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闽南散记(三)800米顶街浓缩600年历史

#秋日生活打卡季#

【缘起】

逛累了山水,看腻了古村,何不找一个安静的小岛,过几天面朝大海的日子。

在闽南蜿蜒的海岸线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海岛,奇幻蓝眼泪的平潭、慢时光的鼓浪屿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素有“蝶岛”之称的东山,是一座几年前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闽南小岛。

大多数人与东山岛的初次遇见,是在苏有朋拍摄的电影《左耳》中。我在朋友的照片里看到了它的美丽,于是,果断决定,这次要去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东山岛,不仅有着秀丽的海滨风光,还是一块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地方。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老街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一切都是它本身的味道。


【宿】玖间海客栈

赶到东山岛南门湾,已是夜晚。在海风习习的夜色中,一座身姿金碧辉煌的寺庙矗立在海堤旁,那富有闽南特色的飞檐,倍显绚丽而庄严。

特别是那一组组屋脊上精致的艺术品,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华美的光芒,倍显迷人。

我们预定好的玖间海客栈紧挨着这座寺庙,算是离停车场最近的一家客栈了,免去了搬运行李之苦。

由于白天爬了半天山,大家都累了,于是就分别回房准备休息了。一打开房门,我便喜欢上了这个能听着海浪声,头枕着波涛入眠的海景房。

房间内的物品干净、简洁,且颇具情调,是我喜欢的样子。

一夜无话,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一拉开窗帘,一幅无敌海景扑面而来,我不由得“哇——”出了声。

绝对货真价实的一线海景房!玖间海,顾名思义九间面向大海的房间,且每间窗外的景色都是超级完美,又不尽相同的无敌海景。

这正是我想要的,面朝大海,推窗即海,那就安安静静地在这里,过几天面朝大海的日子吧。是不是有点儿羡慕?!

这样的住宿体验也是一种旅行享受。

二楼还有个海景露台,在那里吹着海风,喝着小酒,聊着天儿,看着海景·····简直是超级惬意。

站在露台上,整个南门湾尽收眼底,不远处的渔人码头也清晰可见。


【食】陈氏肉丸

已是早上八九点钟,南门湾似乎还沉浸在睡梦中,路上行人稀少,沿堤的店铺都还没有开门营业。这对于尚未吃早饭的我们来说,有点儿犯难。

半月形的海堤旁,一座座层叠错落的五彩石头房子,构成了如电影画面般的文艺场景。

东山岛上的民居,并未一味停留在过去,如今沿海岸线一带的不少民居,被刷上了缤纷的马卡龙色,活泼的色彩,让这些凭海而居的人家多了几分小清新。

密密麻麻,满满一墙的指路标,这样整齐地排列着,倒也有趣。

为了解决早饭问题,我们离开了海堤,拐入小巷,结果误打误撞地走到了美食排名第一的陈记肉丸。十分不起眼,甚至有几分杂乱的门脸,让我怎么也不能与“最东山”小吃店联系在一起。

幸好看了一眼灶台上新鲜出炉的美食,不自觉地唾液迅速分泌,感觉口水就要流下来了。

走入有些复古的风格的厅堂,有种乱入别人家蹭饭吃的感觉,瞬间让我忘记了自己旅游者的身份。

攀谈中得知,这是一家老少共同经营的小店,小吃的品种很多,分套餐和单品,价格适中。

被灶台上新出炉的五香卷圈粉的我,满脑子都是它的影子。端上桌来,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浓郁的古早味的五香卷,果真没有令我失望。

猫仔粥,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儿萌,它是漳州诏安的一道美食。其实就是现吃现煮的海鲜粥,吃的就是那个热与鲜。

在老板的推荐下,还点了份五香卷拼盘,品相不错。

写游记时才想起来一个问题,不知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点上一份他们家的招牌肉丸。这让我至今都很是遗憾!

