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玲笑面苦痛人生:早年丧女,三次患癌,如今88岁仍精神抖擞

陶玉玲

2021年,在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上,年过八旬的陶玉玲老人接受了采访。

很多记者担心她年纪大吃不消,叮嘱她慢点:“您可是八十七岁的老人了,不是十七岁。”

陶玉玲却很认真地反安慰道:“放心吧,我自己有数,等我以后年纪大了,我动作一定会放得缓慢些……”

一句“等我以后年纪大了”,可以看出陶玉玲不服老的精神气,这种充满朝气的话,从她口中说出来,莫名令人感动。

或许在她心中,她们那一代人依旧“年轻”,即便岁月赋予他们各种风霜苦难,却依旧能活出最青春而干净的样子!

陶玉玲

1934年,陶玉玲出生于江苏镇江。

那是个贫苦且动乱的年代,无数底层人民挣扎在生活的边缘线上,陶家也不例外。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陶玉玲有一对慈爱且明理的父母,虽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陶父都一视同仁,无论男孩女孩,一律送到学堂念书。

“不管多穷孩子都要上学,只有学好文化,将来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担心家里的情况,有大人顶着哪!”

在陶玉玲的记忆里,勤劳朴实的父亲,总是像一座伟岸的高山,给他们挡住了所有生活的风雨,撑出了一片光明的天地。

也正因如此,陶玉良度过了一个艰苦却安稳的童年,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不知愁滋味。

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 :“做人要学会满足,这样才能开心!”

除了父亲,陶玉玲的姐姐也教会了她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姐姐虽然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但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陶玉玲那时候不明白姐姐这样做的道理,姐姐摸着她的小脑袋解释:“人要学会感恩,父母对我们已经很好很好了,作为子女,也应该反过来报答父母,为他们分担压力。”

姐姐的一番话,让陶玉玲懂得了感恩。

陶玉玲剧照

家人各种潜移默化的品质教育,使得陶玉玲构建了一套健康且质朴的三观,在她的逻辑认知里,感恩和知足,成了最大的“性格标签”。

这些珍贵的品质,支撑她度过贫瘠的少女时代,也影响了她整个人生的处世态度。

陶玉玲14岁那年,在姐姐的支持下,考入了华东军政大学戏剧队,成了部队的一员。

虽说是上学,但那个年代的军校性质类似于上班,每个月都有津贴补助的。陶玉玲每月一收到钱,就迫不及待地寄回家里。

看着寄出去的邮单,她心中说不出的满足,她终于也能向姐姐一样,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离开了家庭,进去了部队“大家庭”,陶玉玲接触到了更宽阔的舞台,思想又晋升了一个“台阶”。

时隔数十年,陶玉玲依旧记得开学第一课,是陈毅将军亲上台演讲,教会了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真谛。

从那以后,这五个字就牢牢镌刻在她脑海中,成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治任务”,无论命运如何跌宕起伏,她都始终牢记身为军人演员的职责和使命!

1952年,陶玉玲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的演员。

她跟着话剧社四处巡演,为前线抗战的将士们带去欢乐和鼓舞,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部队,贡献给了舞台。

时间久了,很多人都记住了舞台上闪闪发光,舞台下乐观爱笑的姑娘,用话剧社同事的话来说:“只要看见你的笑,就觉得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俗话说,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用来形容陶玉玲再合适不过。

陶玉玲

1957年,八一厂打算拍摄电影《柳堡的计划》,导演王苹四处筛选主演,其中“二妹子”这个角色,迟迟没能定下人选。

正在王苹导演一筹莫展的时候,编剧黄宗江出来举荐:“我曾经在南京前线话剧团看过演出,里面有一个叫陶玉玲的女演员,特别喜欢笑,笑起来就像蜜一样甜。”

王苹听了这话,赶忙让人去找陶玉玲来试戏,等到见到真人的那一刻,王苹心里彻底稳了:“这就是我要找的二妹子呀!”

就这样,年仅23岁的陶玉玲稀里糊涂成了电影的女主角,就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块“大饼”会砸到她头上。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初上大银幕就一炮而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军区演员,成了老少皆知的影视大明星!

