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指挥撤退,没人比得上廖耀湘,可在辽沈战役,新6军被打崩了

廖耀湘 图片来自网络

蒋系将领中,不能说都是蠢材,有些人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比如蒋百里和杨杰,这两位都是战略层面的军事理论家。比如白崇禧和傅宜生,都是战术层面上的军事家。

再比如杜聿明、关麟征、王耀武、廖耀湘、胡琏等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如果在蒋系将领中评出一个新的“五虎将”,这五人应该入选。

如果仅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五个人的指挥特点的话,杜聿明占了“稳”字;关麟征占了“猛”字;王耀武占了“狠”字;廖耀湘占了“变”字;胡琏占了“狡”字。

在这五人中,杜聿明和关麟征毕业于黄埔1期;王耀武毕业于黄埔3期;胡琏毕业于黄埔4期。而廖耀湘,仅毕业于黄埔6期。

在讲究论资排辈的蒋系部队中,以一个黄埔6期的小字辈中的小字辈,竟能在内战中期跻身于非黄埔1期生不能出任的“剿总”副总司令和兵团司令,若说廖耀湘没有军事才能,相信没有人会相信。

其实,在蒋系黄埔生中,能够称得上在战术上有所建树的,还真的没有几个人。而廖耀湘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他发明的“滚筒式”战法,在内战中几乎成为了蒋系部队用来作战的“不二法宝”。

在东北战场、西北战场、华东战场、中原战场都有着“滚筒式”战法不断滚动的影子。

可“滚筒式”战法的创始人廖耀湘,却在东北战场栽在了“滚筒式”战法身上,十余万精锐部队在短短几天内就被打回了原形,廖耀湘深为倚重的新6军也被打崩了。

“滚筒式”战法的由来

所谓“滚筒式”战法,其实就是各部队之间的逐次掩护和战术协同。向前滚,就是进攻;向后滚,就是撤退。

很多人都说,这有什么?平平无奇嘛!

可一张地图,在有的人看来,无非都是开阔地,而在有些人眼里,却是千军万马。

因此,一种看似平常的战法,有的人施展起来平平无奇,而有的人施展起来却如排山倒海。

不然,“滚筒式”战法为何在抗战时期的廖耀湘手中就能以1个师的兵力打得日军3个师团毫无办法,而到了内战时期的胡宗南手里,就只能跟在彭总后面吃灰?

廖耀湘的发迹是与杜聿明的第5军息息相关的。

当时,中国将领们都认识到了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可一来,机械化部队在中国还属于方兴未艾,装备少,番号小,远未形成战斗力;二来,有意染指机械化部队的黄埔将领们都已经位列军长、师长,有谁肯放弃现有的地位去做一个区区的小团长呢?

毕竟,不是谁都是杜聿明。

而廖耀湘恰好是在法国学习机械化骑兵的,回国之后获得了杜聿明的赏识,进入了当时仅有的一个交辎学校战车营。随后一路升迁,在抗战爆发时,廖耀湘已经是第200师少将参谋长了。

1938年9月,第200师扩编为第五军,廖耀湘任第5军新编22师少将副师长。

1939年11月,昆仑关战役爆发,廖耀湘率部参战。在师长邱清泉因翻车事故不能履职后,出任新编22师一职。

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其实打得并不好。别看第5军下辖的荣誉1师和第200师来头很大,但在此役中的表现很是差强人意。这也是此役过后,第5军从上到下连一个表彰都没有获得的原因。

而新编22师作为一支新部队,却成为了第5军在此役中仅有的一个亮点。

廖耀湘 图片来自网络

只不过蒋氏为了不使邱清泉和廖耀湘成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那个“木”,才没有对二人提出表彰。不然,让郑洞国和戴安澜情何以堪?

