北马还能如期举办,至少很多城市与地方是不敢想象的。



不过客观而言,北京马拉松的成功举办确实意味良多。它是自北京冬奥会之后首都举办的又一项大型体育赛事,有两万名选手参与。这无疑对首都的疫情防控提出了至高要求,而它的最终成功不仅展示了首都长期疫情防控的成效,而且有望为国内其它路跑赛事探索出一套精准防控的办赛模式。


本届北京马拉松为确保赛事能安全举办,特向报名者提出了堪称史上最严的要求。例如大众选手仅限北京常住人口报名(必须持有北京户口或者居住证);参赛选手需具备2019年及之后的全马或半马参赛记录,并达成相应成绩;所有参与者需满足官网所列的10条涉及疫情防控方面的参赛要求,其中包含了疫苗、核酸、弹窗等多种规定。


政策虽然严苛,但这些也都是对大赛能顺利进行的保障。人们都说看政策先看首都,北京能够利用这套方案顺利举办马拉松赛事,那么国内其他城市皆可照搬北马的办赛模式,例如将在11月27日鸣枪的上海马拉松,也借鉴了北马的报名方式,对今年上马的参赛者做出了条件上的限制。


如此看来,马拉松和其他路跑赛事如果用上述办法开展,的确有了在国内遍地开花的迹象。



此外,比起北马回归带给产业复苏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它重新唤醒了国家、城市以及人民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追求。


在如今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的北马和年初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交相辉映,而这两项今年首都唯二举办的重要体育交流活动也一起在向全世界传递着鲜明的信号。这正如《跑者世界》总编辑、《马拉松大时代》作者张路平在对北京马拉松的一段评价中所提到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一个人,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体育都是重要的精神力量之源。”


如果我们坚定信念,将这场马拉松继续跑下去,就一定能在不久后的某天,看到至暗时刻中那道最温暖的光。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转载请获得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三星   为时尚早   疫情   马拉松   北京   中国   赛事   选手   起点   马拉松赛   产业   体育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