我们一边享受着美味,感受蕴藏在这份美食里的细腻和用心,一边看着街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游】顶街

走出陈记肉丸,不远处的路口,坐落着一座叫作答阳宫的小庙,供奉着古城南门守护神。

彼时,这里被称为铜山所,隶属镇海卫,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东南沿海防卫而建立的守御千户所之一,历经时代演变,逐渐成为军民合住的城镇,旧称铜山。

横在答阳宫面前的便是顶街。千万别小看这条不起眼的顶街,它可是明清两朝的官路。早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就有了这条通往铜山城的官路。

与海堤平行的顶街,长只有800米,却是铜山古城最早的街道,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东山的文化圣地。

“一代完人”黄道周、“廉洁刚正”的唐朝彝,以及明清两代的十数位进士等先贤都是从这里走出的。这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如果说一条街的岁月浓缩了一座城的历史,那么,顶街便是铜山古城的缩影。这条街自建成以来,历经风雨沧桑,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顶街古韵悠悠,已有600历史,全长786米,将风动石和文公祠、古城区、南门湾串联在一起。沿途古厝、故居众多,是“最东山”的记忆。

600多年的岁月在这里静静流淌,没有人群的喧嚣,有的只是一丝丝闽南味贯穿其间。

走在这条小街上,会有种穿越历史长廊的感觉,两侧是各具特色的明清建建筑,有古厝,有宫庙,有故居,有宗祠······,不绝于眼。如今,这些老宅子依然固守着闽南古厝的风貌。

林氏家庙(敦本堂)。在这条老街上,可以看到沿街的一座座家祠宗厝,朱氏、陈氏、林氏、欧氏、许氏等20多处风格各异的家庙、宗祠。

闽南的老街多宗祠庙宇,东山岛也不例外,小巷子里、街道两旁可以看到多处道观庙宇和祠堂,这些都是普通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信仰寄托。

这座建在行人通道上,仅有几平米的泗洲庙,堪称东山岛唯一一座空中寺庙。

顶街不通车,当地人几乎家家都有小摩托。而对于旅游者来说,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步行。

顶街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安静,长居于此的东山原住民更是保持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淡薄。他们讲着一种只有当地人能听懂的东山话(闽南语的一个小分支)。

街道两侧各年代的新老建筑交替并布,眼前的建筑呈现出各个不一的形态特色,每经过一处老宅,都会蓦地发现不一样的时代印记,颇有在峰回路转处眼前一亮的感受。

漫步顶街,不自觉地会放慢脚步,让自己投入到顶街的烟火气中。

东山岛的慢,是匆匆过客无法体会的。这无关景色,只是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才能留意起周边的一切······

漫步老街,触摸一道道古门,放缓脚步,去倾听这座小岛背后的故事,感受岁月的蹉跎。

走进这条依山傍海的古香古味的老街,透着美好和精致,传递着一份安逸和满足。慢慢的,我感觉到,慢下来,每一眼都是风景。


【游】黄道周故居

顶街直通风动石景区,如今黄道周故居已被圈入景区,这是一座坐东北朝西南的旧式合院。院子前耸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黄道周故里”字样。

黄道周故居,也称祖厝,建于明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一个名叫黄道周的男婴在此出生。谁也没有想到,这名土生土长的闽南子弟在时代弄潮中,竟成为一代大儒,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而且还是南明政权抗击清军的忠烈之士。

走进大门,是一个不算大但朴素大方的院落,正面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平房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侧各有一间厢房。

院子左侧有一口井,井水清冽。相传,古时这里有口深井,故而这里被称之为“深井村”。

祖厝的门楣上,悬挂着“苏峰拱秀”匾额,系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观其书法,质朴藏古,锋凌劲健,字形奇异,风骨峭然,真可谓诗书如其人。

走进祖厝厅堂,正中龛台内悬挂着晚清民国时期所绘黄道周画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据黄氏现第24代后人介绍,此像已经留传几代人,作为家传珍宝传承下来,以供子孙后代瞻仰。

龛台最上方高悬着“为善最乐”的匾额,其下为一块格外醒目的红色金字匾额,上面书写着“一代完人”四个大字。这是百余年后,清乾隆皇帝听闻黄道周的事迹后,赞叹道:“黄道周立朝守正,不愧一代完人。”

