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故事6-再世诸葛刘伯温

各位看官好,我是闻天,今天继续为看官们说说大明的故事,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基刘伯温的故事。

刘基曾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天下。他足智多谋,才能出众,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年仅23岁的刘基就锋芒初露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位居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正廉明。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的官员很难得到重用,30岁时因同幕府官僚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辞官,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又由于多次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受到御史大臣重重阻挠,激愤之下刘基再次辞官。先在江苏丹徒隐居,后又寓住浙江临安,每天在西湖与酒为伴,排解心中忧愤。

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方国珍在浙江台州起兵,腐败无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被迫起用刘基为江浙省元帅都事。刘基得到重用,仍旧为元朝忠心耿耿。他建议筑庆元城,用以围攻起义军,并且极力反对招抚。方国珍大惧,厚赂刘基,遭其拒绝。方国珍收买刘基不成,便派人由海路到大都(今北京)去厚赂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诏招抚。刘基因此被元廷扣上了“失天子悯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撤了他的职务,把他关在绍兴府,气得刘基多次想自尽以求解脱,幸亏门人密理沙等拼命拦阻,他才活了下来。从此他放荡不羁,一天到晚在绍兴游山玩水,作诗赋词,他自比为屈原、贾谊:“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贪婪而不贞”, “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用来抒发自己不满于元朝统治集团的情绪。

此时方国珍不断壮大自己实力,其他各地农民军也都纷纷起义,江浙行省自感无能,被迫再次恢复刘基的官职,先命他“招安山寇吴成七等”。刘基自募“义兵”,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血腥镇压了那些拒命不服的起义者。后又与行省枢密院判石抹宜孙互为犄角,相互声援,联合起来打击方国珍。因镇压有功,他先后被江浙行省提拔为枢密院判、行省郎中,然而当报到朝廷时,由于朝中当权者排挤汉人,便借口刘基原只担任过儒学副提举,其资格只够上迁总管府判,事实上反倒降了级又丢了兵权。在仕途上三起三落、到处碰壁的刘基不再对元政府抱有希望,绝望之下,他置元世祖像于案上,北向而拜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委实因为走投无路。于是就逃归青田,时值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

落泊而归、怀才不遇的刘基,此时开始冷静下来,考虑自己今后的出路。在刘基看来,在元末群雄中,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业的除了朱元璋外再无他人。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来到婺州,并平定括苍。翌年,置中书浙东行省。为了加强新生政权的稳固,他迫切需要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朱元璋早就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派处州总制孙炎邀他出山,刘基犹豫不决,孙炎便写给他一封长达几千字的书信,信中阐明了利害关系。陶安和宋濂也来信相劝,他母亲也劝他出山。于是,刘基拿定了主意,于至正二十年三月,雄心勃勃离开青山到达应天,时年50岁。

当时朱元璋左右有陈友谅、张士诚夹攻。比较起来,张士诚富,陈友谅强。张士诚乃私盐贩子出身,遇事斤斤计较,疑心重,顾虑多,比较保守;而陈友谅是打渔出身,野心大,有冒险进取之心。

元璋向刘基讨计,他分析东西两方情况说: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保住那块地方,首鼠窜伏,阴阳于元,是个自守虏,不会构成威胁,而陈友谅则要提防。他拥有精兵大舰,地处上流,以自我为中心,集中力量除掉陈氏,上游无事,张士诚没有援手,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可成王业也。刘基这番精僻的分析,避免了朱元璋两线作战的危险。如若先向张士诚进攻,陈友谅一定全军出动,到时腹背受敌,胜负就很难说了。因此朱元璋听后大喜曰:“先生神机妙算,请知无不言。”

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攻占太平,袭击龙江,所向披靡。朱元璋欲发兵抵御,而部下却迟疑不决。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奔据钟山的。只有刘基没有发表意见,朱元璋召之入内,刘基激动地说:“先斩了主张纳降和奔钟山的再说!敌人现在志骄气盛,如果我们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然后派伏兵突然袭击,胜券在握。”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

陈友谅于至正二十一年又发动军队攻下安庆,朱元璋欲亲自带兵征讨,刘基极力赞成。安庆城坚,无法攻下,刘基又建议撇开安庆,由江州(今江西九江)进攻,出其不意,再捣陈友谅大营。陈友谅从梦中惊觉,疑神兵天降,仓促应战,带妻儿逃向武昌。江州降,汉龙兴(今江西南昌)守将胡廷瑞派子去投降,并且以降后自己仍统领手下为交换条件。一时间,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急中生智,从后面对着朱元璋的坐椅踢了一脚。朱元璋醒悟,许之。结果,胡廷瑞降后,其他汉将接二连三遣使来降,江西地方一举拿下。

朱元璋属红巾军的一支,名义上由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领导。后来他南下又开创基地,仍遥奉韩林儿为帝。到过年的时候,中书省都要设御座行礼。刘基到应天后,只有他一人不行礼,并说:“彼一牧竖耳,奉之何为!”因此密见朱元璋,而且告诉他,在群雄四起之际,若要完成大业,就不能受别人束缚,要完全自主独立。朱元璋听后大悟。

刘基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回到应天,当时张士诚大将吕珍袭击安丰(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将刘福通杀害,朱元璋欲相救,刘基极力劝阻说:“救小明王出来,当如何安置?是继续让他当皇帝?还是关起来杀掉?如果是后者,又何必救他?若是前者,救之又有何意义?”朱元璋则认为,安丰若失守,则应天失去屏蔽,救安丰即是保应天。遂出兵,吕珍不敌而逃。朱元璋先把小明王关在滁州,后又派廖永忠把他沉进水中淹死。

陈友谅果然在朱元璋出兵救安丰时,乘虚而入。陈军号称六十万,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被围三月,几陷敌手。守将朱文正遣张子明来报,朱元璋便派二十万大军,西上迎战,并对刘基说:“我不该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乘我不在,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

双方在鄱阳湖酣战激烈,一日数十战。有一次,在炮火密集的激战中,刘基心明眼快,叫朱元璋速换坐舰,随即他原来坐的船马上被击碎了。陈友谅站得高看得远,以为朱元璋必死,大喜。而朱元璋乘舟愈发逼近,汉军大惊失色。双方在湖中相持多日,刘基又建议将军队移至湖口阻挡对方,以决胜负。陈友谅穷困无奈,进退维谷,慌乱之中中箭而亡。

鄱阳湖一战是朱、陈之间的决战,决定了朱元璋最终的胜利。这一仗朱元璋亲自督战,刘基则处处献计,观测天象预测成败,功不可没。日后,朱元璋对刘基次子刘璟说:“他的天文,别人看不懂……鄱阳湖厮杀一片,他都有功。”友谅一死,武昌也就降服了,其后朱元璋东取张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大致上都是按刘基的战略部署。

鄱阳湖之战是元末的转折点,其意义不亚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从此之后,江南诸雄再无力和朱元璋抗衡,朱元璋统一江南,只是时间问题了。因刘基在这场打仗中奇谋百出,因此朱元璋评价刘基:

“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至正   明王   鄱阳湖   青田   钟山   基极   武昌   大明   行省   元朝   江西   诸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