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居杨梅的奇幻漂流 无抵押“杨梅贷”提供起航动力|舌尖上的金融第一季:秋凉忆·夏果甜蜜蜜①

视频加载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实习生韩文榕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此语出自苏东坡。所谓“吴越”,便是今日的江浙地带。许是因为自古杨梅生长于此,与当地气候环境彼此调适,浙江至今仍盛产杨梅,而浙江仙居的杨梅早已销往全国,更是入选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杨梅。张志呈就是仙居当地的一位梅农。1997年,27岁的张志呈退伍返乡,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中的杨梅产业。从几十棵杨梅树扩大到到两百多棵,见证了二十多年来仙居当地杨梅产业发展的点滴变化。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并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由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最终的审查、登记和颁证。换句话说,只有符合严格品质标准的,才能冠以“仙居杨梅”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也正因如此,怎样种出更优质的杨梅,成了梅农们最操心的事。种梅得先投入,今冬明春施肥、建大棚之时,钱从哪儿来?如何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杨梅产业的政策信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这些都是困扰梅农的烦心事。

随着仙居政府“亲农在线”平台的推出,以及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让一切有了可能。以前想要贷款却苦于没有抵押的农户,如今享受到了无抵押无担保的“杨梅贷”。今年,仙居杨梅以一颗六十元的价格出口迪拜,让国外消费者品尝到了经典的中国味道。

从当地特产到全国品牌,从“仙居杨梅”到“留洋梅”,陪伴一颗杨梅成长的,既是一片土地上农户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一个数据平台的搭建历程,更是一项贷款的服务使命。

张志呈感慨道:“仙居杨梅的品牌打响后,我们梅农的收入也跟着提升了。现在我们的杨梅卖到了迪拜,仙居杨梅更出名了,对我们的经营也有好处。”

在田间地头为杨梅办贷款

六月,仙居杨梅集中成熟,当地梅农形成独特的“昼伏夜出”的劳作模式。杨梅成熟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左右。在每年最忙的这段时间,梅农都会在夜晚十一点多上山,从深夜开始采摘杨梅。第二天凌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采摘结束,凌晨腾起的水汽与晨光熹微带来的甜分融合,此时杨梅的口感最佳。

“这项工作挺费劲的。”采摘结束后,成筐的杨梅将会被送到冷库,冷冻至少两到三小时,然后装真空箱,以最大限度保持鲜味。早晨六七点,快递运输车来到张志呈的冷冻室门口,协助运输员把杨梅搬上车。一两天以后,这些新鲜的杨梅会运至全国各地,送到客户手中。

虽然采摘运输的过程很辛苦,但最难的时刻还是在冬春之际。据张志呈介绍:“梅农一般在今冬明春施肥、建大棚的阶段最需要钱。最开始种杨梅,我们一般都是等销售款回笼来周转费用。父辈们种杨梅,有时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不得不放弃部分杨梅树。”

有当地梅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前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来过我们村,可是他们需要找人担保才能给贷款,利率也比较高。”

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年还在为去县城耽误时间而苦恼的张志呈或许不会想到,如今会有银行的工作人员直接来到杨梅山,向自己介绍相关贷款产品。

今年初,正是给杨梅树施肥的时候,工商银行工作人员李源来到仙居县杨梅种植基地,见到了正在耕作的张志呈,便与他聊了起来。

李源:“你们家杨梅一年销售收入有多少?对贷款方面有没有需求?”

张志呈:“我家有杨梅近200株,去年收入40来万元,现在正是杨梅施肥、除草的管理季节,光人工费和肥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除草、松土、施肥,还要剪枝,这些人工费粗略算算要将近6万块钱;还要买支架、买肥料,算下来也要个三四万,资金上面确实有压力。”

李源:“现在我们工商银行推出一款针对你们农户的贷款,不需要担保质押,直接线上提款,而且利率又低,你要不要了解一下?”

张志呈:“不用抵押担保吗?”

李源:“只要你本人信用记录良好,再把家庭基本情况和杨梅收入的真实情况提供给我,就可以帮你申请最高12万元的农户贷款。”

进一步了解后,张志呈贷款十二万,并用这笔钱购买了杨梅种植肥料。“这笔贷款年化利率比较低,挺划算的。工商银行的人介绍给我后,我就按照最高额额度十二万贷款了。”

张志呈口中“工商银行的人”,更准确的身份,其实是银行的农村调查员。2021年起,工行仙居支行近50名“农村调查员”,走访调研了周边近70个村子,专注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这些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村调查员将贷款零距离送到了梅农手中。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农村特色产业转型,助跑美丽乡村建设,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在2021年初推出了“兴农贷”系列创新产品。随着选择这项产品的梅农越来越多,“兴农贷”变身成为当地梅农口中的“杨梅贷”。

