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向孩子哭穷,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璇子(富书专栏作者)


前不久曾看到一个让人心酸的视频:


一对父女来吃肯德基,爸爸对6岁的女儿说:你吃这一顿饭,是我辛苦一天挣下来的工资。


小女孩默默低下了头,从此越来越懂事。


8岁时,她在橱窗前看到了芭比娃娃,心里想:我很想要,可爸爸妈妈赚钱太辛苦了,我要懂事一点。


18岁那年,她想学艺术专业,可想起父母说过,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才是铁饭碗,所以她说服自己:别让爸爸妈妈为难了,选择他们喜欢的专业吧。


26岁,她交了男朋友,对方总是提出很过分的要求,她内心是抗拒的,但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我拒绝了他,他会不会很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了过度为别人着想,凡事委曲求全,也要让对方满意,她不敢拒绝,没有主见,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穷,从来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父母无穷无尽地哭穷,才是让孩子无限匮乏和自责的原因。


哭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


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


家长总是哭穷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真相:


最大的问题是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偏激。

类似的回答还有很多。


原来,哭穷式教育,无形中伤害了一大批孩子。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锚定效应”。即人容易受最初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将认识和心态深深固定在某处,难以改变。


父母就是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把锚,哭穷,就是抛下自卑短视的锚。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配感植入内心,他们自卑、懦弱、敏感、拧巴,无论以后成为怎样的人,都很难改变这种自我认知。


这种自卑的心理一旦发芽,就会深深埋在孩子心底,甚至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治愈。



网友@洋洋 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我从小是在“哭穷式教育”中长大的。


我爸妈对我哭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极力否定和谴责我对物质的欲望,他们嘴里的高频语句是:


“看到什么都想买,爸妈赚钱那么辛苦,怎么这么不懂事?”


“为了给你读书,你知道我们赚钱有多辛苦吗?”


“不要跟人家比,他们家什么条件,我们什么条件?”


这种话经过无限次循环,反复念叨之后,像病毒一样在我的心里扎根繁殖,我无时无刻都会觉得:


自卑、没用、我很差、我不值得、我配不上......


我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欲望和要求,青春期的衣柜里除了校服,就是每到过年才会添置的一两件棉袄。


那时我不知道什么叫自我价值感,会对周围所有的人慎小慎微,极力讨好,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那种对物质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仍然像潜藏在灵魂深处的黑洞,无法消解、避之不及。



就像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访谈中所说:


如果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多么悲哀却无奈的现实:


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真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


还记得反腐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个贪了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却住着破房子,吃着炸酱面的贪官赵德汉吗?


他别墅里的现金,堆满了冰箱和床铺,却依旧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着土气便宜的衣服,骑着电动车出行,甚至连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他都会吃掉。


尽管人前显贵,名利双收,但从小物质的匮乏,让他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也难怪他在赃款被查封时会说:


“我一分钱都没花!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赵汉德的案例告诉我们:


真正让我们一无所有的不是贫穷,而是心穷。


毕竟,人穷穷一阵,心穷穷一生。


用爱滋养,

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有人说,自卑和匮乏感是穷人家庭无法摆脱的宿命。


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孩子的内心是富足或贫瘠,与父母的经济能力关系并不大,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和教育。


出生于农村的网友@小洁 ,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洁家是贫困户,父母靠收废品为生,这是小洁从小就知道的事情。


小洁的父母告诉她,虽然他们家并不富有,但不必为此觉得丢人,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满足的,家里人都会尽量满足她。


衣服不是新的,但一定熨得平平整整;鞋子也不是新的,但每次都擦得锃亮。



小洁读完初中后,弟弟也要读小学了,家里交不起学费,得和外人借。


小洁的姑姑们都劝她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可小洁的爸爸却执意让小洁继续读书,只因为小洁想读书。


他给小洁淘了个二手书包,洗得干干净净,又给她用熨斗烫了一身新衣服,告诉她:


“供你读书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好好读书是你的义务,不要觉得自己有愧疚感,虽然现在我们家比较困难,但你要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


爸爸妈妈会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考上大学,以后去大城市工作,见识外面的精彩世界,你就会知道,外面的机会其实比你见到的多多了。”


小洁读大学后,贫富差距越发明显,但她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地外出兼职做家教,补贴自己在学校的费用。


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自卑,反而非常阳光自信。


因为她知道,贫穷已经是既定事实,抱怨没有用,只有好好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可见,孩子的富足感,从来不是用金钱堆积出来的,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丰盈,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还记得《奇葩说》里学识丰富、思维敏捷的哈佛学霸詹青云吗?


