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就连大型商超都撑不下去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家上一次逛超市是什么时候呢?

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日子都不太好过,我家门口的街上好几家店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换了三次店面了,而且还有不少关了就再也没开。

不仅个人店面,就连大型商超也都顶不住了。

继家乐福开启了“关店潮”之后,,曾经的“国产之光”永辉超市也开启了“清仓大甩卖”的模式。

凛冬已至。

8月份永辉忍痛割爱,在上海陆续关闭了两家13年历史的“老店”,

辉超市的股价也应声而落,再次跌到了4块钱以下,

短短三年时间,永辉的市值蒸发了700多个亿,就在“大卖场”品牌纷纷叫苦连天时,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抢尽了风头。

2021年底,盒马鲜生的线下门店成功突破了300家,全年GMV超420亿元,迅速成为了零售赛道的“新宠”,

曾经在零售赛道“横扫千军”的“大卖场模式”,如今颓势尽显,

在新零售业态的层层“围剿”下传统的大卖场模式还能实现逆势突围吗?

很多人说是疫情搞垮了连锁超市,可实际上疫情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商经济的崛起才是连锁超市增量疲软的病根,2010年到2020年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电商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直到2021年在我国的零售渠道占比重中,电商占比28.5%,份额是大卖场的两倍还有余,

也就是在2010年起超市及“大卖场”的增速开始持续下滑,连续10年低于零售业的平均增速,

2021年疫情期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互联网的赋能之下, “新零售”、“新仓储”概念的相继入局,

进一步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大卖场”的重资产模式,难免会陷入“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2008年前大卖场模式之所以在传统零售中杀出重围,

最主要的优势有两点,

1.品类丰富;

2.成本压缩。

相较于传统的垂直零售店,综合卖场的SKU更丰富,这可以大大提高购买者的“购买效率”,给予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

其次,大型商超每天的货物吞吐量非常大,这使大型商场更容易在供应端拿到议价权,从源头降低经营的综合成本,所以在这场“体量”上的较量中,大型商超略胜一筹,而引资建设大型商超,也一度成为了各县城与乡镇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而在大型商超的赛道里也形成了大润发、沃尔玛、华润、永辉等群雄割据的局面。

可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一山还有一山高”,

大型商超的脚跟刚立稳没几年,就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商革命,这股新晋的势力频就像那个不讲武德的年轻人,

起步成本低,供应链分散,购物不受地域影响,市场敏感度更强,别管你是保温杯还是螺丝刀,暖宝宝还是水果捞,我全都要。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电商模式的消费主力军,相较于传统的商超模式,电商更能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随着年轻人相继涌入电商市场,线下客流被进一步分化,增量也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泥潭。

就拿永辉超市来举例,据“久谦中台”的数据显示,永辉的客户画像年龄整体偏大,多为35岁左右的家庭客,以及5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他们平均客单价为55~60元,销售较好一点的门店客单价可达60~65元,正是这些“中流砥柱”的存在苦苦支起了永辉超市的现金流,可残忍的是2021年疫情过后,这些仅存的“中流砥柱”商超也留不住了,原因有两点,

1.后疫情时代出于防疫要求,大家为了避免外出,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尤其是带孩子的宝妈们,宁愿在家喷喷消毒水,也不愿意带着孩子出去晃悠。

2.疫情期间,有不少中老年消费者被动学会了网上购物,而平台也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牢牢地抓住了这部分消费者的心智,他们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低价”。

大爷大妈们不认识什么阿迪、耐克,也弄不清什么大数据、薅羊毛,他们只认准一个理“便宜好用才是王道”。

因此作为所有消费者画像中最不忠诚的一部分用户群体,社区的团购平台只要烧点钱,就能带来大量的用户反馈,论商品种类,电商渠道包罗万象,商超比不过。

论商品价格,电商缩短产业链条降低利润空间,商超也比不过,

论客户渠道,不光年轻人客户被抢走了,就连大爷大妈也被平台抢走了,盲目扩张已经不是获客的最好渠道了,要想在这场寒冬中挺过去需要的是模式上的转型。

家乐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线下引入无人支付,线上也开发了自己的系统,依靠小程序推出“送货到家”服务,算是一众商超中改革比较激进的了,可从最终的“疗效”来看也不过尔尔。

