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被炸身亡,最宠爱的寿夫人和日本人举杯欢庆,救下东北三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7年,沈阳大帅府内张灯结彩,时年43岁,意气风发的张作霖,迎娶了自己的第五房姨太太,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寿夫人。

当时,张作霖恐怕还没有想到,这个18岁的少女,将会独当一面,甚至在自己去世后,成功 的瞒过了日本人,稳住东北局势。

一出好戏,救下东北三省

1928年,张作霖已虎踞东北多年,有着“东北王”之称,不过,看似安枕无忧的背后,其实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方面,军阀毕竟是军阀,在国家统一的大势面前只不过是螳臂当车。

彼时,蒋介石率领的二路集团军已挥军北上,二次北伐战争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东北作为入侵全中国的跳板,自然遭日军觊觎已久。

而张作霖深明大义,无论如何也不肯和日本人狼狈为奸,所以日军早已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当年6月初,张作霖正在河北沧州一带疲于应付浩浩荡荡的北伐军,日本人则趁火打劫,向张作霖提出了诸多要求,包括在“满蒙”筑路、办厂、移民等等。

张作霖二话没说,一一回绝,日本人恼羞成怒,关东军总司令村冈长太郎彻底坚定了杀心,派人在张作霖返奉途中设伏,务必将其置于死地。

于是,6月4日凌晨5时,当张作霖所乘列车驶入沈阳皇姑屯站时,一阵爆炸声响彻了车站,列车遭到重创,张作霖本人也被炸得浑身是伤、当场晕厥。

醒来后,张作霖自知命不久矣,挣扎着让人将他送到五姨太寿夫人所住的小青楼。

当时,寿夫人已泪如雨下,望着她梨花带雨的样子,张作霖的脸上顿生不舍。

不过,以大局为重,他没有来得及与寿夫人告别,只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叮嘱道:

“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快回奉天……”

小六子指的正是少帅张学良,只是,他当时正在河北督战,一旦张作霖去世的消息传出,张学良想要回到沈阳,恐怕难如登天。

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寿夫人一反常态,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张作霖虽然已经去世,但她却秘不发丧,而是强忍悲痛,不时衣着光鲜地出入公众场合,希望以此蒙蔽日本人。

当然,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日本领事内田的夫人便借故到大帅府做客,打算一探究竟。

为了彻底瞒过日本人,寿夫人当着内田夫人的面洗漱梳妆,谈吐间也镇定自若,脸上毫无丧夫之痛。

不仅如此,她还打开香槟,与内田夫人举杯痛饮,庆祝“大帅平安归来”。

与此同时,寿夫人还在《奉天民报》《东三省公报》等刊物上撰文,放出张作霖安然无恙的消息。

日本人虽将信将疑,但还是被寿夫人这一系列举措唬住,不敢轻易行动,张学良由此获得了13天宝贵的返回时间。

6月19日,一路奔波的张学良终于回到大帅府,张作霖的死讯这才公开,日本人直呼上当。

不过,在张学良的指挥下,奉军重整旗鼓,日本人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东北地区的一场大规模战乱,因寿夫人的机智得以避免。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寿夫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张作霖临终前为何点名要见她?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她的生平开始说起。

出身名门,成长曲折

寿夫人名叫寿懿,和张作霖的其他几个姨太不同,她出身名门,是著名的黑龙江将军袁寿山之女,清末名将袁崇焕的后人。

自幼,寿懿便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在家人的有意培养下,她也养成了稳重、豁达的性格,而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她与张作霖的不解情缘。

可惜的是,寿懿很小的时候,清廷与沙俄在东北地区爆发战争,袁寿山率兵抵抗敌军。

但因缺兵断粮,不愿沦为俘虏,也不愿和敌人握手言和的他,选择战死沙场。

自此,袁家家道中落,寿懿也跟着母亲王松岩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嫁给寿山将军之前,王松岩本是梨园女子,丈夫死后,为了养活女儿,她只好重操旧业,登台唱戏。

不过,她丝毫没有落下寿懿的教育,节衣缩食还是将她送入了奉天最好的女子学堂。

一对母女在乱世生存谈何容易,戏子的身份更是让她们遭受了诸多冷眼。

好在,王松岩生性乐观,哪怕生活再艰辛,面对寿懿,她总会拿出笑脸,当寿懿犯错时,她也是谆谆教诲,从不轻易发怒。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寿懿也非常懂事,在学校里一直表现优异。

平日,她最爱听王松岩讲述父亲的故事,每当听到父亲征战沙场、抵御敌军时,她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不仅如此,她明白当时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所以也坚定了决心,要效仿父亲,报效国家。

就这样,寿懿的性格更加坚韧,志向更加远大,1917年,年仅20岁的她便顺利由奉天师范女校毕业。

由于成绩出色、品学兼优,寿懿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当众发言。

当天,奉天师范女校的会堂里人满为患,台下坐着的,除了青春洋溢的女学生,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名流。

面对乌泱泱的人群,寿懿毫不怯场,淡然自若地读完了精心准备的发言。

她卓越的表现,很快便征服了台下众人,一时间,掌声雷动,而鼓掌的人群里,赫然包括已经虎踞东北多年的张作霖。

违抗母命,嫁入大帅府

毕业典礼结束后,寿懿曼妙的身姿、不俗的谈吐一直让张作霖魂牵梦萦。

张作霖已经有了四房貌美如花的姨太太,按理说不该再做他想。

不过,那四房姨太太对读书识字一窍不通,所以,在看到寿懿的第一眼,张作霖便产生了将她迎娶过门的念头。

当年,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省长,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整个东北地区,恐怕无人敢忤逆他的意思。

然而,当他找到王松岩,提及迎娶寿懿一事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历经丈夫的离去、多年的坎坷,在王松岩看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将军战死沙场,流芳百世,但苦苦等待他们的家眷呢?

