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的经济都这么困难,所以未来杠杆转移是大趋势

最近但凡只要是个企业都在折腾,不是缩减投资保命就是不断地砍人苟活,特别是市场,被屠成一片绿海,大家都人心惶惶担心哪天屠到自己。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没人买产品,而是大家心态都比较紧张,一紧张都没有消费的欲望,没有消费的欲望就不会买东西,东西卖不出去企业自然就不好过,这种大环境下就是个衰减循环,也就是经济危机。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最近状态很不正常,特别是,很多地方居然一看就知道缺钱的要死,很多城市甚至还推出了可用公积金给房子首付的信息,让人觉得就是现在财政压力特别大,以至于在各种条件允许下开始想办法弄钱,这事有很多文章都分析了,今天聊的是,现在大家都有的共性问题。


估计以后财政紧张是个常态,简单来说就是地方政府借钱会越来越多,因为以前我们能有这么大的经济进步,很大一部分借钱压力都在企业和普通人身上,但接下去因为经济不好,还有整个社会没这么多钱赚,这个借钱压力就会往地方财政上转过去。


这段话估计会让不少小伙伴蒙了,所以要明白里头的逻辑就要从之前我们怎么发家致富说起,只有明白中国经济发家史才能理解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很多地方财政平衡,怎么现在经济比以前好太多了,反而很多地方都资不抵债,以至于有些专家说是因为金融市场开发,太容易弄到钱了,所以才搞成现在地方财政紧张。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需要上帝视角才能弄明白。


先说计划经济模式。


正好借着《大江大河》来说清楚这个情况。小雷家整个村子以前特别穷,为啥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才开局不久,家里没攒下什么钱,上头就想办法抄苏联的作业。所以以前我们都是学苏联的那套,搞什么都是要靠填表上报,毕竟人家可是靠着计划经济体制五年就搞成了工业化,大家都想学,可问题是,真这么容易学吗?


当初他搞整体搞计划经济的时候,由上头负责发表格,而底下基层技术员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填表,上头再根据各种数学模型推导出最优的结果,然后按照各种计算结果计划安排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争取得到最大化收益,最后才成功解锁工业化这个史诗级成就。


可这个作业我们真抄不了,很多数据表格既繁琐又严谨,因为人家的数学底子好,这类的人才特别多才可以做到填写无误,可到了我们这,别说高等数学,很多人就连初小数学都没学过,这些表格自然填不好也不完整,导致计算结果差了十万八千里,于是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就省略优化了不少表格,这表格优化来优化去,最后优化的结果就变成了直接打报告要钱。


当时采取的计划经济模式就是,中央统一把钱给收了,然后根据下面打上来的报告再把钱拨下去。


可问题就来了,钱就这么多,并不是谁打报告都能拿到钱的,于是很多人就想办法磨,批文和资金划拨到手了才能干。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不会有债务风险,可缺点就是机动性非常差,等你的产品出来了,大家需求这阵风就过了,钱也就赚不到了。


跟着改开来了。


为了让大家加油干,就搞了承包责任制,于是小雷村的砖厂建成后,虽然用的都是村里头的资源,但只要交给村里头一定的费用,剩下的钱大家分。村书记雷东宝就这样把厂子搞了起来,反正那段时间,不管什么都搞承包,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是搞承包,那时候叫做收入递增包干制度。


打个比方,你这个地方去年收入是100万,那么明年就定个固定增加标准例如5%,地方收入只要超过5%的收入都归地方,没超过的部分就是地方和中央分。


简单来说你地方第二年收入110万,那么超过的5万进自己口袋,而上头和你对半分5万,更简单点来说,根据今年的收入地方和上头约定好明年交上一个数,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承包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大家有干劲了,本来睡到自然醒下地干活,现在天不亮就起来,干完农活就赶紧到厂子里头继续干,收入翻倍。可这样问题就来了,经济发展是快了,地方有钱了,可上头的财政却越来越穷。