作为闭店的又一“主力军”永辉超市在闭店的同时也展开了积极的自救,从线下的“超级物种”“永辉mini”再到时兴的“仓储店”到线上的小程序、APP,永辉是一样没拉下,

但同样的也是一样都没做好,2017年永辉对标盒马的“店仓一体模”式开发了品牌“超级物种”,但由于模式不成熟,经营期间状况频发,未能实现门店的高效引流,伴随着凶猛的扩张,亏损也随之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9年间,永辉云创4年间累计亏损超26.5亿元,赔的是一地狼藉,最后只得草草收场,为了对标社区生鲜店,永辉在2018年同步开始布局永辉mini,在熟悉的生鲜赛道上永辉很是自信,在2019年定下了一个“千店”的小目标,

可永辉mini,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超级物种的命运,开店的速度越来越快,关店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2019年永辉mini开店573家,当年就闭店了44家,

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下,永辉mini闭店节奏迅速提速,截止到年末,国内存活的门店仅剩156家,

到了2021年底,国内的永辉mini已经所剩无几,只剩下了33家。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这个故事,像是一个魔咒一直萦绕在永辉身上,

其实也不只是永辉,线下的商超巨头都在面临着转型的迷茫,冰冻三尺必非一日之寒,作为重资产模式的综合卖场,多数商超都是从重现金流的实业时代走过来的。

在当年的游戏规则下,资金规模就决定着一切,各大商超之间比拼的是谁的超市面积更大,谁的SKU更多,但随着电商加大数据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商超明显能感觉到,时代变了,相较于线下商超,线上线下两手抓的“仓储店”的优势太明显了,更优的质保,更垂直的客体覆盖,更人性化的服务,其中无论哪一点都是传统商超在系统上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但是这就意味着商超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可能吗?

也并不全是,之前商超的优势在于两点,

1.稳定的客流;

2.稳定的供应链。

就客流角度而言,现阶段线下的对抗多少有点乏力,电商对地域壁垒的打破、疫情的催化,社区团购的背刺,都在一点点蚕食着线下的市场,

所以商超翻盘的底牌应该在于供应链。

如今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扁平化,压缩成本,所以商超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二道贩子”从供应商那里拿货,再卖货,所谓的护城河是基于区域性客体而建立的,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壁垒,最大的产业壁垒,就是资金和规模。

随着电商模式打破了这一道“区域壁垒”,

体量上的优势将被大幅削弱,因此永辉最后的底牌,最应该好好打磨的,其实就是供应链的优势,把区域性强大的供应链复制到全国,这是所有生鲜电商都在做的事,

但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商超的强大,多数依赖于供应端,但同样的因地区的局限,商超强在供应端但没有做到全国各地都非常强,

还是拿永辉来举例,从研报数据来看,目前永辉的主力阵地依旧是新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还待提高,与其在大城市疯狂“内卷”不如提高城市渗透率,既然模式和概念上落后了,还不想放弃市占率,那么向下渗透未尝不是一个条好的路径,

最后说一千道一万只要是卖货的就必须要依赖供应链,

无论是扩店还是丰富sku,供应商都是绕不过的一环,目前市面上的商超基本上都处于有“招牌”而无“品牌”的状态,从门店数量和体量上来看,传统商超仍具有绝对的优势,如果能依靠现有的优势打造出自营品牌,或将能在产品端实现弯道超车,整体来看新业态,对传统商超的颠覆核心就在一个“去中心化”,

从“场”的概念转移到了“货”和“人”,

消费行为在转变,商业模式自然也要变,行业洗牌是自然要来临的,但就体量如此大的赛道而言,估计很难短时间内分出胜负,长期并存通过O to O的平台慢慢融合,

或将是未来零售升级的大趋势。

最后大家说说平时多久会去逛一次超市呢?逛的又是哪家超市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体量   生鲜   赛道   壁垒   疫情   年轻人   优势   传统   超市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