陶玉玲虽然是电影首秀,但她有着丰富扎实的表演经验,饰演的“二妹子”人美戏好,甜美的笑容更是倾倒了万千观众。

陶玉玲

就像黄宗江夸赞的那样:“笑起来像蜜一样甜”,一下子甜进了所有观众的心田。

可见可笑的女孩幸运当真不会太差,陶玉玲凭借甜美的笑容,在事业上发光发彩,也迎来了爱情的春天。

对方叫黄国林,出自江西书香世家,年少时参军,成了部队文工团的一名骨干演员。

1955年,因为工作调动,他被安排到了南京前线话剧团,跟陶玉玲成了同事。

前线生活条件艰苦,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演员,还是战士,每天穿梭最危险的地方,为前线的战士带去欢乐。

陶玉玲

时间久了,黄国林也会有疲倦和迷茫的时候,可令他感到惊奇的是,部队里的陶玉玲始终充满活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脸上都挂着一抹温暖的笑意。

黄国林被陶玉玲深深吸引,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被黄国林珍藏在脑海里,所谓魂牵梦萦,就是如此吧。

黄国林想追求陶玉玲,却又怕唐突了心上人,就让老班长当媒人,从中间传话。

那段时间,黄国林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唯恐襄王有意,神女无梦,好在爱情之神是眷顾他的,陶玉玲对他同样有情。

原来陶玉玲早就注意到这位新来的同事了,觉得他温文尔雅,稳重又踏实,只是一直没好意思说出口。

如今有了老班长的牵线搭桥,陶玉玲和黄国林两个有情人,名正言顺地走到了一起。

陶玉玲

这份属于两个人的朦胧初恋,一直延续到了婚姻的殿堂,从部队到影院,从年少到余生,陶玉林觉得自己相当幸运,人生第一次恋爱,就遇到了携手一生的人。

直到晚年的时候,陶玉玲最感激的人,还是当年撮合她和黄国林的老班长:“正是因为老班长,我才有了幸福如意的婚姻,我一辈子都记得他的恩情。”

陶玉玲和黄国林的爱情故事羡煞旁人,结婚后也度过了几年和谐美好的生活,只是苦难也随之而来。

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不久,两人因为工作原因,需要跟着部队演出,没有时间照顾女儿,就请了一个阿姨帮忙带。

可那晚孩子突然发烧,阿姨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可惜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没能及时给孩子退烧,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感染。

等陶玉玲夫妇赶到医院的时候,女儿已经夭折了。

那是她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面对如此沉重的丧女之痛,陶玉玲险些悲痛的走不出来,多亏黄国林一直陪伴她、鼓励她。

为了避免妻子伤心,黄国林独自完成了女儿的后事,背下了埋葬女儿的痛苦。

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国林的陪伴,陶玉玲很难走出这段阴影,因为这场不幸,他们更懂得珍惜彼此,照顾家人。

1964年,南京前线话剧团排练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赢得了众多好评,上海电影制片厂打算将这部话剧改编成电影,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优秀的作品。

彼时陶玉玲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著名女演员了,电影的女主角自然而然,落在了她头上。

陶玉玲不负众望,在影片中又一次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凭借质朴善良的人物形象,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继“二妹子”之后,陶玉玲又多了一个经典银幕形象,在影视借内一路长红!

可好景不长,国内迎来了十年特殊时期,随着那场政治运动的到来,国内的影视界步入了“寒冬时期”。

不仅禁止各种电影作品的播放,就连陶玉玲本人都受到了牵连,她被下放到江西南通当工人,丈夫也被安排到附近的农场劳动。

他们的生活一下子跌进黑暗,看不到未来。

沉重的工作之余,陶玉玲会忍不住思考人生,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一辈子留在这个狭小的车间,每天重复着流水的工作,日复一日,没有尽头。

她多想再回到演出的舞台上,多想再出演一部电影。

那个年代,对于把表演当做生命的演员们来说,不能再登台演出,应该是最毁灭性的打击了。

就连一贯乐观的陶玉玲都陷入了苦闷中,依旧是丈夫的守护,让她有力量撑过那段岁月。

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激励自己:“我是一名战士,昔日穿梭在战火之下都不曾害怕,如今越是困难,越是要保持坚强的本质,黑夜总会过去的。