但在战后,蒋氏还是对二人给予了补偿。邱清泉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廖耀湘被提拔为新编22师师长就说明了一切。

从此之后,廖耀湘开启了他独当一面,展露其军事才华的历程。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组建,下辖第5、6和66军,开赴印缅战场。

第5军第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先行赶赴同古与英缅军配合作战。

可由于英缅军仅是把第200师作为掩护其撤退的一支部队,根本就没有配合作战的打算。因此,还没等第200师到同古接防,印缅军就撤离了同古,把200师置于日军的包围之中。

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可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逐渐呈不支态势。廖耀湘临危受命,率领新编22师接应第200师。

此役显露出廖耀湘用兵的“变”处来。虽然第200师已经处于危局,部分阵地已经被突破,连师长戴安澜都已经持枪上了一线阵地。可廖耀湘却并没有让部队进入200师阵地,反而是绕行到进攻中的日军侧面发动了攻击。

日军遭此攻击,阵脚大乱,第200师趁机杀出重围。

如果廖耀湘派兵进入200师的阵地,所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减轻200师的正面压力,和日军打一场阵地战而已。

可由于远征军主力远在几百里外,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除新编22师外,再也派不出援兵了。因此,廖耀湘就对杜聿明令其解救第200师的打法做出了变更,反正都是救,只要把200师救出来就行。至于打法,廖耀湘有独断专行这个资格的。

果然,在新编22师的侧击下,日军慌了手脚,第200师趁机突围,杀出了重围。

同古会战之后,盟军又组织了“平满纳会战”。

可由于英军未战先退,“平满纳会战”还未开始就宣告结束。

当时,英军根本就不想与远征军配合作战,他们之所以会同意远征军进入印缅地区作战,纯粹是想要利用远征军为他们的撤退作掩护。

可远征军此时的兵力已经展开,前锋已经与日军接战,“临敌撤退”哪有那么容易!

自古以来,“临敌撤退”就是兵家大忌,稍有不慎,就会溃散。

在关键时刻,廖耀湘的新编22师再一次被赋予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

当时的蒋系将领中,惯用的还是冲锋时一拥而上,撤退时转身就跑的打法,虽然为此付出过很大代价,但改进不大。

如果说,一个连、或者一个团采用这种“全攻全守”的打法,虽然战术单调了一些,但也不难被理解。毕竟,兵员数量少,部队调动起来也相对灵活。

蒋系将领中,被蒋氏重用的胡宗南等人就是这种战法。胡宗南一直到当上了集团军司令和战区副司令长官,他的这种指挥风格和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这也是蒋军将领们调侃胡宗南仅有一个团长、甚至一个连长水平的原因。

廖耀湘则不同。他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日军三个师团的追击,而自己仅有一个不满编的师,在兵力上处于弱势。如果采用“全攻全守”的打法,别说掩护大部队撤退了,就连自己也将无法保全。

为此,廖耀湘拿出了一套“滚筒式”战法。

新编22师有4个团,廖耀湘把4个团分成4条战线。这4条战线并不是横队,而是纵队,每一条纵队又以连、排为单位分成若干战线,每一队之间都可以做到互相掩护,交替撤退。

同时,廖耀湘又派出大量的以班为单位的游击队,不断对日军发起袭扰。在关键地点又布置伏兵。只要日军敢来,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廖耀湘这么一变阵,就由原来常见的几路纵队撤兵或者几路横队防御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八卦阵”。追击的日军3个师团无论从哪个方向走,都会遇到阻击,被打得苦不堪言。

就这样,廖耀湘以一师之力阻挡了日军3个师团12天的时间。

按理说,廖耀湘阻击日军这么长的时间,中国远征军完全是有条件撤回国的。可由于杜聿明轻信了密支纳被日军大部队占据的消息,并没有一鼓作气打回国,反而取道野人山回国,以至于远征军损失惨重。

从廖耀湘在印缅战场指挥撤退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来看,在当时的蒋系部队中,他指挥撤退的能力就没人能超得过。

此役过后,廖耀湘一战成名。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胜利后,廖耀湘率新6军被蒋氏派往东北参加内战,并在1947年晋升为第9兵团司令官。

陈诚来到东北后,廖耀湘再一次得到提升,担任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以一个黄埔6期生的资历,廖耀湘升职之快,是仅有的一例。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蒋氏飞抵沈阳,严令卫立煌救援锦州。

可作为沈阳主将的卫立煌和手中拥有重兵的廖耀湘,却对蒋氏的命令有不同看法。

卫立煌认为,只要部队离开沈阳,就会被东野歼灭在野外。因此,卫立煌反对蒋氏提出的要从沈阳出兵救援锦州的计划。

作为在东北手中握有5个军的蒋系将领,廖耀湘的态度至关重要。可廖耀湘虽然没有明着反对蒋氏的计划,但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计划,那就是部队不走辽西走廊,而是走营口,从海路增援锦州。

廖耀湘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蒋氏的计划,部队在增援的路上注定会遇到东野的顽强阻击,即使突破了东野的防线,也会损失惨重。

