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 富则兼济天下-写在张大烈先生逝世123年

(二)关于张大烈

少时由于年轻,且历史政治原因,只记得因为张大烈,我们兄弟姐妹入团,升学都受到影响,当时对张大烈了解很少,不理解。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家因为是张大烈后代而被抄家,我才意识到张大烈影响之深远且与我们息息相关,于是想进一步了解他,开始寻找他的足迹。

2003年家母刘守坤去世,为纪念母亲一生对家庭的贡献,对子女的教育,兄弟姐妹合力出书《大家之母》,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与孝文妹走访了一些前辈,也了解先祖张大烈的往事,后来在参观戏马台时,看到许多石碑上镌刻着先人的事迹,我翻阅了现代记录他的文字,找到近代《徐州府志》,《江苏地方志,人物志》……这里有些文章是转载的,所以大体一致。直到看到时善刚先生文《清末徐州巨商张大烈其人其事》及他介绍的《张景武先生行述》(清末版的记载张大烈(景武)生平的书籍)眼前一亮,觉得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接近真实的他,现在历史地,客观地梳理一下:

“张大烈字景武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初二,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二十四日次年四月六日葬于徐州城南泰山营。”

我看过的所有现代书里记载:张大烈(1821—1902),《徐州文史资料》第四辑《张大烈事略》一文中,张大烈约(1821—1902),可见在生卒年月上时善刚先生写的最准确,而生卒年月关系到许多历史史实。

泰山营,现泉山小区东南方向,记得儿时每到清明节父母总会带我们去那边为先祖扫墓,那里有石人,石马,石桌,石碑,张大烈的墓是很大的一个土堆,每次去扫墓后都要到守墓人屋里坐坐,喝喝茶,父母与他聊聊,“文革”时此墓被平了,我们再也没去过那里。

“张大烈家世居徐郡之东南乡,三代务农,曾祖名张伯如,妻姜氏,祖父名文实,妻段氏,父亲名岭年,妻王氏,续弦章氏。

张大烈家原有四十余顷,因遭水灾兵燹,家道中落,仅余田数十亩。张大烈十二岁时,母亲去世,其父续弦章氏。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而其弟尚在襁褓。张大烈娶妻聂氏后,与其弟各分得田二十多亩,并承担起上事继母,下抚幼弟之责。

清咸丰初捻军起事,战火迭起。张大烈赴宿迁投臧慕菴练团,曾率领百人参加战斗。后来臧慕菴战死,所部遂散。张大烈返归乡里务农,其时乡间盗贼蜂起,朝夕不保。为安全计,张大烈携家迁居徐郡城南关。

在郡城,张大烈做起了货物运输及商业经营。因时处乱世,常遇匪贼拦劫,道路不通,人们多不敢从事长途运输,但张大烈胆气过人,虽屡遇危险仍坚持经营,并在经营中讲求信义,深得客户信赖,遂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徐州一带巨商。

张大烈有两个儿子。长子辅清,原名开元,五品衔候补河南通判,先任开封府知府佐僚,继任归德府粮捕盐务水利通判。后因病返里,协助父亲治家助赈。次子开鼎,尽先选用道,廩贡生。三个女儿,长女嫁增生蓝续古,次女嫁黄姓,三女嫁王姓。张大烈在世时有孙子六人,名兆荣,兆吉,兆谦,俱为监生。兆庚,兆泰,兆岐尚年幼。曾孙四人,名仁溥,仁山,仁安,仁宽。

张大烈常以自己读书不多为憾,告诫子女说:“吾于书不获卒业,深用为恨,汝等勉之。”除延请名师教授儿子,侄儿外,闲暇时则亲为课诵。而对德高文儒之士,则更是待为上宾,礼节有加。

