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帝本纪有感

五帝有好多种版本,到底是谁,众说纷纭。《吕氏春秋》认为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资治通鉴外纪》则认为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司马迁认为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还为此走南闯北,问询各地长老,追寻五帝行踪事迹。

通读司马氏的五帝本纪,有以下感想:

一、黄帝是篡位者。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姬氏人,本为神农氏的诸侯,但神农氏统治力下降,无法让众诸侯信服,造反者众多。于是神农氏派黄帝前去征讨不臣之臣,没想到黄帝在征讨过程中,日趋变强,众诸侯也都慢慢的降服于他,在他打败蚩尤之后,声望达到了顶峰,于是黄袍加身(我觉得这词用此很好),在众诸侯的拥戴下,取代了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这个情节真的好熟悉,难怪历史上中有很多“功高震主”的人,要么被皇帝杀了,要么做了皇帝。

二、帝位的传承方式

后来的帝位传承都是父传子,子再传子。在五帝时代到底是如何传承的呢?

我们先捋一捋五帝传承的顺序,皇帝是第一位帝位创立者,然后传给次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即颛顼,颛顼帝传位给自己大伯玄器(姑且如此称呼吧,不知道皇帝除了和嫘祖生娃外,是否和其他妃嫔也生了)的孙子帝喾,然后帝喾先传位其中一子挚,没想到这个挚能力不行,于是挚的弟弟尧继承了帝位,后来尧又传位给颛顼帝第六代后人舜。传承毫无规律,除去后面详细的记载了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外,前面的传承都是很少记载详情。

根据上面的传承,我想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无论黄帝还是颛顼等,他们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巡视的路上,一方面是更好管理国家,让权力的影响力波及更多的部落,让他们服从管理;其次是为了镇压各个不臣的部落。按照养蛊的办法培养子孙,帝王将子孙都是分封到各地的,形成各自的部落,在各个部落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因为自然条件等原因发展的程度不一,在子孙中挑选出最强大的部落继承部落首领地位,这样做更有利于姬氏家族的发展与壮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帝位的继承的依据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为此会发生不可描述的亲情之间的大战。司马迁也在文中说到:“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三、禅让制的本因可疑

禅让制说的是统治者在活着的时候把一把手的位置让给其他人。按照百度词条上来说,禅让制分为 “内禅”与“外禅”,“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族人,“外禅”是天子禅位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对于他说的尧舜禹是外禅我便是反对,毕竟他们都是姬氏人,一个母族,如果真的是禅让也该是内禅。为什么会有禅让这个词呢?

话说尧继位年岁不可靠,但是肯定岁数不小了,毕竟他是从他哥哥挚手里接过一把手的位置的,尧在位七十年,然后又垂帘听政了二十年方去世。在这个七十年里,他肯定也锻炼自己的嫡系子孙了,估计是一代不如一代,找不出一个最好的,其中最强的应该是丹朱,可惜尧看不中他,觉得将帝位“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故在自己族内考察青年才干,发掘了舜,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是守疆扩土之才,便传位于舜。舜估计也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子孙,史记中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禹继承了一把手的位置,“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所以说禅让制的本因,不是不想把帝位传承给有才有德的人,而是因为自己的嫡系子孙中,没有能担任此重任之人,出于维护本家族的利益而传承给本家族内部的才干特出的青年,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本家族的利益与传承。

不管怎么说,司马氏通过本纪,让我们了解了五帝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众多情形,诸如帝王巡视制度,洪水滔天等等,这些和西方的诺亚方舟等都能相互映衬,说明那个时代真的有可能全球都处于一个洪水泛滥状况,对人类产生了发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司马   帝位   嫡系   本纪   黄帝   诸侯   子孙   帝王   皇帝   家族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