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啥不能有乡愁

乡愁

周末,因家事,回了一趟老家,这些年,很少回去了,一则,拖家带口,回去一趟,办点事,就需要一天;其二,每回回去,也见不到几个儿时同伴,望景生情,徒增伤感!


小时,大山围着这座长长的集体厝,而我,就绕着这长长的集体厝长着长着,突然有那么一天,就离开了。父辈们说,不看天吃饭,有皮鞋穿,没有风吹日晒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我想,他们是过怕了那种生活了!每回回去,汽车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母亲若有坐在车上,就会说当初走这山那,挑个百来斤的东西,每天早出晚归,那个苦啊,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修建莆田大水缸,爷爷那辈带着小小的父亲几个兄弟,背井离乡。有时,我就会问问父亲,当初为什么要移到这么偏的地方。父亲总是笑着说,在当年,这可是好地方。起先,安置地第一位置其实不在那,离县城会近些,但那里地少,养不活人,就没能安顿下来。再往山里边移,在这里就扎下了根。

政府给大家统一建起房子,于是就有了这长长的集体厝。一百多户移民,就散落在村子里的各个边角集体厝里,大凡中心位置,该是原住民先占着。

住集体厝,最大的好处就是热闹。童年里,留给自己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放牛。每到放寒假,大人忙了一整年,也该是休息的时候,所以把放牛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而那阵子,好像牛也过得特别欢快,与我们小孩们相处得很融洽,一些胆子大些的孩子,就爬到牛背上,嗯着小曲,开启一天的放牛生活!

老家在莆仙交界处,唯一的县道从村里穿过,不挨县道的村庄,就只能靠步行了。于是老家就成了一个物资中转站,上面的几个村所需的物品,都要从我们村靠人力往上挑,高峰期时,村里都住着大几十号外地人,专门从事这工作。

趁着田里没活时,父母就去帮别人挑东西,挣点零钱补贴家用。那时,除了从地里刨点口粮,确实也没什么收入来源了。

我们姐弟三人,若在放假时,就会在午后,翻过去几道梁,到路旁去迎接父母亲回来,顺便帮忙扛上几根木头。

每年那时,家里就住着十几个外地人,父母要早早地起来给他们做饭,我那早起的毛病就可能是那时落下的!

多年以后,当故乡只剩下一座长长的集体厝后,我承认,自己始终没能走出他的影子里。

如今,乡愁就成了那一座长长的集体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乡愁   小曲   莆田   人到中年   村里   老家   当初   父亲   集体   父母   位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