他曾捐两千金在徐郡设义塾二所,培植贫苦学生。又连续五届资助徐郡贫苦学子赴省参加乡试的路费及考场诸费用。

张大烈发家后自奉勤俭,以孝友治家,信义处世。每日早起必先向继母问安,甚得继母欢心,对弟弟张大惠(字兰亭,举人)友爱有加,在其生病时,亲为其延医送药,日夜守护,眠食俱废。弟弟病逝后,对其三个儿子各拨给产业,并担负起培育的责任。在侄子张佐清“领乡荐,复入貲为户部郎中”时,张大烈甚感欣慰道:“吾今有以对吾弟矣。”张大烈与乡党邻里以友善信义相处,遇邻里间争讼之事,常亲为调停化解,遇生活困难者,则给予帮助,深得他们赞许。”

张大烈发家后恪守“富则兼济天下”,逢年过节他都会关心周围的穷乡亲,每每过年前他会送去米、面、肉、钱,以渡年关。

据记载,张大烈赴京口时,遇有良家女子被卖入青楼,甚为怜悯,遂以数百金为其赎身从良,一时被人们传为佳话。

他不仅平时向穷人施舍,还热心公益事业,筑路,架桥……

清光绪四年(1878)山西,河南遭灾,捐两千金助赈,徐郡多火灾,捐千金设消防局,购水龙等消防器材。

清光绪十九年,(1893)徐州丰县的华山故河,人畜皆得涉水而过,冬春严寒更为艰难,张大烈知道后出资建了一里多长石桥一座,方便了丰县老百姓。2022年1月8日淮海民俗文化网刊文情义丰沛,清末徐州首富张大烈倡修华山桥。

清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向民间借款,张大烈出资一万金。

张大烈除了热心公益事业,在徐州文化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

1881年,他独资重建鼓楼,

在徐州明代和清代的徐州府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楼确切位置,它的北面是徐州府衙,如今称为鼓城1号的地方。

若追溯至楚汉相争时期,这里是楚霸王的西楚故宫,中国五大故宫之一,在市的中心轴上有“江北第一楼”之称。

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知府曾广照的倡议下,富商张大烈捐资重修钟鼓楼。

史载:“张大烈独资重修钟鼓楼,砌道路,培筑外郭,所费不下数万两,这许是最后一次维修。”从目前现有资料计徐州鼓楼历经了650余年历史。(到2022年)

————自《江苏省地方志/人物志》

(以上两本书介绍张大烈在文化设施上的贡献)


1887年继建戏马台上奎星阁: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徐州道段喆(字筱湖、安徽宿松人)为启徐州文明之象,于戏马台上建奎星阁。并在阁右建亭三楹,工未峻而进京入觐,后由铜山人张景武续建。

段喆为戏马台碑亭题篆额曰:“从此风云”今犹存。

1890年、1895年两次出资修建文昌楼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铜山人张景武(名大烈)重修周焘所建的文昌楼。徐州绅商士民在户部山麓为段喆建生祠。并立“段公德政碑”一通。今碑犹存戏马台,唯下方残缺。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光绪十三年(1887年),段喆在奎星阁右构亭三楹,工未竣而入觐。铜山人张景武,王惠济集资鸠工续建,匝月告成。题其颜曰:“耸翠山房”,奉段喆长生禄位于亭中。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五月初八日,烈风西北来,顷刻间,骤雨冰雹,栊木卷层。“耸翠山房”三楹毁于一旦,无一完物。

张景武不忍胜迹名区中废,解囊庀材督工,就废址改建文昌楼。四壁巩固,雕楹画栋,焕然一新,乃奉文昌楼上,以隆文运,奉段喆位于楼中,以极盛德。

民国八年“关帝庙主持慧敏用张大烈(景武)光绪十六年修文昌楼的余款又重修了关帝庙。

————《重修关帝庙碑文》

张大烈的儿子张辅清(字赞臣)任职为归德府期间,归德一带遭灾荒,粮价飞涨,张大烈购粮数百车,由徐州源源运往归德,设局平价出售,粮价遂归平稳。

山西、河南、四川、山东省告赈,徐郡砌道路,培筑城郭,修缮寺宇等诸事,张大烈都积极响应,累计出资数万金。

出巨资赈灾(铜山县志)

宋代以来,在中原大地上翻滚怒吼的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由于地处黄河中游流速渐缓,黄沙沉澱、河床提高,黄河不时泛滥,淹没州城,给黎民百姓带来巨大灾难。

清光绪二十三、二十四年(1897-1898)。连年遭大水灾,暴雨加上傍城流过的黄河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天低云暗,水鸣溅溅、风吹河面,水势涨飞,官员和百姓目睹这一情景,心中不免恐慌,难道水淹州城的悲剧又要重演?