如果救援锦州成功还则罢了,一旦救援失败,出击的5个军将匹马不得返还。换言之,走了辽西走廊一线,只有进路,没有退路。

而走营口由海路救援锦州则不同。部队通过海运,就避免了与东野的阻击部队发生正面交锋,部队将会毫发无损地靠近锦州。即使救援锦州失败,部队仍有退路。或者,干脆连沈阳也不回去了,直接在河北、天津或者南方某个港口靠岸。

只要手中握有几个军的兵力,走到哪里,蒋氏都会高看自己一眼。

可廖耀湘的计划却被蒋氏否决。

无奈之下,廖耀湘只得奉命增援锦州。可此时的廖耀湘已经不是抗战时期的廖耀湘了,他对保存实力这一套已经运用得很纯熟了。

廖耀湘离开沈阳后,并没有直奔锦州,反而占领了东野的后勤补给站彰武一线。

如果单纯以战术效果而言,廖耀湘的计划不能说错,但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锦州能够守住,增援的侯镜如部能够突破塔山防线。如果真的出现这个局面,那廖耀湘占领彰武对于东野来说就是致命的。

可当时的情况是,锦州已经摇摇欲坠,侯镜如部迟迟攻不下塔山,锦州无重兵增援。廖耀湘虽然占领了彰武,但属于远水,根本就解不了锦州这个近渴。

锦州被东野攻破后,廖耀湘陷入了纠结,是退回沈阳呢还是退往营口呢?

当时,东野确实在营口露出了破绽,并且,蒋军精锐的第52军刘玉章部也先于东野占据了营口。如果集中全部力量退往营口,廖耀湘手下的这10余万大军很有可能会逃离辽沈战场。

指挥撤退是廖耀湘的强项。他发明“滚筒式”战法已经在全国各个战场推广,作为创造者,廖耀湘更应该得心应手地使用“滚筒式”战法了。

可是,此时的廖耀湘已经懵圈了,他头顶上的三位长官给的命令都不一样。蒋氏让他反击锦州、卫立煌让他退回沈阳,杜聿明让他走营口。

究竟该何去何从?

图片来自网络

而攻下锦州的东野各部根本就不给廖耀湘反应的时间,各主力纵队蜂拥而进,直奔廖耀湘。

而此时,廖耀湘部受阻于黑山、大虎山一线迟迟未能进展。这其中的原因是他在攻击黑山、大虎山的时候并没有把新6军派上一线,而是派了第71军。

第71军虽然也有一定的战力,但早已经不是过去那支71军了,精兵强将早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故而,71军迟迟攻不下黑山、大虎山阵地。当廖耀湘反应过来把新6军派上去的时候,东野的各主力纵队已经赶到。

“滚筒式”战法在撤退时的关键并不仅是多路、战线交叉掩护,而是部队心中不怯战。

眼见败局已定,廖耀湘部各军早就没有了战心,部队一旦分散,不是被各个歼灭,就是拖枪逃跑。

况且,东野各部早已经打乱建制,以多路对多路,以小股对小股,和廖耀湘部缠斗在一起。即使廖耀湘想要命令各部交叉掩护撤退,也实现不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廖耀湘在关键时刻用明语通话暴露了指挥部的位置,以至于指挥部被东野打掉。失去了指挥的各部更是如散了黄蜂般四处乱撞,除了逃命外,根本就组织不起进攻。

好不容易逃脱的廖耀湘来到了新6军新编22师,想要凭借着这一支起家部队保护他杀出重围。

可新6军早就被东野这种多路对多路,小股对小股的战术给打崩了,昔日无往而不利的“滚筒式”战法早已经滚动不起来了。廖耀湘只能带着一个副官仓皇逃命,后来被俘。

廖耀湘在战后总结,蒋系部队之所以会在东北失败,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

是的,在抗战时期,和日军作战是一场国战,军心和民心都在国家这一边。即使战败,只要军心和民心不失,部队就不会怯战,战略战术才能得以施展。

而内战则不同,蒋氏发起的是一场不义之战,军心和民心早已丧尽。廖耀湘率领这样一支部队,哪怕有再高明的将领,再好的战法都无济于事,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失败。

廖耀湘被俘照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辽沈   比得上   营口   锦州   远征军   战法   日军   将领   掩护   新编   战役   战场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