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盖世英雄-项羽

王道与霸业

秦一统天下后,世人多以为,天下一统才是王道,分封诸王只是霸业。舍王道选霸业的项羽,被误认为目光短浅。

其实项羽所选霸业,与春秋五霸不同。春秋五霸虽为霸主,名义上仍在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项羽的霸业里,有诸侯王,有霸主,却没有天下共主。

始皇帝所选的王道,是在战国七雄争霸下的最佳选择。项羽选择霸业,也是在秦一统天下后的最佳选择。

此处所谓最佳,并非对君主一人而言。始皇帝和项王虽然选择不同,却同样站在远超世人的高度,开创新的时代。

始皇帝的王道

始皇帝一统天下,成为千古一帝,其伟业在于打破七国的边界,打破心与心相交的壁垒。

战国时期,诸国战争频发,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成了自出身起就注定的仇恨;人与人之间的分隔是由国恨而起的家仇。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不由彼此决定,而由彼此的出身决定。只能存在于一国境内的高山流水,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

七国间的战争,根源在于以出身定立场。每个人自出生起被打上烙印,被剥夺了选择阵营的机会。那些奔赴战场的士兵,那些战争后被埋黄土的枯骨,那些自出生起就“注定”的仇恨,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七国不想亡国,谁都不会主动破除这种观念。这种观念,这种束缚,是七国间对抗的根本。在仇恨驱使下,才有了一雪前耻,才有了保家卫国。然而他们要守护的是什么?平民真的愿意守护那些欺凌他们的贵族吗?如果他国的贵族尚存人性,又何必为了本国的恶棍战死沙场?

战争中,也曾有人做出过类似的选择。宁为他国的人卖命,不为本国的鬼护身。在他们眼中,一个人是怎样的人,重于他是哪国人。在他们眼中,君轻于民。这是墨家的思想,是统治者不会纵容的思想。所以这类事件一次次发生,又一次次被镇压。一次次被他国传扬,又一次次在本国成为反面教材。

这场争夺持续了多年。结束战争的关键在于,打破控制人心的基础——七国边界。

于是有了始皇帝一统六国。从此再无国界之分,再无文字、语言之隔,再无货币流通之碍。

这就是始皇帝的王道。天下为棋,一人之戏。

可惜,始皇帝的宏图只完成了一半。好好的一局棋,被后来者搅了个稀烂。这个后来者,名为汉。

若不是项羽兵败乌江,始皇帝的王道将被项王的霸业所承续。可惜,西楚霸王有逆天而行的眼光和力量,却在重重阴谋下,功亏一篑。


西楚霸王的霸业

人们眼中的霸业,使于春秋。春秋时,诸侯割据,虽有五霸,也不过是势力强大的诸侯罢了,并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可以说诸侯间多处于相互牵制的状态。至于战争并非必然,而是人心的贪念使然。如果诸侯的实力达到某种平衡,再加上霸主的约束,同样可以避免战争。只是春秋五霸,虽名为霸主,却没能阻止战争。春秋,最终只成就了“春秋无义战”之名。

春秋最令人怀念的一点,是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良莠不齐,但是都有发声的机会,而不是天下一统,唯某种学说独尊。而那独尊的学说,不论开始多么心怀天下,最终都会成为统治者愚民的工具。

项羽的霸业,正是要开创一个没有战争的盛世春秋。

说起项羽的霸业,不由想起一句正史记载的谎言。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因此归乡,选择霸业而非王道。

以太史公的眼光,想来定能分辨真伪,只以春秋笔法将谎言留与后人,留下线索供后人破解。

谎言之所以被认定为谎言,只因为格局太低,低到只能沦为笑谈。试想,以项羽所做之事,所行之道,天下谁人不知项王,又何来衣锦夜行?更何况,就算行走在黑夜之中,项王既在,犹如白昼。

这样一个人,不会担心不被人知,更不会只惦记着故乡的旧识。若要人知,从来不是故乡,只会是天下。

这样一个人,选择霸业,因为他要选。

在这条路上,他做的每件事,都打破了传统和认知,有些甚至在几千年后,也无人敢做。

第一件:不立六国王族后人,不支持六国复国。

第二件:分封天下,有功则王。

第三件:不以喜恶定生死,不杀刘邦。

第四件:用人有原则,不用韩信


项羽和范增的矛盾——复国

都说范增是项羽手下的第一谋士,可是每到关键时,项羽总是不听范增的。于是总有人猜测,项王是不是只会打仗,分不清该听谁的?

