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远去的山(散文)/李同雁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哦,那远去的山(散文)

公元2011年金秋时节,一个偶然的机会,驱车由熊岳向东而行,恰巧路过盖县陈屯乡和平村,这里是我40年前插队的地方,所以才有了这次探望的经历。
   顺路前行,以往的景象荡然无存,低矮潮湿的茅草房变成了清一色的大瓦房。秋花散发着沁人的馨香,夹着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觉。鸡、鸭、鹅拍打着翅膀与鸟虫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啊!好一派农家乐的画面呀!
   我下车好奇地走进一农户的院内,硕大的院落栽了五六架葡萄,葡萄秧上挂满了葡萄,大的一串足有五六斤,饱满的葡萄粒红绿相间,红的像玛瑙,绿的像宝石,看一眼让你垂涎三尺。再看院角还停放着一辆四轮拖拉机,一只小花狗通人气的摇着尾巴围着我们。
   这时,一对中年夫妇走了出来,彼此相互介绍后好像依稀记得。他们客气的把我们让到屋里。夫妻俩争着说:“现在的庄户可不比从前了,温饱已不是问题了,现在吃饭也讲究起营养学了,不少小青年也讲究起穿名牌了。”说着,男主人指了指前院说:“不记得了吧?那里过去就是你们的青年点啊!”经他一说我才变过向来,哦,原来这家就是当年青年点后院经常揭不开锅的老吴家吗。那时,揭不开锅的何止他们家呢。
   我径直走到青年点门前伫立许久,思绪一下回到了从前……那是71年的冬天,我们这些热血青年背着行囊,随着那车水马龙,安营扎寨于望儿山脚下的和平村。那天就在这里,我们接受了锣鼓喧天和震耳欲聋般口号的欢迎。村民们像赶集一样向这里涌来,我观察着人群,一些老者,穿着露着棉絮的破棉袄,腰里扎着草绳或麻绳,俩手插在袖子里,都一个姿势弓着背;一群孩子像过年一样嬉笑打闹着,有的死裆裤变成了活裆裤,那脸,好像生下来都没洗过,两个袖子是天然的手帕,他们不时的擦着鼻涕,袖子已泛起了亮光。还有一些青年男女,他们大多穿着发白的军装,这就是老知青。他们把我们让进了食堂,除了几名村干部,其他都被挡在了门外,即使这样,一群孩子还在抢着有利地形爬窗向里张望。
   食堂桌上摆着两大盆大米饭,两盆菜,分别是干豆腐,白菜炖豆腐,里面依稀几块肉片。有人刚发话,呼啦一下,大家涌向饭盆和菜盆,那时也顾不上斯文了都抢着盛饭盛菜,顷刻间,好似风卷残云,四个盆都见了底。
   此后,我时常盼望着那顿每餐,但,那美餐几乎再没光顾与我们。第二天,那餐桌便被高粱米咸萝卜条占据了。于是有人触景生情编出了“一盏油灯照泥墙,生活如此凄凉,回城路上遥遥在望,前途在何方……”这歌今后成了大家发泄苦闷的久唱不衰的点歌,一直陪着我们走过那迷茫的,艰辛的,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
   “滴滴……”汽车的鸣笛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怀着沉重的心情,隔窗相望,那渐渐远去的山,我突然感觉到了有些不舍,我想说,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告诉下代人,如何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

供稿作者:李同雁,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高粱米   营口   揭不开锅   袖子   食堂   豆腐   讲究   散文   葡萄   思绪   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