其实,她的出身并不好,甚至早已“输”在了起跑线。



詹青云来自贵州山区,父母都是普通员工,她读过只有两个老师的学校,操场还有同学放的牛。


可即便是这样清贫的条件,詹青云毅然放弃北大的保送资格,决定贷款100万元念哈佛!


这样的格局和气魄得益于她有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爱心的父亲。她曾回忆自己的童年:


别人有的玩具,父亲一个都不少她,还要卖家具给她置办赛道。


我相信,詹青云得到的不仅是玩具,更是满足、爱与自信。


难怪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评价:她贫,但是不穷。



你看,即使家庭经济拮据又怎么样,仍然可以用爱滋养孩子,让他们贫瘠的土壤中也能开出最美的花。


大方地告诉孩子:


穷并不可耻,不必为此自卑,钱确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具备赚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不哭穷的父母,

都在这样给孩子树立金钱意识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好的教育不是哭穷,也不是装穷,而是通过适当的教育,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和自我成就的价值。”


比起一味地向孩子哭穷,我们在给孩子树立金钱意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这几点:


1、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鼓励他用自己双手挣钱


面对孩子的需求时,我们要坦诚地回应他,无需卖惨,更不要夸大。


在能力范围内的,尽量满足他;超出能力范围无法承受的,也要让他明白,并不是自己不配,而是暂时的条件有限,需要变得更加优秀才能拥有。


让他知道,金钱是父母的劳动所得,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告诉孩子,眼下的生活都是暂时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自己去努力。


好东西谁都想要,但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2、别用牺牲感“绑架”孩子


黄执中曾说:


“不情愿地付出,会产生牺牲感,就像是水坝里的水,日复一日地高涨,但总有泄洪的一天。而这只有用一辈子的内疚,才能兑现干净。”


爱哭穷的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要是不是你,我们至于这样吗?

你不努力读书不努力赚钱,对得起我们吗?


自我牺牲感往往很容易让父母产生“我很合格”、“我很伟大”的错觉,而这种自带委屈性质的牺牲,往往都变成了“绑架”孩子的筹码,使孩子服从于自己,产生愧疚。


父母“委屈”,孩子“憋屈”。这,恰恰是亲子关系中最危险的部分。



3、多给孩子精神上的富足,用爱去滋养他


黄磊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被问到关于“孩子要怎么养”的问题,他说出了自己的育儿观: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别铺张浪费。


我们家没有富养也没有穷养,该吃饭就让她吃饱,该上学就上学,也没有刻意过于严厉,也不会去纵容,用爱去养吧。”


正所谓穷养富养,不如用爱来养。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最温润的滋养。


当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爱、陪伴与尊重,唤醒他内在的动力与勇气,孩子内心就会很富足。


他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只要心不穷,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回到开篇的问题,当我的孩子问起:“妈妈,我们吃的这顿饭是不是很贵?”


我会蹲下来,郑重其事地告诉她:


“咱们吃的这顿饭,是爸爸妈妈辛苦挣下来的工资,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心享受地吃,吃完了才有动力呀。


你努力地学习,爸爸妈妈努力地工作,我们将来一起努力赚钱,才可以创造更好的生活。”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想让孩子内心充实,精神富足,就要用爱去教育他,用行动去影响他。


告诉孩子:做你喜欢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是比成为一个有钱人更快乐的事。

作者简介:璇子,富书专栏作者,不断行走、绽放的93后宝妈,用文字记录爱、喜悦与平和,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孩子   都会   富足   匮乏   自卑   内心   爸爸   父母   答案   努力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