在陶玉玲夫妇的互相扶持下,他们终是挨过了那段黑暗的时光,迎来了曙光。

1978年,先是黄国林被平反,从农场调回了总政文化部,陶玉玲也跟着一道回了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

重回舞台,对陶玉玲来讲,是个天大的喜事,也是天大的考验。

毕竟十数年的演出空白,让她从炙手可热的当红女星,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过气演员,更要命的是她不再年轻了,曾经秀美的脸上被岁月刻下了无情的沧桑。

陶玉玲

有朋友提醒她做好心理准备:“你已经从南京的“鸡头”变成北京的“凤尾”了。”

陶玉玲难免心中失落,可她素来坚强乐观,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不就是重头开始吗?能再回舞台已经是最大的幸事了!

其实不仅陶玉玲压力大,就连八一厂的导演们压力也不小,当年的“二妹子”凭借青春甜美火遍全国,如今44岁的“二妹子”却找不到合适的角色了。

最后还是导演严寄洲给了她机会:“我们要拍电影《三个失踪的人》,需要群众演员,如果你不嫌弃可以来演一个。”

昔年的电影明星,沦落到群演的地步,换成别人早就扬长而去了,陶玉玲却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她出演的角色只有八秒的镜头,没有台词,只是一个切面条的背景板女民兵。

陶玉玲不嫌角色小,为了这八秒钟的镜头做足了准备。她是南方人,没有切过面条,为了诠释好角色,她特意跟剧组的工作人员仔细学习了切面条的手艺。

等到正式演出的时候,她的镜头一条就过了,连导演都忍不住称赞她切面条的技术好。

陶玉玲

为了这一句称赞,陶玉玲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她不在乎从头开始,只在乎她的努力有没有意义。

“作为一个演员,不要放过你的每一个机会,要牢牢抓住。因为艺术是神圣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陶玉玲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热爱的表演艺术上,即便再难出演女主角,也依旧珍惜每一个角色,投付全部的真诚!

事业再次回归了到正途,她和丈夫也走出了丧女的阴影,另外生育了两个孩子。

就在陶玉玲觉得自己事业家庭两兼顾,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时,命运又接二连三地给她开玩笑。

1994年,陶玉玲在拍摄电视剧《蹚过男人河的女人》,拍摄期间总是牙疼,去医院检查后发现,竟然患上了腺样囊腺癌。

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是立即做手术,可这种面部手术会导致患者毁容,陶玉玲身为演员,很难接受毁容这种后果。

陶玉玲

但最后为了安全着想,只能接受治疗。好在手术很成功,陶玉玲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恢复得很好,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本以为雨过天晴,可谁知这次手术只是一个开端。

没多久,陶玉玲去医院体检时,被医生告知检查出了肺癌,若想遏制细胞癌化,必须切除肺叶,于是陶玉玲再次上了手术台。

可这次的治疗,只换来几年的短暂安稳,陶玉玲身体恢复没多久,又检查出了基地癌细胞。

就连她自己都无奈又心酸:“我又中奖了。”

寻常人一生难遇一回大病,陶玉玲一个人就经历了三次,好在她天性乐观,才能一次次战胜病魔。

她总是安慰儿女们:“癌症并不等于死亡,只要我保持乐观的心态,就是战胜病魔最好的良药。”

陶玉玲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患病到现在将近二十年,她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了,依旧活得神经抖擞,胜过无数身体健康的人。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陶玉玲老人还学会了玩微信,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活着一天,就该珍惜每一天,笑着过下去。”

人人起起落落,如今已88岁的陶玉玲一生风浪不断,用“苦难”形容也不为过,可她硬是抗住了所有的波澜,即便是耄耋之年,也能绽放出最强劲的生命力。

有梦想的人永远年轻,革命者永远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话剧团   南京   妹子   苦痛   早年   前线   部队   演员   演出   角色   姐姐   人生   电影   陶玉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