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河北唐山马兰峪,皇家墓葬旁百姓生活的真实影像

河北唐山遵化马兰峪是清东陵所在地,这里有着规模宏大的清代皇室墓葬群, 埋葬着五个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三个阿哥和两名公主,共一百六十一名皇室成员。

1924年,美国摄影师甘博和新婚的妻子及一众朋友从北京出发,沿着当年皇室出殡的路线,一路跋山涉水来遵化马兰峪。期间他们去参观了还没有遭到破坏的慈禧墓,还用相机记录下居住在墓葬附近的百姓生活及劳动场景。

到达马兰峪

甘博一行骑着毛驴,在向导的带领下于1924年中秋节后到达马兰峪。在马兰峪镇的城门前,一群当地百姓正好奇地看着这一群不速之客。

当地妇孺

当他们来到客栈门前时,一群妇女和孩子很快地围过来看热闹,然而当发现甘博拿出照相机对准她们时,所有人都静默了,表情也变得非常不自然。此时,甘博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正弯着腰在行李箱内翻找东西。

抱孩子的妇人

人群中间的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脸上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很难说她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艰难的生活会让人很早变得衰老。

灿烂的笑容

与前面两张照片比较,这一张更让人喜欢,因为人们的神情变得生动起来了,看着不再那么拘谨木讷。其中一名年轻女子的脸上甚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农家房屋

这是当地一户人家的住房,建在一座土坡上。房屋四周有用石头垒砌的围墙,茅草屋顶,院门两边晾晒着许多木板,可能房屋的主人是一名木匠吧。

庭院景象

这是另外一户人家的庭院,院内一字排列着四个尖顶的小建筑物,这是用来储存粮食的粮仓。虽然主房屋也是茅草屋,但是看这阵势,应该是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

粮仓近景

建造这种粮仓的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竹篾和茅草。为了防雨防潮,上面覆盖着茅草,下方悬离地面,仓壁周围还抹有泥巴,模样很原始但很实用。

打谷场

中秋前后,正是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村里的男人们正在谷场上忙碌,有的打扫地上的粮食,有的驾着牲口拉着石磙压场脱粒。

妇人们

男人们在打谷场忙碌,女人们也不会闲着,大家聚在房屋旁边,一边聊天一边剥玉米。剥掉的玉米皮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山。

妇人的发型

从背后看当地女子的发饰, 在脑后绾出一个圆形的发髻,用发网和银簪子固定,上面装点着各种银头饰,鬓角处插着一朵鲜花,看上去美观整洁又大方。

玩耍的儿童

在住宅区附近玩耍的孩子们。此时已是秋天,山里的孩子依旧光着身子、赤着脚。鼓起的肚子说明平日里所吃的食物质量并不高。

推磨的孩子

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正在奋力推动石碾子。第一眼看到这张图会以为他们只是在模仿大人干活而已,单靠他们年幼的身体和弱小的力气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

磨粮食

这张全景的图片给了我们答案,两个小孩子不是在玩耍,而是在实打实地干着力气活,只不过在另一边还有一个半大孩子。年迈的老婆婆负责将碾台上的粮食扫起,时不时帮助孩子推上一把。 老的老、小的小,看着让人心酸。

晒烟叶

一名老人蹲在地上清理烟叶。待挂起的烟叶晾干表面的水分后,拿进身后的烤烟房里烘烤。烘烤之后的烟叶会变成金黄色,经过去梗、压实,刨丝等工序,最终做成烟民使用的烟丝,这时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售卖了。

搬运高粱杆

一名赶着驴子运输高粱杆的男孩,刚刚剪掉辫子的头发显得乱蓬蓬的,这种发型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马子盖”,在民国初期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人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还顽强地留着这种发型。

鬼脸葫芦

庄稼地旁的树上挂着一只“鬼脸葫芦”,用棉布缝制,上面画着一张夸张的鬼脸。这是用来吓唬鸟雀的,防止它们飞到地里祸害庄稼。不知道晚上突然看到会不会吓人一大跳。

蜂巢

养蜂人在田野边搭建的蜂窝。我国养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 。在活框蜂箱传入我国之前,养蜂者使用的养蜂工具多为木桶、空心树段和竹笼等,图中这种养蜂方式叫草窝养蜂,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遵化   打谷场   唐山   墓葬   粮仓   茅草   烟叶   高粱   河北   皇室   皇家   百姓生活   粮食   影像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