这也未免太小瞧项羽了。他心里可比谁都清楚。他不用范增之计,都有原因。而他和范增的矛盾越来越深,正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一路人,从开始就不是奔着一个目标去的,走到半路矛盾出现,只能分道扬镳。

范增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虽有谋略,却只会守着被灌输的那套尊卑规则,在这套规则下规划自己的人生。所以他的目标一直是复兴六国。就是把被秦灭了的六国王族后人找出来,打了天下让这些人重新当国王。

可笑的是,这些王族之后都是什么人呢?他们的祖上身为一国之君,没少压榨本国百姓,对其他国家也没做过什么善事,除了攻伐。他们仗着出身,自认为天生高人一等。

等到秦灭六国,六国王族有些被杀,有些没落。比如项梁当初找到的楚王后人,就是个放牛娃。可是范增却说,这个放牛娃出身不凡,虽然啥也不懂,就得让他当王。不仅是范增,当时守着这种旧观念的人可不少。于是项梁把放牛娃往那里一摆,行,他就是名义上的楚王,咱们起兵吧。

说白了,楚王就是个摆设。反正他也没啥本事,老老实实当摆设,项家也不会亏待他。可他偏以为自己是个人物,想要夺权。当时天下英雄起兵反秦,一个个出生入死,为自由而战。到头来,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却被一个放牛娃跳出来叫嚣,我的祖先是楚王,所以我才是王,你们都得当我的臣子。谁能忍?

范增还真能。他不是能忍,他是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不仅这个放牛娃要当楚王,还要找到更多放牛放羊的王族后人,全都供起来当国王,这样才叫复兴六国。至于那些打天下的功臣,只有跪地称臣的份。

正因为这种观念,项羽不可能听范增的。项羽要开创的未来,是范增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末天下大乱,始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们喊出的口号直到今天仍振聋发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凭什么有些人生来就能坐享富贵,成为人上人,其他人却只能沦为平民,甚至奴隶,跪伏在贵族的脚下?凭什么贵族可以生杀予夺,平民却只能顺从,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全部奉上,不能起半点反抗之心?凭什么生在王室,就算是个白痴也能当王;生在平民家,连做人的尊严都是奢望?

天下反秦,以命相拼。死了的,身埋黄土;活着的,有本事的有功劳,没本事的也有苦劳。唯独六国王族,除了出身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有什么资格坐享其成?那些有功之人又凭什么不能君临天下,治理一方?

如果六国王族继续为王,那么王侯将相,永远是父子相继,家族世袭。那些出身低微的平民,不论才华盖世,还是所向披靡,都不过是王族的棋子罢了。用命搏来的天下,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这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一句空话,转眼被抛诸脑后,再无人敢提起。

这不是项羽想要的天下。他想要的天下,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在用自己的一生,守护这句话,守护自己心中的世界。

而他是楚国贵族。就算六国复国,他依然是贵族,依然可以称王,于己无损。而他所守护的这句话,却让诸多贵族不满,为自己平添了不少敌人。

一个人宁愿选择有损无利,也非做不可的事,只因为他想做。他眼中的世界,早已超越了那个时代,超越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正因为他的梦想太遥远,超过了太多人的认知,所以无人能懂。

世人只道项羽目光短浅,殊不知他们自己才是井底之蛙。项羽想开创的时代,比我们所在的时代还要超前。如今,不也只能叹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而项羽,却能让平民凭本事登上王位。

项王想要的,在我们未来的未来。


鸿门宴的真相

世人总在诟病项羽在鸿门宴中的犹豫不决,却没有仔细想过,鸿门宴究竟是什么?虽然史书不足信,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史书看真相。

鸿门宴,说到底是范增想杀刘邦。可是范增为什么要杀刘邦?在范增看来,如果不杀刘邦,将来必成大患。也就是说,在范增眼里,有个名叫刘邦的人挺有本事,又有野心,将来很可能对项王不利。所以呢,趁对方实力不济时,先干掉再说,免得将来后悔。于是就有了鸿门宴。

那项羽怎么看?在项羽眼中,刘邦是他讨厌的人,但也是一起反秦的人,算是战友。他们在不同战场为同个目的而战,名义如何并不重要,就像那个被称为楚王或义帝的放牛娃,项王也从没放在眼里。两人各拉队伍,各打各的,关联并没有那么深。

对项羽来说,刘邦是个既有野心又不可信的人,偏偏还有点本事。只是那又如何?不可信之人就必须死吗?讨厌的人就得杀吗?有野心有本事的人就要提前全部干掉吗?

