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1月9日 · 都昌的鹤舍古村

2016年11月9日,鹤舍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示名单。

地点:

都昌县

类别:

文化旅游

鹤舍古村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2016 年 11 月 9 日,住建部官网发布消息,对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据悉,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 1602 个村落,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 2015 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而拟定的。

12 月 9 日,住建部公布了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九江修水县黄沙镇岭斜村箔竹自然村、修水县黄沙镇下高丽村内石陂自然村、都昌县苏山乡鹤舍村和彭泽县浩山乡岚陵村入选本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本篇改写自笔者在 2015 年发布的《浔游记 · 都昌游记》。7 年前写过两个系列九江游记,包括《都昌游记》三篇和《修水游记》四篇,当时感觉还不错。

本月查找事件时看到了鹤舍的这一则新闻,就想把过去的游记翻出来充个数。用游记形式而不是挖掘史料,也是因为包括鹤舍古村在内的大多数古村落,并没有太值得写的历史故事。

古村落能够得以保留,无他,唯贫困尔。只有穷乡僻壤之地,才只能守着自家老房子。江西省有几百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九江密度最低,因为当年赣北经济发达,出去打工挣钱的人更多,谁家有钱不盖新洋房,旧房子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就说到这儿,以下是修订后鹤舍古村游记。照片都是 7 年前的,不知现在的鹤舍是什么模样了。7 年前的照片,也算是历史吧。


那一年在都昌县城游历后,向朋友打听本县是否还有古迹,朋友向我推荐一座古村落,名叫鹤舍,据说还保留着不少老房子,朋友向我确保不是翻新的。在九江这么多年,老房子见过些,多是单独一两栋,少有品质高的,更不用说连片的。将信将疑中,还是决定独自驾车前往。

鹤舍村隶属于都昌县的苏山乡,从九景高速的蔡岭下来后向都昌县城行驶,在徐埠镇转向多宝乡方向,到了拐向苏山乡的三岔路口,就到了鹤舍村。

说起来容易,但若没有都昌朋友的指点,我还真不一定找得到。或许鹤舍村的名字是为旅游目的重新启用的,它并非行政区划的地名,我用了两个导航软件,结果要么找不到,要么指向了安徽。再查政府网站对鹤舍村的介绍,仍不知道在哪儿。都昌县的旅游宣传真有点问题。

苏山乡路口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去鹤舍村的路上,但见沿途都是低矮的丘陵、稻田和钢筋水泥的新式小楼,见不到一栋老宅子。到了这一块不留意都看不清“鹤舍”二字石块前停下来,我有点迷惑,请注意石头和字体的颜色搭配,显然它摆在这里是为了测色盲用的。这是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镇,我怀疑自己白跑了一趟。

没想到,转过马路旁这一排洋房,背后就是古村。当这一片老房子骤然出现在眼前时,令人倍感惊奇。

九江竟然还有这种地方?很明显,铺了大理石的村前广场是新的,这些老房子也有近期维护的痕迹,但绝非翻新作伪,看得出是清末到民国的建筑,而且还是殷实人家的宅屋。据都昌官网上的介绍,村子兴盛于清代中叶,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

村前广场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大致看,村子的布局有些讲究,连片的房屋呈曲尺形,前面一口池塘,有溪流绕村而过,背后是连绵的丘陵。大约也只有同姓一族才能有这样的规划。

鹤舍的民宅都是砖木结构,初看与徽派建筑相仿,青砖、灰瓦,马头墙,再观察后发现明显的差别有两个,其一徽派建筑是外墙刮粉,而这里的墙砖则裸露在外。赣派建筑大都是这样。

村前池塘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鹤舍民宅的特殊之处在门罩,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门头”。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域民宅的门罩并不太讲究,功能就是挡雨,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婺源、黟县为代表的徽派建筑是很特别的,在房屋外观上投入重金的是门罩,多用砖雕,精美繁缛之极。

鹤舍的门罩是木质的,架在两个石台之上,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定有很多讲究。可惜的是,它们多已朽坏、脱落,只有极个别还相对完好。更完整的都是新做的,看起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保存相对完好的门罩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如此精雕细琢的门罩必有寓意,用容易腐朽的木头做这种挡雨的东西,即使上面有瓦片挡护,寿命也不会很长。这是为什么呢?不解。

鹤舍村里还保留着家族的祠堂,不大,但算得上完整。祠堂按标准格局建造,前后天井,内堂的二层还放着几只厚实的棺材。看木板墙上面张贴的纸张,这也是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将祭祖、家族管理、事务管理统一本是中国南方村民自治的传统。

家族祠堂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祠堂的内间,供奉的牌位正中挂着袁家始祖的画像,看头冠应当是宋代的。不过,我觉得这种充满现代绘画风格的彩色打印制品还是不用为好。换了我,绝不会祭拜一张根本就是不靠谱的祖先画像。

来之前都昌的朋友向我介绍说,鹤舍村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清末到民国一度繁盛。这个重视教育的村子培养出来的弟子有做瓷器商人的、有当省议员的、有留日的、有上黄埔军校的,做军官的多达十几位,全是国民党,简直是地富反坏右一应俱全,红军、新四军通通地没有,真不知道这些黑五类的后代在土改和文革期间是怎么挺过来的。

祠堂内的天井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我猜测,这也许就是鹤舍古村能够存活并值得观赏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这里没出过有钱有势的祖上,也就是一堆泥胚房子。如果后代不是因为社会地位、人丁衰落、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彻底落魄,这些房子早就被拆掉了,盖成了毫无特色但更宽敞舒适的小洋楼。所有现今得以存活且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都是这样。

一群村民在池塘边的老宅前聊天,见我在门口探头探脑,就很客气地让我进去看。

房屋内部的构成与徽派建筑几无差别,进门是天井和正堂,两侧是厢房,背后是厨房。在天井周围的门窗、梁柱上有着与徽派建筑相仿的装饰性木雕,多为花草、鸟兽类,精美度略逊于徽州。

老宅内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鹤舍村的老宅有几间已经垮塌、废弃,还住人的房屋,主人也就任其朽坏,并没有对室内做出保护和修复。还是钱的问题。

现在,都昌县试图将这里打造成为旅游景点,修复了部分房屋的外观,除了门罩,还为池塘围上了石质栏杆,显得不太协调。我到的时候,村口正在铺路,做出一架崭新的大理石门楼,旁边墙上贴着旅游开发的中长期规划。

祠堂门槛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总体上来说,鹤舍古村还是个挺不错的地方,规模不大,老宅只有 20 栋左右,但存留得挺好,颇有些档次的老屋子连成了片,这规模和气势已经超过了九江绝大多数古村。徜徉在绿水青山环抱的古村小巷中,那种宁静感和历史感让人觉得很舒适。走入一间被废弃的院落,想想这里曾经生活过很多代人,生老病死,兴衰荣辱,就如这过火后的木门和门前的青草,老旧的终将消亡,新的生命依然旺盛蓬勃。

来鹤舍一游,挺值得。

废弃的宅院大门 笔者摄于2015年4月

补记:本篇提到的鹤舍村的木质门罩,七年前笔者看到时还不能理解,这两年研究九江传统文化,看了不少九江百年前的老照片,才发现这种精雕细琢的木质门罩,当年在九江城内随处可见。但现在的九江已经没有了,鹤舍还有。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都昌   都昌县   山乡   天井   祠堂   村落   中国传统   笔者   游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