县衙召乡绅议事,张大烈承担了修筑黄河大堤最长的堤段,连夜抢筑堤块,同时出巨资二万五千金赈灾,救助灾民,设粥棚施粥。虽年逾古稀,仍顶风冒雪亲赴高邮、宝应县购来大米交赈局。另外还自筹豆饼数万片,杂粮数百石及大量制钱。设厂放赈,得其救济存活的人不计其数。而张大烈却因赈务繁忙,积劳成疾,不久后因病逝世。

两江总督刘坤一以其“乐施不倦”专折上奏,对于张大烈乐施不倦,热心助赈、清政府多次给予褒扬封赏,先是以太学生,初赏四品封典,诰授中宪大夫。继晋封通议大夫,再赏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妻聂氏诰封一品夫人。对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皆赠荣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皆赠一品夫人。省、郡亦送张大烈“公义首奋”、“富而好礼”匾额彰显其事迹。

当时徐州市民对张大烈有“富而好仁”的美誉,而地方官也凡有出钱的事都找上他,他成了捐施活动中第一对象。这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无论是施舍还是公益事业,他都主动“挑大梁”甚至“包干”地方绅士乐于这个“冤大头”在前面顶缸,这样以来倒推动了地方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常说:“我一副担子进徐州,一只筐里是铺盖、另一只筐里坐着大女儿,除此以外都不是我张某人所本有,虽是“万贯家财”莫非身外之物,所得之多,己出望外,施散一些,理所当然。就是这样朴素的感恩情怀,让他在富裕之后,能不断地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是张大烈(景武)一生的写照,对当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张大烈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尊师重教,他的后人也继承了他的品格,目前我找到的有文字记载的:

张大烈长子张辅清(字赞臣)任职归德府期间,归德一带遭灾荒,粮价飞涨,张大烈自己出资购粮数百车、由徐州源源运往归德、设局平价出售、粮价遂归平稳。

张兆岐(1887-1952)(字瑞西、张大烈孙子)自幼胸怀大志,刻苦攻读,后考取癸卯科举人,中举后曾赴日考察,年长后,投身实业,与同仁经营中山浴池(孙中山命名也)一生乐善好施、热心教育。曾将自家土地数亩赠给云龙中学作为扩大校舍,改观学校规模之用,解放初他曾捐献一亿元北海币,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张仁普(浦)(江苏议员、张大烈曾孙子、张华堂之子)在戏马台创设“景贤”高、初两级小学校。

张广居(字、紫宸)徐州市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治理奎河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就设在我家中,一生热心公益,教育事业,任过徐州市培正中学(现徐州市第五中学)校董,为奎西巷小学捐款捐物,例如连学校里旗杆、钟也是他捐的,记得奎河水泛滥时,父亲穿件雨衣就出门了,几天没回家,直到河水下去,父亲于深夜疲惫地回到家中……

到我们这一辈张大烈的后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不管是搞航天技术、教师、医生、电视台播音、企业领导……都恪守“忠厚传家”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行为准则,发扬光大祖上遗风。

(此家谱是张仁达先生提供)


张大烈字号:“景盛公”

堂号:“百忍堂”

班辈:大、凯(开)、兆、仁、广、孝、友、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家训:忠厚传家远

(此图是1986年的全家照)


文|张哓芳(张孝芳)

图|张孝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关帝庙   铜山   光绪   文昌   徐州市   粮价   徐州   黄河   独善其身   公益事业   热心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