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艺绘丰收」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济南11月12日消息(记者唐磊 刘博伦)走进长清区归德街道德汇家庭农场,随处可见装满了玉米的网状笼子,众多麻雀叽叽喳喳,在网格中不断进进出出,“粮食丰收了,鸟儿就多了。”农场负责人张有国告诉记者。

张有国承包的农田及丰收的玉米(央广网记者唐磊 摄)

记者见到张有国时,他正开着车从田里赶回来,汽车后备厢上面盖了厚厚一层泥土,身上的衣服也有多处泥点。如今的张有国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今年收获了近660万斤玉米。

“种粮大户”张有国(央广网记者唐磊 摄)

“我现在一亩地(双季)能多收获200斤,3000亩地就能多收60万斤,如果按照1.3元/斤的价格计算,相当于多挣了80万元。”聊到农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张有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中增产增收的关键就是高标准农田。

丰收的玉米撑破了笼子(央广网记者唐磊 摄)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们的用处很大。”张有国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田地里阡陌纵横,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铺设了PPC输水管道,实现了“节水、节电、节地、省工、省钱”的目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井搬到了地头上,每间隔50米就设一个出水口,如今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路好走,产量得到很大提升。”

丰收一景(央广网记者唐磊 摄)

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标准化管理、精耕细作也是张有国的“法宝”,“我的机械都是比较先进的,有导航系统、无人驾驶系统,在系统里面标出位置就不用管了。”机械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了人力成本,如今张有国承包的3000亩地,即使在农忙时节也只需要20至30人,农闲时期则只需要5至6人。

张有国翻动晾晒的玉米(央广网记者唐磊 摄)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4.5万亩。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力提升。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0至200斤(双季),高效节水工程可节水3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农田   济南市   出水口   精耕细作   农闲   农艺   阡陌   笼子   农场   生产能力   玉米   粮食   很大   记者   能力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