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雄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国界上,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他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的三级。

许多山地探险家都把登上珠穆朗玛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要登上这地球的最高峰绝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各国探险家蒙一层一次又一次地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珠穆朗玛峰

第一次,首次攀顶成功。

进入20世纪,各国的探险家们多次组织探险队,征服珠穆朗玛峰,但这几次都失败了。1924年,英国的探险家曾宣称从北极攀登珠峰是不可能的。1953年,英国登山甲亨特率领一支有十多人、十多名探险队员组成的“英国珠穆朗玛峰探险队”,再次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击。这次他们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放弃了北坡路线,进入尼泊尔境内,从南坡向顶峰攀登,这只登山队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其中两人于1953年5月29日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顶。这两个人都不是英国人,一位是新西兰的农庄主、业余登山者希拉里,另一位是尼泊尔的夏尔巴族人、登山队队员兼向导丹增。从1912年到1953年,热力经过32年的艰苦努力,最终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这一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

最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E.希拉里和丹增

丹增说道:我们对自己的成功自然感到极大的欣喜。但我想,我们最终成功的喜悦和风光是建立在许多人、许多努力的基础上的,无论他们是夏尔巴人,还是欧洲人,无论是那些在探险中牺牲的,还是那些做出巨大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的人—夏尔巴人丹增。

最擅长攀登珠峰的夏尔巴人,

每年都有许多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击,尽管这些登山队员来自世界各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支登山队里都少不了夏尔巴人向导。夏尔巴人大多生活在尼泊尔的索鲁昆布地区,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中国西藏。由于长期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山区,夏尔巴人的肺活量比普通人大得多,再加上长期与严峻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夏尔巴人成为了最擅于攀登珠峰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只用十几个小时就能登上珠峰;有的人一生曾10次登上珠峰峰顶,而且每次都不带氧气瓶。在登山队里,夏尔巴人不仅负责探路。开路,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当各国登山队员在峰顶激动地展开国旗时,夏尔巴人只是平静地站在一旁,对他们来说,登山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图片来源于百科全书)

从北坡征服珠峰。

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上,北坡曾被认为是不可攀登的死亡路线。1960年春天,中国登山队在队长史占春的率领下,开赴西藏,开始了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的行动。5月24日,由队长王富洲、队员屈银华、刘连满和藏族队员贡布组成的登山突击队,从海拔8500米处的基地出发,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在平均六七十度的陡坡悬崖面前,他们用身体搭成人梯,向上攀登。当前进到海拔 8700米时,夜幕降临了,他们决定连夜突击登顶。在海拔8830米处,他们用尽了所有的氧气,在极度缺氧和-30℃的低温情况下,他们超越了生命极限。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终于从北坡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的顶端,并且把五星红旗插到了珠峰顶上。

中国成功登顶

珠穆朗玛峰。

在中国和尼泊尔的国境线上,耸立着喜马拉雅山脉,山脉的主峰就是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北坡在我国的西藏。珠峰上分布着规模巨大的山谷冰川,在许多大冰川的冰舌区,还有冰塔林。珠峰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半年干燥而且风大,夏半年为雨季。每年4~5月是过渡季节,天气晴朗温和,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黄金季节。

为什么大多数人登不上珠峰峰顶。

作为一名登山家,最大的愿望是登上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但为什么大多数人望峰兴叹呢?因为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克服四大障碍:一是空气稀薄,会导致强烈的高山反应;二是低温和大风,容易使登山者冻伤、呼吸困难;三是随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如冰崩、雪崩、滚石等;四是地形十分陡峭。正是这四大障碍,把许多登山者拒之峰下。

艰难前进

征服世界屋脊的女性。

在为数不多的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人中,有两的女性。一位是日本的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她于5年5月16日成为第一个从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女性。11天后,中国女登山队员潘多和我国9名男子登山队员看地城登上了珠峰峰顶。潘多成为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江作,兰时她已 37 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潘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   尼泊尔   登山队员   登山队   探险家   峰顶   珠峰   海拔   中国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