为梅农建立信用档案

需有抵押担保、利率偏高等门槛的背后,是授信与风控之间难以平衡的尴尬。

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放与不放,依据在于对申请人信贷资质的判断。此前梅农一般很少贷款,基本没有信贷记录,属于金融行业通常所说的“征信白户”。加之,梅农的种植和销售活动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完整的、规范化的经营数据。因此,银行很难对这些梅农做出贷款决策。

数字化助农平台“亲农在线”的上线,让这些难题有了逐一化解的可能,这始于为解决开票难的一次小小尝试。

两年前,张志呈为开发票、申领补贴,往往需要起个大早。从乡下赶到县城,既耗费人力物力,还带来不可忽视的时间成本。张志呈说,“虽然政府每年会给我们这些种植农户一些补贴,但是去县城申领、开发票等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办成,误工又费时。”

其实,这不只是张志呈一个梅农的难题。针对开票难的问题,2020年6月,仙居县税务局开创“亲农在线”线上平台,建立起了农业农村局数据大脑、税务局农户缴税电子发票等涉农服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随后,还与工商银行仙居支行合作,上线了支付即开票的功能,进一步打通了支付结算与税务发票的数据。截至目前,“亲农在线”已为仙居2786家农户开具16820张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金额超过2.43亿元。

有了数据,贷款就不再是难事。银行通过引入仙居县“亲农在线”第三方大数据,建立风控模型,进行风险防控,对农户身份、杨梅种植和销售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就能够做到主动授信。

据工商银行仙居支行工作人员介绍:“农户需要贷款时只需要登录平台,同意将个人信息提交给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即能接收到农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名下杨梅地亩数等个人信息,再结合以往的个人信用情况等,给出贷款额度(单户最高可贷额50万元),农户即可实现足不出户,线上贷款。”

2021年初,“亲农在线”线上金融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得益于此,杨梅贷也嵌入到平台中,梅农们获取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平台蓄能,贷款嵌入,专员上门,杨梅贷被实实在在送到了梅农手中。在“大数据风筛+线下调查”准入管理机制下,农户享受到了“一次不跑、无感授信、一触即贷”的贷款服务,普惠金融的可得性、获得感大大提升了。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杨梅贷进一步降低了梅农的贷款成本,年化利率从4.35%降到了目前的4.2%。据记者了解,截至9月末杨梅贷共发放773笔,贷款余额8200余万。张志呈说:“当时我家只有几十棵杨梅树,现在我种到了两百多棵,分布在不同的杨梅山。政府推出‘亲农在线’平台和工商银行的上门贷款服务,帮了大忙。”

仙居杨梅的奇幻漂流已起航

资金有了着落,杨梅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以往,梅农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来源有限,对优质的杨梅种植技术知之甚少。有了“亲农在线”平台,仙居县农业农村局就可以向梅农提供从生产、加工、流通再到农业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预计将来还会上线科学选址、共享冷库等功能。让农户学习到更先进的种植技术,种出更优质的杨梅,卖出更高的价格,真正解决了梅农的烦心事、操心事。

种植杨梅早已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经验,现代化农业更加注重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仙居县政府正在和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杨梅剪枝模型、生长模型,和高校合作制定杨梅全产业链数字化标准,让“亲农在线”升级成一个具备分析能力的大脑,科学指导小农户生产销售加工,为农户增产增收,助推共同富裕。

众力托举下,一颗小小的杨梅在仙居这块土地上慢慢长大,等待在一个黎明被无数像张志呈这样的梅农摘下,小心翼翼放入竹筐,然后被运往全国、甚至是全球。

随着仙居杨梅飞向了国外,托举者“亲农在线”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未来,“亲农在线”还会释放哪些潜力?“杨梅贷”将帮助多少像张志呈这样的梅农?仙居的杨梅山会成为当地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七月,梅农们刚刚忙完今年的杨梅采摘和邮寄,“恰得农耕半日闲”,而梅树种植也进入了非常关键的剪枝环节。张志呈作为已经种植杨梅近三十年的梅农,积累了不少经验,“仙居杨梅产业越来越好,近些年有不少新加入的梅农,有些人会向我询问修剪方面的技术问题。这方面有的是学问,剪得好,来年杨梅就长得多,长得好。”

汪曾祺这样描述杨梅:“真是一球烧的炙红的火炭。”来年六月,杨梅山上或许会再次点缀起这炙红的精灵,飞向四面八方。

(注: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栏目策划:边万莉;稿件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仙居   仙居县   在线   金融   调查员   秋凉   舌尖   农户   浙江   利率   奇幻   贷款   记者   农村   工商   动力   银行   时间   数据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