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要求废除中国几千年汉字,他写2篇奇文反驳,全文读音相同

在战乱年代里,中国人一直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只要我们民族文化不灭、信仰不倒,即使暂时被侵略者践踏,中国人总有一日也能从废墟上站起来。

中国人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信仰支撑着社会各个阶级将日本侵略者给赶出了中国。最近的毒教材事件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而汉字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凝聚下来的精华,它也是中国魂的根源。然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差一点就失去汉字,丢掉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底气,这要从那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废除汉字革命”说起。

历史背景

在近代社会中,随着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人的思想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众多国人得以走出国门去感受西方文化的强大,而他们再回头看中国就觉得粗鄙不堪。

这并非他们不爱国,而是清朝廷的腐败不堪侵蚀了中国大地实在太久了,让我们的骨子里的傲气都烂在了田地里。所以当改朝换代致使社会瞬息万变的时候,中国人不得不面临“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

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局呢?当时众多先进学者都扛起了救国的大旗,比如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他们聚集到一起,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呕心沥血的改革。

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只有改变国人的思想,就可以改变中国的命运。要如何改变思想呢?必须得靠文字才行。因此当时诸多进步书刊和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普通民众很多都没读过书,根本大字不识一个,书刊的传播止步于工人和农民阶级。于是推崇白话文的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当鲁迅等一批白话文先驱者开始享誉文坛的时候,同样的症结又出现了。即使丢掉了文言文换成白话文,可民众依旧是看不懂。所以有人便说不是文章的问题,原因在于文字。

于是一场“废除汉字”的革命就声势浩大地展开了,当然如此行径遭遇到了复古派的反对,但仍然在一些先进文人之中得到扩散。其中北大教授钱玄同就是“废除汉字”的先驱者。

1917年张勋复辟的闹剧预热未散,却凉透了众多爱国人士的心,钱玄同更是感同身受。他突然觉得中国的根本问题并非推翻某个王朝,症结是在传统文化当中。

因此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说:“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直到1922年,钱玄同率先出版了《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标志“废除汉字革命”的启动。

汉字革命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可以任人欺负的国家,如此积弱不堪的情况之下,让诸多爱国志士们都想方设法地开启了“救国之路”。钱玄同等人认为要“废除汉字”是因为中国古文晦涩难懂不利于传播。

中国汉字是经过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历经数千年从大篆、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和行书,一路走来经历了多次的变革,才形成今天这个专属于中国人的符号标志。

由于其横折撇捺的结构书写复杂,确实会出现记忆困难的情况。在那个希望通过文字改变国人思想的紧急浪潮之下,他们提出废除汉字也是情有可原,但从今天的角度却是大错特错的。

傅斯年曾义愤填膺地说:“阻碍中国人吸纳知识的祸害有很多,笨重的汉字就是其中一条”。既然要废除汉字,那总得找个可以替代的文字形式吧?谭嗣同提议用拼音来替代汉字。

当时拉丁文简单易懂的文体形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翟秋白、吴玉章等人都主张用拉丁文去替代汉字书写。翟秋白说:“新中国文必须要用罗马字,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恶劣的茅坑”。

鲁迅也曾说过:“汉字就像是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肿瘤,如果不祛除它,那我们只能等死”。

从这些文人们的言辞激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汉字的憎恶程度,于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被拉开了序幕。专家们说推行这个运动是为了让中国文字能真正渗透到人民大众之中。

1931年翟秋白撰写了《中国拉丁化字母》在第一次新文字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会议上最终决定以后废除象形汉字,全部改用拼音来替代。

当然有废除汉字的支持者,也有反对派。这些反对废除汉字的人们认为汉字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更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无论如何都不能丢,那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方式去挽留汉字的呢?

两篇奇文

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反对派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老祖宗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当时有着“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称号的赵元任就是反对派中的一员。

为了驳斥“废除汉字”专家们的荒谬言论,他用汉字写下了两篇奇文,全文每个汉字的读音全部相同,可是整篇读下来却是个完整的故事,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第一篇奇文的标题为《石室施士食狮史》,整个标题文字的读音都是“shi”。不仅如此,全文103个字所有的读音都是“shi”。

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虽然读音一样,但看文字就能懂其中的含义,讲的是姓施的人经常到市场去看狮子,最后把狮子吃了的故事。

还有奇文《季姬击鸡记》也是一样,全文都是“ji”发音,内容中写道:“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虽然是文言文格式,但是还是能看懂故事情节。

如果这两篇文章全部换成拼音样式的话,那就是通篇的“shi”和“ji”了,就失去了汉字带来的诸多乐趣。

虽然汉字革命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但是如果真的要废除的话,恐怕真的会闹笑话,至少这两篇奇文就是最好的说明。

而且话又说回来,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字和文化都要丢掉,那么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幸运的是,在当时国难当头的时刻,很多人都专注于自身的安危和温饱,根本没人去理会这些事情。

最终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也成为了浮云,汉字也在时代浪潮中被保留了下来。这件事情也充分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汉字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奇文   汉字   读音   拉丁文   胡适   中国   白话文   反对派   中国人   文字   专家   全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