比如你厂子多了,自然要配套更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再加上地方人收入高了,需求一下子被解放,对各种基础设施要求更多,还有很多地方都要花钱,所以中央的收入占全国GDP比重越来越少,也就是越来越穷,但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财政一下紧了起来,到了后面居然开始和地方借钱,当然大家都知道说是借,但要还就难了。


当时每年一度开财政会议的时候,大家都讨论得面红耳赤。那时候开财会就相当于大家庭讨论怎么分配这一整年的用钱一样,大哥说今年小孩读书要用点钱,二哥说丈母娘病了要用点钱,小妹准备结婚要彩礼钱,可问题是,家里头这一年的收入就这么一点,完全不够整个家庭支出。


当时的财政部长,也就是家里最大的家长,只能和各个兄弟姐妹说,大家别争了,今年家里没钱,你们大家都吃点亏,每人再拿点钱出来才够分,结果直接变成了大型募捐会,很多人还直接和家长闹翻了,当然人家也有道理。


人家都已经按照承包制交完规定的钱,有些地方都已经达到了增量9%左右,就好比大哥经济好,交的钱已经很多了,但现在还让他再拿点出来,他肯定死活不干,要不回家肯定被老婆逼着跪键盘。


所以这个会开了大半个月,基本都是在东拉西扯没结果。


1992年问题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有多严重呢?全国财收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可收入1000亿的中央却花了2000亿元,这1000亿元欠款只能和银行挂账。


中央财政非常困难,财政部长向分管银行的朱总借钱,朱总知道实际情况,所以就没答应借。


到了1993年的时候,甚至到了不借钱就发不出工资的程度,很多指标都到了警戒线,日子真过不下去了,为了解决问题,1994年开启了分税制模式。


分税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搞承包制了,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收哪几种,地方收哪几种。


局面一下子打开,之后财政占全国GDP比重从从12.6%到18.6%,中央财政从1996年的39%到54.6%,新问题来了,上面拿多了,地方自然就拿少了,可每个地方要办的事情还是这么多,也就是说支出还是这么多。


这下子对于经济好的地方还能撑得过去,但穷地方本来就没钱,日子自然更加难过了,不管从城建、教育、医疗还是社会治安每一块都要地方想办法找钱。


虽然上头确实是采取了一些手段作为辅助,例如返还部分收入,还有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毕竟转移支付再次分配又是个问题,就像上面说的开财会一样,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每个地方难都得到相应的照顾,所以也还是有不少问题。


那么地方财政想办法找钱就成了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当时中央和地方在谈分税制改革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让步,就是把营业税留在了当地,而财富的密码就在里头,其中就规定了关于土地出让的收入都在里头,而且还包括干建筑这一块。


按道理以前也不是什么密码,可读过之前我写的文章就知道,在99年之后我们彻底开启了房地产销售模式,也就是说房子都要从市场上买了,从那个时间开始,房地产的市场属性还有金融属性被解锁,然后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开启,有大批的农民都往城市里头跑,就这样,房地产经纪彻底进入了史诗级篇章。


当然,我们还要从整体来看这个事情,当时我们开始进入了WTO,于是外部有了强劲的驱动力,当然大家都想赚钱的内因更重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这个正循环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大批的三四线还有农村人进一二线城市打工,打工就要买房子住,需要医疗教育等设施,一二线城市通过土地出让和搞城投建楼获得财政收入,一二线城市扩大。


但这波红利刚刚开始的时候,没啥三四线城市的事,反而让他们作为一二线城市的奶牛。


因为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跑到大城市里头后,需要三四线城市的六个荷包为年轻人买房掏空积蓄,而且年轻人的小孩子出生以后,他们父母还要从县城跑到城里帮忙带小孩,而这些父母拿的退休金和返还的公积金都是县城财政发的,这些钱全部都到了一二线城市去消费。


所以哪怕分税制改革还有转移支付后,很多普通的三四线城市的财收基本干不过一二线大城市,地方财政亏得要死,所以逼得这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的搞经济。