范增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杀刘邦。

项羽犹豫吗?未必。

以项王的胸襟,难道容不下一个有野心的人?只要此时是战友,那么此时就可以并肩作战。

以项王的为人,杀不杀一个人需要犹豫不决?天下如果有一个人的生死令他如此纠心,那他就不是西楚霸王了。

项王想开创的时代,更接近春秋。那是一个百家争鸣,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既然能容下不同的声音,他怎么可能容不下一个刘邦?虽说刘邦和项羽,一个是恶棍一个是英雄。恶棍虽然容不得英雄,英雄却未必要杀恶棍。在项羽开创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就算是恶棍也有存活的空间。

所以项羽不杀刘邦,不是看不出刘邦是怎样的人,而是他没有多么在意刘邦,却始终知道自己是谁。

至于后事,就算项羽知道,也不会改变选择。论实力,刘邦永远赢不了项羽。论为人,刘邦不配与项羽并称。但是说起阴谋,却往往令英雄落泪,小人得志。


项羽眼中无韩信

传言楚汉之争中有两个军事奇才,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韩信。细看,恐怕多是虚名。项羽是军事奇才不假,韩信却怎么看都是个凡人。

虽说行行出状元,军事却不同其他行当。一个人如果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在一方战场取胜尚有可能,想过问天下大事就不够资格了。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在一方战场取胜,但也仅限于此。当然还有一个前提,不能遇到项王。

就算如此,韩信好歹也有些本事,为什么项羽却不用韩信?以项羽的眼光,自然看得清韩信的本事和为人,正因如此才不肯用。这一切都得从韩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说起。

韩信是个只讲利益的阴谋家

项羽打仗擅直攻,以快取胜,从来不玩什么弯弯绕绕。韩信恰恰相反,正面刚的事向来不做,专爱耍阴谋诡计。说他擅用奇兵,实在太抬举他了。那个不叫奇兵,叫诡计。区别在心,也在行。

韩信最初投奔项羽,项羽却没有重用他。说项王眼神不好,为嘛身边那么多英雄都没看走过眼,偏偏认不出韩信。那只能证明,韩信不是英雄。说项王不能容人,为何连刘邦都容得,却容不下韩信?其实也容得,毕竟刘邦还得躲项羽远远的,不可同帐共事,韩信好歹还没被赶走。

项羽不用韩信,自有原因,会在下文细说。

再说韩信,眼见所求不得,就跑去投奔刘邦了。没想到竟要随刘邦去蜀地,眼见功名无望,他索性又跑了。

可见他的投奔,并不是敬仰某个人,或想与某人共谋大事,不过是有所图罢了。为利益而去,得不到利益就离开。就像战国时的无良纵横家,游说诸侯,挑起战争,只为一己之私。什么惺惺相惜,什么同生共死,在他眼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后世传为佳话。如果把当时的情景重新描述一遍,无非是这样。

韩信嫌不被重用,待遇不好,职位太低,就跑了,连离职手续都不办。萧何发现后把他追了回来,问刘邦,这人你到底用不用?要用,就得拿高官厚䘵打动他,一般的职位他可看不上眼。

刘邦看看手下那些人,有本事的收买不了(人家也是有骨气的有原则的),需要收买的又没韩信那个本事,那还不如收买韩信。于是就封他当了大将军。韩信见这职位够高,待遇也好,终于肯安下心来为刘邦做事。注意,是做事,不是卖命。在韩信眼里,这不过是一场利益交换罢了。

于是等打下齐国时,韩信才会向刘邦讨要更高的职位,想当个代理齐王。这一桩既是讨价还价,也是韩信的天花板。连一个小小的齐王都不敢要,只敢借机要挟,讨价还价,韩信其人,也不过如此,连当一方诸侯都抬举他了。

此后,刘邦伪游云梦,夺了韩信的兵符,也是对他这一行为的警告。二人之间一个想要不敢要,借机要挟。一个心怀不满,杀鸡儆猴。这不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吗?

