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吗”“我们为什么要共情”—漫谈共情


是什么时候“共情”这个抽象概率词涌上我的心头呢?


也许是室友一惊一乍看的着屏幕爆笑,而我相对无言的时候;也许很多群聊渐渐静默无声,活跃水群的人也被冷场劝退;也许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公共场合的“冷漠”和“犹豫”,甚至有时候不想和他人沟通,以及当会麻烦到自己时更想及时退场;更多的时候也是看着短视频平台上火爆的内容,快速划走和内心翻着的白眼。


但我真的是共情能力弱吗?那为什么习概课上小组展示,一个小故事就让我红了鼻头,几番潸然泪下。一个也许主题很常见的小故事,校友王景丰放弃北京工作机会到贵州大山深入基层因公殉职,确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不由共情甚至想代入自我立志深入基层,一瞬间似乎所有竞争的焦虑不安都被抚平,“无用之用”的共情,原来真的可以让人放下对世俗成功的执念。


我明白“共性”的东西才更容易引发“共情”,毕竟人是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人有时候很难理解一些没有经历过的东西。


那我们的共同时代记忆和些人性的同通无疑是链接我们的同心结。富士康疫情冲上热搜不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无视生命只顾利益的愤怒吗?毕竟几万人的员工不是空洞的数字,而是无数家甚至你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是活生生的人。


而共情又是“疲劳”且“没用”的,这是某一天半夜我1点多,我和妹妹谈心时得出的结论。我们大多数人活在这世上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有那么多艰难处境去摆脱。当你因自己的温饱而疲劳于奔波,又那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心情去共情别人,甚至于去了解倾听关心别人呢,你只想快点做完手头这点事,好填饱肚子大睡一觉,闲了也只想进入自我世界摆脱外界干扰,让自己舒坦会儿。毕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已实属不易,哪里顾得上别人。



那只有我们富定有余力的时候才去“共情”吗?似乎不是这样的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长吟还萦饶在耳旁,共情小王子雷锋同志的好人好事还活着小学生的手抄报里,身边可见的共鸣和互相扶持的真情;每条热点下回应的声音,和一条条仗义执言的帖子和一个个评论的背后都是一颗颗在共鸣在发声的心啊,难道他们每个人都顺意吗?难道每一个人都是自我富足有余力才去共情吗?


我们或因信仰而“共情”,或因人性中的共同的“真善美”而“共情”,或因共同的经历好而“共情”,而忽视眼前的烦恼,忽视身心的痕惫,而去倾听,而去关心,而去参与,去拉一把。此时的“共情”又是如此的温暖,治愈着我们彼此。


但我们需要记得的是,共情不是无时无刻,也自然做不到信手拈来,但当我们无法理解和共情的时候,请跟着直觉,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世界的敬畏,也许某天会因此有新际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顺意   因公殉职   泥菩萨   仗义执言   感同身受   共鸣   疲劳   人性   身边   自我   东西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