同时改开的时候,我们这边开始了引入一项工作,就是统计城市GDP,为啥要这么干呢


当时改开的大环境就是要促进每个城市经济建设,但怎么能看出每个城市经济建设好不好呢?总不能你说多少就是多少,于是就开始统计GDP这个数据。


就打个比方,今年你的GDP是100万,明年是110万,GDP涨了差不多10%,自然就完成了经济建设的目标。


同时,为了鼓励大家都努力干经济,形成你追我赶的大环境,谁如果干得好,肯定是一看这个GDP指标就知道了,慢慢的就形成了用GDP提升的幅度来说话,简单点来说,谁把这个GDP指标提升得快,谁的成绩就越明显,自然就越容易被提拔,也就是大家都在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唯GDP论”。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头,地方领导干部事情干得好不好标准就一条,GDP增速,别的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都不影响升迁。


看《大江大河》里头,为啥雷书记镇上的领导被提拔?也就是说小雷家村干得很好,县里头有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县里头的书记也非常愿意帮雷东宝办厂子致富。


可这样就会出一个大问题,就是虽然把GDP搞上去了,很多地方欠了一堆债。就比如《大江大河》里头,雷书记也欠了银行一堆贷款,而且他为了借到这笔钱还给之前的县长送钱,之后正因为这样被抓了。当然电视演的是这样,可实际上不止一个小雷村需要借钱。


这就是搞GDP会欠债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正和刚刚说的,这么多年,地方如果要搞钱,除了土地出让金外,不是还有搞建筑这一手吗?所以很多地方都搞了城投,同时为了搞钱给他们也建立了各种所谓的“融资平台”。


啥意思呢?


既然GDP要提高就要想办法拉投资,这时候投资商就成了地方的财神爷。《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不是为了拉国外的投资公司,想尽了一切办法,只要他们投资进来,厂子不仅能办起来,而且还给当地财政带来不少钱,而且GDP还非常好看,对当地政府来说简直百利无一害,所以当时这些投资商就是财神爷。


沿海城市还有外资,那么三四线城市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怎么办?好办,就通过各种融资平台来当投资商,然后项目给城投做,道理也和上面说得差不多。


但问题就出在这,本来为了拉项目,当地很多官员大部分都会给出不少夸张的优惠政策,等到项目开工后,很多前面的承诺就比较看眼缘了。问题是,项目越大建设时间就越长,可当地官员几年就会流动一次,新官经常不理旧账,就算是理,也倾向自己任内招商的项目。


还有就是项目规划不合理,比如搞了一个很宏大的项目然后圈了一大块地,结果到时候落地的时候发现地方的各种指标早用完,或者没钱继续搞配套项目,又或者周边上下游企业都没有,不适合搞这类型的项目,这时候被忽悠来的投资人被坑惨了。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坑人,而是规划有点偏,招商时候给的条件又不是很切合实际,项目一直都推不进,等到班子一换,彻底就烂摊子。几乎所有城市都有一个开发区,绝大部分开发区里头空空的,甚至连基础都没做好。


这个办法其实就是三、四线城市抄沿海地区的作业,应该是“地方经济1.0”版本。后来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啥意思呢?二线城市可以利用土地和金融杠杆弄到资金,经济继续飞速发展,于是三四线城市开始继续抄作业。


地方财政加杠杆啥意思呢?《大江大河》里头,雷书记为了弄到钱就找县里头用自己建设新村的项目去贷款,这其实就是小雷家的村级别的加杠杆。


到了县级一级或者说地方政府一级也可以这样,就是用当地有的资产,不管是水电设施,还是公路和公办医院统统“抵押”给金融机构,然后拿着钱搞各种建设,等到这些建设完成,也就是这些资产统统升值了,就可以想办法再抵押借更多的钱出来。


然后就发生了现在小伙伴们看到的事情,三、四线甚至县一级的房价被拉高,比如各个地方城市景观升级,还有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还有各种新兴医院园区,这些做完了自己也就升值了。