说到韩信,就不会忘记胯下之辱。故事未必真实,却能从中看出当时的人如何看待韩信。

胯下之辱,是个男人都不能忍。不仅是男人,女人也不会忍,可是偏偏韩信能忍。这是什么样的人?只有利益至上的人,才会这么做。至于人字怎么写,他并不在意。他做了什么不重要,将来能当多大的官才是重点。

更有趣的是,韩信衣锦还乡后找到了当年的那个恶棍,不但没有惩罚,还让他当了个小官。这通迷之操作,如果从利益的角度,倒也能解释得通。

首先,以牙还牙是正常人的做法,但是还击得重了,也有可能被指责为报复心强。如果以德报怨呢?说不定能博得个不计前嫌的美名。不过,孔老夫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其次,人以群分。当初的恶棍除了为难韩信,怕是也没少欺负乡邻。如今做了官只会欺负更多的人。韩信为什么会纵容?只有一种可能,韩信和那人一样,都是恶棍,只是表现不同。一个看着就是恶棍,一个看着人模人样,得仔细看才能发现恶棍的影子。

再次,从利益来说,恶棍是有利用价值的,而顺民不需要利用,压榨就可以,不归顺的更是没法收买,只能毁灭。所以对恶棍,要用官职来收买。让恶棍为自己做事,比为已经过去的事惩罚恶棍要划算得多。这笔账韩信会算。

于是,韩信“不计前嫌”,收了个恶棍当小弟。

而韩信受一饭之恩于漂母时,当场许诺,将来成功后要重谢。漂母很生气,说我分你食物,是看你可怜没饭吃,可不是为了贪图你的回报。一句话,高下立见。

这样一个人,确实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在那个时代,也算不得大奸大恶之徒。毕竟还有刘邦在那里摆着呢。那为什么项羽不用韩信?

项羽用人

项羽用人,可谓不拘一格。喜欢的用,不喜欢的也用。可信的用,不可信的,在可控范围内依旧能用。也正因如此,当刘邦使用离间计时,有人背叛。那些背叛的,是不可信而可用之人。

与之相对,皇袍加身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人说他过河拆桥,却没有想过,如果那桥原本就已腐朽不堪,是否该拆。如果不拆,是不是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宋太祖选择杯酒释兵权,将曾经或可用,如今已不可信之人与权力剥离。事后,有些人因故获罪,有些却被重新启用,正是可信之人与不可信之人的区分。

而项王则不同。在他看来,有功当赏,有过当罚。那些不可信之人既是功臣,就该享受功臣的待遇。至于可信与否,将来如何,此时并不重要。

所以项王敢用人,敢分封。他的身边有肝胆相照的战友,也有为利益走到一起的战友,但是唯独没有韩信这样的阴谋家。

肝胆相照的战友从来不需要承诺,更不会背叛,他们选择与项王同进共退。为利益走到一起的,此时是战友,彼时是敌人,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刘邦,是一个想与之共存的恶棍,却不会放在身边,只会让他远离。韩信,是不可重用之人,在哪里都无妨。

所以项羽并非不识人,只是清楚韩信的为人,知道他在什么位置时可用,超过时却会变成灾难。刘邦和萧何也并非想重用,而是没有选择只能凑合用,于是先用后杀。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猎人和走狗本就是利益关系。暂时合作并不代表永远是朋友。当捆绑双方的利益消失,自是进入下一轮争夺。猎人不想养着无用的走狗,而走狗又无力反咬主人,这才是双方关系中可悲的一幕。可悲,却又是必然。

而沦为猎物的英雄,就算没能实现心愿,也不曾违逆心意。项王的选择和原则,无关对错。以此成也好,以此败也罢,都不过是史册中的过眼云烟。唯有这个人,历经千年,遭对手陷害,被史书诋毁,依然难掩锋芒。

而他的对手,虽然赢得了天下,控制了史家喉舌,依然只是个恶棍。如果说他们成功做到了什么,也许就是他们成功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再稍加引导,就傻傻相信了史书和史家的谎言,错认了项王。

寒虫不可语冰。不懂项王者,不必多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梦绕边城

我写我心,我书我意,我只做我自己。

原创不易,请点个赞或关注再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项羽   放牛娃   王族   楚王   恶棍   刘邦   霸业   王道   误解   利益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