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记 作者:梁红

秋日游记


梁红

那年金秋时节,有幸乘车旅行在晋南大地,赴盐池赏落日余晖,观黄河铁牛护中条大地民安,瞻仰关帝爷故居千古牌坊。秋风送爽大雁南翔,一路南下,游哉悠哉!


普救寺


文革后期在学校等待分配工作的闲瑕之时,从同学手中借到一本没有封面的鲁迅先生校阅过的残破竖版书,其他的文章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会真记》,后来知道也是《莺莺传》(作者一一唐 元稹)。

莺莺乃崔相国之千金,貌美若天人。张君瑞在普救寺与其相遇惊其美艳,千方百计将其以身相许,却赴长安后始乱终弃。

历朝有些文人多喜青楼,没钱的也要打打茶围吃吃花酒,有几个臭钱便住在妓院,直到将银子花完走人。小有王金龙与苏三,大到宋徽宗和李师师。

文章中张君端便是元禛。元稹把莺莺这候府千金当作青楼女子,将自己的艳遇和卑劣的行径写就了小说,并且为自己对莺莺旳始乱终弃找了个理由一一美女是妖孽是祸水。

然而历代有正义感的文人却盛赞莺莺冲破礼教禁固,大胆追求爱情的壮举。以莺莺居住的梨花院西厢为题,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写就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剧本,其中以(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受历代文人所推崇。剧情将张君瑞的始乱终弃改为考取了功名,衣锦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本语句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表情细腻是至今最流行最受民间喜欢的版本。

中国自玄奘西域取经之后,中国千百年来建立不知有多少寺庙,我也曾朝拜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等名山名寺,但是多少年来心心念念总想到普救寺凭吊莺莺塔,看看梨花院子里的西厢房。

有幸来到普救寺,寺庙坐北朝南,曾于1987年修葺后分前院后院。前院门口有赵朴初先生拙朴庄重的楷书《普救寺》。拾级而上进入后院。殿堂庙宇金壁辉煌,庄严肃穆,周围古木森森,遮天蔽日,香烟缭绕,丝丝缕缕的烟霞笼罩着整个寺院。

静谧的梨香院东墙角处有当年张生因莺莺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句,而逾墙踩掉的砖头。西厢拜月的香炉里袅袅的细烟飘散在寺庙的上空,缭绕在千年的古树丛里。阵阵清脆的木魚声敲打着秋日的静寂,阳光如千万条金线透过如冠的树隙射向寺院,星星点点的将甬道缀成如花的光斑。

寺中的舍利塔为十三层砖砌塔,挺拔秀丽。不知何时何人将其改称“莺莺塔”,只见它靜静地耸立在万绿丛中,显得孑孓茕立,形影相吊,默默地承受着难以言表的尴尬往事。是这座寺院毁了莺莺,秀丽的古塔就是这一千古悲剧的见证。也将这唐代大才子元稹的始乱终弃、文过饰非的卑劣行径永远地钉在这座塔上。


鹳雀楼


登鹳雀楼,人们说应该先登上五层观赏后再上六层去极目远眺!站在顶楼观望,波澜壮阔的黄河之水从天边奔腾而来,我们的母亲河恰似一条巨龙游曳在秋日的晋南大地。现在的鹳雀楼重建于1997年,远离了黄河,所以看不到黄河咆哮跌岩的雄姿,只能想像她流经晋南平原时变得宽阔而舒缓,温柔而沉静。金子般的稻黍浪涌千重,诱人的瓜果香飘四野。这万顷沃土就是三晋富绕美丽的米粮川。莾莽苍苍的中条山层峦叠嶂巍然耸立,犹如千万壮士守护着父母之乡,愰惚中仿佛天空飘荡着震撼的吼声和敲击刀枪剑戟的铿锵声。一层淡淡的兰色雾岚淡淡的缭绕在山水之间,将中条山装裱成了壮丽的巨幅水墨丹青。站在这天地浑然一体的画屏前,才领略到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运城在古代被称为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数千年来,这里以耕读传世而闻名遐迩。诞生在这片士地上的文臣武将、才子佳人数不胜数,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柳宗元、王维、王勃、关羽、裴度、廉颇、司马光……演译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名云千古,彪炳史册。

黄河从壶口奔腾咆哮之后一泻千里……渐趋平缓,正像那首歌里唱的“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稻花儿香”。

浏览了晋南米粮川后一路南下,在西安如梦如幻的《大唐芙蓉园》留恋忘返。夜晚的湖边,亭台楼阁在灯光的折射下,如海市蜃楼令人目不暇接。可惜的是没有身着唐装的楊贵妃!

第二天返回途中从吳堡过黄河拜访吕梁地巨的碛口古镇。


碛口


站在黄河东岸,看河水静静地流淌,听导游委委道来碛口古镇的前世今生。古代碛囗的河床有三十米的跌宕,上游船舶至此已无法再走,也曾炸毁,但终究难以行船,渐渐的碛口便成了一座码头。

内蒙甘肃宁夏,甚至是蒙古俄国等货物由船舶运至这里,由此上岸,装车或马骡或骆驼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在此装船逆行而上。很多商家便在此设铺面或客栈,成就了一条条商铺林立的繁华街道。据说最繁华时店铺竟然有600家左右。目前依稀可見一些店铺的砖调、木调,以及宽展的门面,这林林总总的古色古香的铺面无声地述说着往日车水马龙的胜景。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的商铺赫然驻立其中。看着这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车碾马踏磨损的街面,似乎听到马蹄得得驼铃叮咚的声音在忽明忽暗的马灯昏影中噪杂在小镇的夜空,惊飞了树丛中昏睡的老鸦。

镇外的古道上烟尘滾滾,人声鼎沸日夜兼程。

那个年代有商贾就有保褾,间或有褾行赫然立于各商铺之间,龙纹的褾旗忽喇喇地飘在空中展示着此行的威武和承诺。

逆水行船除借助帆力外,主要凭人力而上。于是小镇上有了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一黄河纤夫。据说由于纤夫走船时多在水中行走,或是在岸边崖畔攀爬,个个是一丝不掛,因而小镇没有女性。老板们家眷或在原籍,或是远些的村里盖房驻家。古镇南面有条季节河,在河对岸有个李家村,那里便是各位老板家眷居住地。古黄河从山西到上游赤身露体行船的汉子皆是苦难的山民。

小镇的北面高处有一黑龙庙可附瞰全镇和奔腾的黄河,并建有戏台,年年祭拜之余唱戏供龙王,以祈祷河道船行平安。古代晋商陆地多走西囗,这里便是水路走碛囗。

碛口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站在黄河岸边观看犹如叠加的楼房,有人称此为小布达拉宫。

如今沿河岸的马路上有骆驼供游人观赏拍照,数不清的饭店热情待客,碛口的人来车往已然与从前大相径庭。

沿着黄河走了一遭后在想,这寺庙楼阁,还有那大同的云岗、华严寺、应县木塔、悬空寺、平遥古城是否算作黄河文化?



梁红,1947年生人。退休后开始写些散文,偶有诗词散曲,均为浮浅之作,文学功底尚浅,将多读书加强修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秋日   米粮川   西厢   河东   黄河   始乱终弃   寺院   寺庙   古镇   文人   游记   作者   梁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