当然表面上看是升值,但想办法用套路搞钱才是根本,通过和银行抵押贷款,建立地方金融公司发专项债券,地方银行大力吸收存款,建立当地的城投公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想办法弄到尽可能多的钱。小伙伴们那看下图的杠杆率就知道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借钱的压力不在中央身上,而是转移到了地方,还有企业和普通老百姓身上,有专家说,这个时期就是居民和企业杠杆率快速暴涨时期,居民杠杆率由2008年的不到20%一下子飙到了现在吓人的63%,甚至有可能更高。


目前中国的杠杆率分布大概是:企业160%,居民65%,政府50%。小伙伴们看下图就完全清楚了。

但这样做会有个“小坑”,就是传说中的一般借钱是要还的,不仅要还,还要有利息,假如投进去的钱如果没收益,大家都管这叫“打水漂”。


小雷家攒点钱贷点款搞厂子,目的就是要赚钱,地方政府也一样,你搞的项目不赚钱投入的钱自然就打水漂了。水电和医院这些项目都还好,钱可以慢慢还,可湖南最大关羽还有贵州水司楼这类的项目,就好比你借钱开了家奶茶店却一杯奶茶都卖不出,哪怕就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那么借的钱很有可能这辈子甚至下辈子都还不上。


现在看来,地方上很多钱都花得令人摸不着头脑,网上点击量最多的都是各种“搞旅游”项目,很多地方都没条件就想搞旅游,吸引城里人来消费,最后啥都没搞成,当然这么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搞这玩意没啥高科技含量,甚至都不用配套,稍微弄点钱就能开工。


正如小伙伴们想的那样,项目钱是花了不少,确实也建成了,可问题就是没游客。


很多地方政府投资最后基本都可以预见效果就那样,但是借钱可是要还的,最后只能借点新钱还旧债,有的可能连利息都还不上,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后搞得钱都借不到,就算能借到利息也上天。


初心是为了通过投资换收益,然后带动当地人民劳动致富,增加各种财政收入,可现在路子完全走偏了,甚至还走反了,瞎投资变成了压垮地方财政的大山,压力太大以至于有些人目光放到了转移支付和扶贫款上,居然敢偷着用。中央一看到这种做法马上顶格处理,比欠债不还下的手还重,总算是把这种歪风给扭了回来。


于是大量的杠杆也就是借债,把地方政府压得异常难受,中央对于这类事情处理得小心翼翼,既不能全包,又不能真的让地方政府破产做老赖。


可更大的黑天鹅出现,因为突然爆发的疫情还有美帝加息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在多重真实暴击下,很多地方已经出线资金断裂的初象。


这就是整个地方政府加杠杆或者说欠债的始末,所以说各个地方的财政压力非常大,而且未来估计还会是个常态。


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了,既然是这样,以后还怎么办?这个情况怎么解决?答案很明显,就是地方政府开始过紧日子。


一二线的大城市收入高,路子多,赶紧把钱还上就是了,可小地方就麻烦了,收入非常有限,现在还借了不少,能怎么办?除了少花钱,慢慢还,再让家里头人匀一些过来,从发达地区转移部分过来,最终还是能还上,不过底线就是不能继续乱搞欠钱了。


当然很多专家说得比我好得多,这篇文章只是自己的感悟,估计再过一些年,我们要跟发达国家一样,大城市核心部分负责经济发展,而很多小地方就负责安静生活,都挺好。


既然都看到这里了,也不妨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谢谢大家一贯的支持。

以上,互勉!

我是@匠心鑫先生,10多年的职场老司机。欢迎关注我,每天分享职场干货,让你一路逆袭,献给每一个不想混日子的人。本人为成长,收集了800M的书籍,里面包含了很多职场道理。想破茧成蝶,一路逆风翻盘的你请关注我"提升",将会获得惊喜!很多职场升迁的方法里面都有了,欢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杠杆   大河   厂子   地方政府   困难   财政   趋势   收入   中央   未来   地方   项目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