王松岩自然不希望女儿过上这样的生活,所以一口回绝了张作霖的提亲。

张作霖虽然称霸一方,但男女之事向来讲究你情我愿,见王松岩不愿松口,他也不再勉强。

然而,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寿懿却突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嫁入张家。

一来,寿懿自幼听闻父亲的传奇经历,对名将充满仰慕之情。

二来,母亲贫苦半生,已过不惑之年,寿懿希望给她提供稳定、富足的生活。

就这样,她答应嫁给张作霖。

婚礼当天,张府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一片歌舞升平,其隆重程度远超前四房姨太太过门之时,张作霖对寿懿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寿懿知书达理、成熟稳重的性格也受到张作霖的格外欣赏,家中大小事务,张作霖都愿意与寿懿商量。

不仅如此,随着寿懿在张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她甚至成了张作霖装点门面的不二之选。

胸怀宽广,赢得人心

事实上,张作霖虽然威震一方,但毕竟是绿林出身,没有太多文化,在社交场合上时常像个大老粗。

寿懿的出现,帮他收起了鲁莽的性子,每当与人应酬,他都乐意将寿懿带在身边。

没多久,寿懿在东北中名声大噪,虽然入门较晚,但却成了张家真正的持家夫人。

然而,随着她在张作霖身边的地位愈发稳固,军中一些高级将领也逐渐心生不满,担心寿懿得势,张作霖对自己不再倚重。

其中,负责管理巡防营的陶丽卿甚至直接向寿懿发难。

有一回,张作霖率全军迁徙,一家老幼也随军同行,负责保卫工作的正是陶丽卿。

按理说,这本是一件美差,但陶丽卿嫉妒寿懿,处处与她做对。

对女眷的要求充耳不闻,连累她们一路上风餐露宿,虽是正常行军,却似逃兵一般狼狈。

见状,寿懿不再容忍,主动找到陶丽卿,向他讨要说法。

陶丽卿同样不甘示弱,他自恃军中地位颇高,完全不把寿懿放在眼里,还出言不逊,对几位姨太恶意中伤。

见陶丽卿得寸进尺,毫无悔改之意,一贯端庄的寿懿,也不禁怒上心头,她二话没说,抄起手边的水壶,将一壶滚烫的开水泼到陶丽卿身上。

顿时,陶丽卿被烫得直叫唤,不久便恶人先告状,在张作霖面前扭曲事件经过,想要将脏水泼到寿懿头上。

只是,张作霖非常清楚寿懿的脾气,知道她绝不会无故与人产生冲突,所以,张作霖假意安抚陶丽卿,但事后却将他调往张景惠的第二营。

陶丽卿明白,此次调职是明升暗降,张作霖对他已经有了嫌隙,更何况他本就不占理。

所以,除了偶尔在奉天讲武堂讲学,他从此绝不踏足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然而,就在双方关系僵化之时,寿懿却主动前往奉天讲武堂,为陶丽卿捧场。

她的大度让陶丽卿自惭形秽,至此,两人重归于好。

从那以后,寿懿在张家的地位无可撼动,而她则以身作则。

在其他姨太都私藏金库,在外面置办产业时,她却主动修桥筑路、筹办学校,造福了大量东北百姓。

张氏一家,满门豪杰

如果没有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寿懿和张作霖恐怕会执手相伴、共度一生。

可惜的是,在日本人的暗算下,张作霖伤情过重,不幸逝世。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寿懿没有被亡夫之痛所击倒,而是扮作欢喜的样子,将日本人蒙在鼓里,最终促成了张学良的顺利回归。

当然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1931年,就在张作霖去世三年后,关东军还是发起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正式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最终沦陷。

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寿懿这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奇女子,这个过程恐怕要提前整整三年,一旦如此,抗战的形势恐将更加被动。

可见,称寿懿改变了东北的命运,实在毫不夸张。

不过,在此之后,寿懿却逐渐从权力的舞台上淡出,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生活重心几乎全部倾泻到孩子的教育上。

寿夫人与张作霖共育有四子,分别为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与张学铨,其中,大儿子张学森生于1920年,最得张作霖宠爱。

自幼,张学森便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张学良亲切地称呼他为“四弟”。

只是,和父兄不同,张学森对家族事务并无兴趣,而是致力于读书。

寿懿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她的培养下,张学森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活跃于海内外各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惨遭蒋介石软禁,张学森则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重任。

此后,不论是前往台湾,还是远赴美国定居,寿懿都一直跟随在张学森身边。

除张学森外,寿懿其他几个孩子同样出色,比如次子张学浚,曾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在抗战中为我国军队担任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本人投降后,他又在澳门定居,任大学教授,人生履历不可谓不丰富。

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浚之子,即寿夫人的孙子张闾实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2008年,他已举家搬回沈阳,继承祖辈的遗志,据他回忆,寿懿从小对他呵护备至,也一直叮嘱他,大陆才是张家的根。

如今,寿懿的名字早已在历史的车轮中变得黯淡,但她为东北、为张家所做出的贡献,却始终难以磨灭,这么一位乱世奇女,实在值得一声叹息和长久的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关东军   日本人   奉天   东北地区   夫人   姨太太   日本   沙场   不仅如此   主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