黄道周25岁前一直生活和读书在祖厝中。尽管时空远遁,但如今我们走进祖厝,希望能慢慢地穿越时空,去与一代大儒对视、交流。

走出祖厝,回望这座相当简单的小院,数百年来,虽经多次修葺,但仍可遥见其当年生活之清简。


【游】文公祠

离开黄道周故居,我们按照路标向坐落在文公祠走去。

拐进小路,踏过一个个石头台阶,穿过一个个小巷子,经过几个人家,穿行其间,老旧的木门敞开或虚掩着,庭院内的花草清香怡人。

沿着蜿蜒曲折的台阶拾级而上,一路上遍布着一块块摩崖石刻,“登山观海”、“天开文运”、“学海文澜”、“与造物游”等“诸多吟咏题镌,如同一页页翻读的历史,积淀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魅力。

一个小平台的白色围栏前树立着一块刻有“文公祠”三个字的石碑。

站在平台上,眼前豁然开朗,近处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远处是海天交接渐变的色彩色,偶有一两艘帆船驶过······

南溟书院位供奉着朱熹、孔子、黄道周三座神像,又称朱子祠,文公庙,当地人都习惯叫它“文公祠”。

安静素朴的南溟书院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书院,历经风雨,于2005年重建,承载着东山人民对知识的深厚渴求。每逢中考、高考时节,更是香火络绎不绝。

当年,为满足戍守当地官兵及其家属子弟文化教育求学需求,东山先后建立崇文书院、南溟书院。如今,众多黑底金字的匾额依然高悬,足以看出东山人崇尚读书、求知的浓厚氛围。

两旁回廊内,分别雕刻《二十四孝故事》和《朱子治家格言》的浮雕。

书院二层还建有魁星阁。

站在魁星阁旁,整个书院尽收眼底,红墙绿瓦、花瓷雕饰,透露出其原有的灵气,散发出清幽静谧的古风神韵。

站在魁星阁旁的平台上,俯瞰大海与小镇,蔚蓝的海水与天空,勾勒出海天一色的景观,半月形的南门湾尽在视野之下,各色民房错落有致,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这就是东山十八景之一的“文公座上看天池”。

一边是蔚蓝大海,一边是五颜六色的古朴渔村,东山岛的文艺味,跃然在每一个镜头里。

我个人认为,魁星阁旁的平台更优于文公祠前的平台,因为这里拥有一个可以俯瞰三方的视角。

环顾三方,远眺海上烟波云蔚,倾听松风海涛鸟鸣,思绪万千。数百年来,从书院不知走出过多少满腹经纶的学子,和黄道周一样,铺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蓝图。


【游】纶章垂耀坊

离开文公祠,再次回到顶街,没走多远就看到气派的“将军第”的匾额,原来这是官位正二品,清代水师总兵副将林鸣岗的故居。

一位将军后裔正在门口卖当地的四果汤,恰巧我们又热又渴,于是,每人要了一碗。别说,就着将军故事,品尝的四果汤,味道就是不一般!

在将军第不远处,坐落着东山唯一一座牌坊——纶章垂耀坊(科弟开先坊),是为铜山第一个进士唐文灿建造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民间俗称“华表”。

这是一座“恩荣”坊,如今,重新修缮后的牌坊,横跨于街,南北向,石仿木结构,三间四柱,正匾两面分镌“纶章垂耀”、“科第开先”。

牌坊下的路边,还有一口华表井,据说是口古井,看介绍得知此井洋溢着动物感恩的美谈,其间还穿插着进士牌坊的励志故事。

如今的顶街道路虽然依旧弯曲窄小,但道路两侧的彩绘却是满满的 东山味,甚至还能让你边逛边学两句东山话。


【独白】

浓郁的书香飘荡在这座海边小城,老街上的历史文化,往往是这座城市从过去延展到今天的行动轨迹,像日月星辰一样,宠辱不惊地在一代又一代眼中执著地闪现着······

回眸走过近600年风雨的顶街,如同一本读不完的史书,让人深深感悟到:只有在这充满古韵的老街里,后人才能回忆、想象曾经的风华,才能触摸到东山的根,感受那番逝去的真实。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闽南散记( 四)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


往期回顾:

「游记」闽南散记(二)与徐霞客跨越时空交集

「游记」闽南散记(一)定格500年的“水上小故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闽南   铜山   老街   牌坊   东山   黄道   匾额   散记   年历   南门   故居   书院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